从地脉低语中破译出的信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在北极光避难所的高层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寒冰王座并非唯一?还存在其他类似的星穹之民终极遗迹?起源密钥是寻找它们的信标?地脉中存在通往他处的通道?还有一个未知的“它们”正在苏醒?
每一条信息都足以改变现有的认知和战略部署。
紧急会议在指挥中心召开。周远山、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银狐、维克多以及几位避难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地质学家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而兴奋。
“信息量太大,而且过于模糊。”一位戴着眼镜的地质学家首先发言,他指着屏幕上根据模糊影像和地脉震动数据初步生成的分析图,“地脉能量如同海洋,流动不息,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所谓的‘能量波动源’(其他灯盏)信号极其微弱,且散布全球,精确定位几乎不可能。而‘地脉交汇之处’更是抽象,全球地脉节点何其之多,哪一个才是所谓的‘通道’?”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精确坐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几个可能隐藏极深的遗迹,无异于大海捞针。
“或许,‘钥匙’本身就是最好的定位器。”Shirley杨开口道,她调出了“生命温床”的监控数据,“地脉共鸣发生时,密钥的反应虽然微弱,但其频率并非杂乱无章。如果我们能持续监测这种共鸣,并结合全球地脉能量分布图进行大数据比对,或许能逐步缩小范围,甚至绘制出一张粗略的‘地脉能量灯塔’地图。”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庞大计算量的工程,但并非不可行。北极光避难所虽然受损,但其计算中心的基础还在。
“我同意杨小姐的看法。”一位工程师点头,“我们可以尝试修复和升级避难所的‘盖亚’模拟系统,将其专注于地脉能量模式分析和密钥信号追踪。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地脉数据样本。”
“地脉数据样本可以从全球各地已有的地质监测站获取,虽然精度不够,但作为初步筛选应该可行。”另一位专家补充道,“难点在于,如何确认哪些信号是真正的‘灯盏’,而不是普通的地质活动。”
“关于‘通道’。”胡八一沉吟道,“地脉交汇之处,往往是能量异常活跃,甚至可能伴随奇异现象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老传说、历史谜团,甚至是守夜人过去的异常事件报告中去寻找线索。”
众人各抒己见,思路逐渐清晰。
最终,周远山做出了决策:
“立刻成立两个小组。第一小组,由Shirley杨负责,联合工程师和地质学家,全力修复升级‘盖亚’系统,开始全球地脉信号筛查和密钥共鸣分析,力争尽快绘制出初步的‘灯盏’地图。”
“第二小组,由胡八一负责,银狐和维克多协助,整理分析所有能获取到的古老传说、历史记载以及守夜人档案(包括从‘方舟道标’残骸中可能恢复的数据),重点寻找关于地脉节点、奇异通道的描述,建立可疑地点数据库。”
“王胖子,你负责协调两个小组的后勤和信息传递。同时,加强避难所及冰井区域的防御等级,警惕任何可疑活动。库库尔坎教团和‘它’组织绝不会坐视我们行动。”
“而我,”周远山目光扫过众人,“会动用我所有的旧日关系,尝试联系可能存在的守夜人残部,获取更多关于全球混沌活动和其他遗迹的信息。同时,我们需要开始筹备远行所需的物资、装备和人员。”
远行!这意味着,一旦确定目标,他们就将离开北极这片相对安全的堡垒,深入危机四伏的外部世界,去主动寻找那些虚无缥缈的“灯盏”和“通道”!
任务艰巨,前路未卜。但没有人退缩。张启明的牺牲和沉睡,地脉低语中透露的紧迫感,都让他们别无选择。
会议结束后,整个避难所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
Shirley杨带领的技术小组几乎住在了计算中心,庞大的数据流不断汇入,复杂的算法被编写和调试。“盖亚”系统在夜以继日的修复和升级中,逐渐恢复了部分功能,开始尝试绘制那幅关乎未来命运的地脉星图。
胡八一和银狐则泡在了档案室和临时数据库里,与维克多带来的几位熟悉北极乃至全球各种传说的老队员一起,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寻着蛛丝马迹。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诡异的传说、无法解释的事件被筛选出来,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
王胖子成了最忙的人,在两个小组和后勤部门之间穿梭,递送资料,协调资源,还得时不时用他搜刮来的美食“犒劳”一下废寝忘食的众人。
周远山则终日待在通讯室,尝试着各种加密频道和联系方式,眉头时而紧锁,时而稍展,显然过程并不顺利。
时间一天天过去。
“盖亚”系统的初步分析结果开始陆续出炉。全球地脉能量图中,确实存在着几十个异常活跃、且能量模式与寒冰王座有微弱相似性的“亮点”,分布在各个大洲人迹罕至的险地:青藏高原深处、亚马逊雨林核心、西伯利亚冰原之下、太平洋海沟、非洲沙漠地底……范围被大大缩小,但依旧有数十个之多,无法精确判断。
而胡八一小组也从故纸堆中找到了十几个符合“地脉交汇、传说奇异、曾有异常事件报告”的地点,其中甚至有几个与“盖亚”系统标出的“亮点”有所重合!
线索越来越多,但真相依旧迷雾重重。
最关键的一步,仍然卡在如何精确定位上。现有的技术无法从几十个疑似点中找出真正的那一个。
转机,再次来自于那枚沉睡的密钥。
一天夜里,Shirley杨依旧在计算中心工作到很晚。她将最新的“盖亚”分析数据——那几十个“亮点”的能量波动频率模式——输入系统,与密钥至今记录到的所有微弱共鸣数据进行最后一次尝试性比对。
她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密钥的共鸣数据太微弱,太不完整。
然而,当比对程序运行的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放置在旁边、连接着“生命温床”实时数据的监控器,突然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持续而清晰的震动!不再是微弱的共鸣,而是一种强烈的、近乎“激动”的反应!
同时,监控屏幕上,代表密钥生命波动的那条几乎平直的线,猛地跳动了一下!虽然幅度依旧很小,但清晰可见!
“这……!”Shirley杨猛地站起来,心脏狂跳!
她立刻查看比对结果。屏幕上,几十个“亮点”中,只有一个点的能量波动频率,与密钥此刻产生的强烈反应,以及之前所有微弱共鸣数据的整合模式,匹配度达到了惊人的92.7%!
那个点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某个人迹罕至的区域!坐标被精准锁定!
而胡八一小组提供的可疑地点列表中,恰好有一个地点与之重合——那是一个存在于当地古老传说中、被称为“昆仑之眼”的禁忌区域!守夜人档案中也有零星记载,称那里能量异常,曾有探险队失踪,怀疑与星穹之民有关,但从未被证实!
找到了!第一个确切的目标!
“昆仑之眼”!
Shirley杨强忍着激动,立刻将消息通知了所有人。
胡八一、王胖子、周远山等人迅速赶到计算中心。看着屏幕上那个被精准锁定的坐标,以及密钥监控器上依旧持续的、明显的反应,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密钥本身,在用这种方式指引他们!它感应到了同源的力量!
“太好了!老张肯定也感应到了!他在给我们指路!”王胖子兴奋地大喊。
“昆仑之眼……竟然是那里……”胡八一看着坐标,眼神变得深邃而复杂,“怪不得传说那里是万山之祖,连接天地……原来真的有蹊跷。”
周远山当机立断:“目标确认!立刻开始筹备远行事宜!第一站——青藏高原,‘昆仑之眼’!”
远行的队伍需要精干。经过商议,决定由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三人作为核心,带领一支由银狐小队精锐和部分北极光战士组成的混合小队前往。胡八一经验丰富,战力强大;Shirley杨知识渊博,心细如发;王胖子应变能力强,擅长活跃气氛和辅助。周远山和维克多则坐镇北极,守住大本营和王座。
就在众人忙碌地准备物资和装备时,周远山将胡八一三人叫到了指挥室。
他面色凝重地拿出一个特制的、小巧的银色手提箱。
“这里面,是那枚‘起源密钥’。”周远山沉声道,“温床虽然能维持它的状态,但要真正唤醒它,或许需要回到同源的力量所在之地。带上它。或许在‘昆仑之眼’,它能得到更好的滋养,甚至……能找到唤醒启明的契机。”
他顿了顿,眼神无比严肃:“但是,记住,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旦密钥丢失或被夺,后果不堪设想。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胡八一郑重地接过手提箱,感觉重逾千斤:“只要我们还活着,密钥就在。”
Shirley杨和王胖子也重重地点了点头。
希望、责任、未知的挑战,一切都寄托在了这次远行之上。
几天后,一切准备就绪。
一架经过改装、适合高原恶劣环境的大型垂直起降运输机,在北极的寒风中引擎轰鸣。
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以及银狐等十名精锐队员,全副武装,登上了飞机。
周远山、维克多和留守的众人站在停机坪上,为他们送行。
“一路小心!保持联络!”周远山叮嘱道。
“放心吧周大伯!等我们的好消息!”王胖子挥舞着手臂。
舱门缓缓关闭。
运输机拔地而起,冲破北极的极夜(或极昼),向着遥远的东方,向着世界屋脊,向着那神秘的“昆仑之眼”,疾驰而去。
新的征程,就此展开。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机舱内,那个银色手提箱中,那枚残破的密钥,似乎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
仿佛沉睡了许久的旅人,在梦中感应到了故乡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