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嫔所赠名单,如同在迷雾重重的深宫中骤然点亮了一盏探灯。
那些曾被苏晚棠视为巧合或模糊不清的旧事,此刻在这份名单的映照下,瞬间显露出清晰而冰冷的脉络,令人脊背发寒。
她细细回忆:
初入宫时: 自己几次“偶感风寒”,前来诊脉的正是那位左院判周泰和!他开的药方,总少不了性味极其寒凉的黄连、黄芩、栀子之类,剂量拿捏得看似温和无害,却让她服后昏昏沉沉,精神萎靡,只想卧床。
彼时只道是身体虚弱,如今想来,这“寒凉”之方,究竟是驱邪,还是......刻意压制?
还有丽妃误饮苦参汤这件事,当时负责诊治、给出“寒邪直中脾胃”这般含糊结论的太医,名册上赫然有钱广禄(御药房管事)的名字!他含糊其辞,只开了些温中补气的寻常药物,对那碗明显被人动了手脚(加了过量苦参)的汤药来源,竟未作深究,草草了事。
若非丽妃体质强健又得苏晚棠及时调理,后果难料。
这究竟是医术不精,还是奉命掩盖?
甚至是皇帝幼年中毒之谜......一个更惊悚的念头不受控制地浮现。
当今陛下萧景珩幼年时曾遭人下毒,险死还生,此事虽被先帝压下,但宫中老人皆知,亦是太后心头一根深刺。
那次中毒事件,负责陛下汤药监管的......是否正是当时已在寿药房任职的孙金桂? 而提供药材或诊断的太医中,又是否有如今已位高权重的周泰和的身影? 若真是如此,贤妃及其背后的齐国公府,其手眼通天、祸乱宫闱的根基,远比想象中更深、更毒!一念及此,苏晚棠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细密的冷汗瞬间浸湿了内衫。
这份薄薄的名单,其上每一个名字,每一条备注,都如同一块冰冷的砖石,正在苏晚棠脑海中迅速垒砌起一座名为“贤妃图谋甚大”的森然大厦。
这绝非简单的结党营私,而是操控后宫健康命脉、戕害妃嫔龙嗣、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铁证雏形!其狠毒与缜密,令人毛骨悚然。
安嫔这份无声的“投名状”,其价值,何止千金?它是在滔天浊浪中递来的一根救命绳索,是足以撬动死局的千斤之杠!苏晚棠心中对这位佛系盟友的感激与重视瞬间攀升至顶点。
但同时,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也油然而生——安嫔能拿到这份名单,已是冒了天大的风险。
贤妃及其党羽若察觉到丝毫风声,安嫔与年幼的荣安公主,必将首当其冲,遭受灭顶之灾!
保护安嫔,如同保护这份珍贵的名单本身,甚至更为紧要。
苏晚棠暗暗发誓,必须更加谨慎周全地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佛系”同盟,绝不能让她因自己而暴露于险境。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证据,需以最稳妥的方式,在最致命的时刻,发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