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李秀娟的心理冲击在家人冷静而坚定的开导下,初步平复。她将那份不适与惊悸转化为守护家庭的更大决心,重新投入到日常后勤工作中。堡垒内部的短暂波澜迅速平息,所有人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威胁这一核心议题上。
首次实战和刚刚结束的防御测试,暴露了武器使用和搭配上的诸多问题。陈锋深知,在末世,合适的武器不仅是杀伤工具,更是使用者肢体的延伸,是生存概率的直接保障。晚餐过后,他没有让大家立刻休息,而是将所有人召集到了相对宽敞的武器库兼训练区。
武器库内,枪架、刀架、弩弓井然有序,冰冷的金属和木质表面在灯光下泛着幽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枪油和保养剂的气味。
“之前我们更多是熟悉各种武器的基础操作。”陈锋开门见山,声音洪亮而带着教官般的威严,“但实战不是打靶,敌人不会站着不动等你瞄准。我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体力、反应速度以及在团队中的定位,明确主副武器,形成互补,最大化整体战斗力。”
他首先看向陈默:“默娃,你是总指挥,需要兼顾全局观察、精准打击和应对突发情况。你的空间能力更是关键。所以,你的主武器配置应该是——精确射手步枪(配消音器、高倍镜)为主,军用弩为辅。”
陈锋解释道:“步枪保证中远距离的精准清除和火力压制,应对必须快速解决的威胁。弩箭用于需要绝对静默的猎杀或特定环境下的补刀。你的空间感知能力可以让你在复杂环境下依旧保持极高的射击精度,这两者结合,能让你在战术层面拥有最大的灵活性。”
陈默微微颔首,这个配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接着,陈锋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我,陈锋,定位是强攻手和近战核心。我的主武器配置——长柄战术斧\/砍刀为主,大口径手枪为辅。”
他拿起一把寒光闪闪的战术斧挥动了两下,带起一阵风声:“近战需要力量、爆发力和勇气,我适合这个角色。长柄武器能保持安全距离,斧和砍刀兼具劈砍破坏力与一定的破甲能力,对付丧尸甚至可能出现的轻型防护目标都有效。手枪作为最后防线,应对贴身突发状况。”
然后,他看向陈浩:“小浩,你体力稍弱,但学习能力和技术适应性强,心态经过实战锻炼也已稳定。你的主武器配置——军用弩为主,霰弹枪(配消音器,如有)为辅。”
陈浩眼睛一亮。陈锋继续道:“弩箭无声,适合你发挥专注、精准的特点,进行中距离支援和侦察时的无声清除。霰弹枪面杀伤力大,近战威力恐怖,且对瞄准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作为你遭遇突发近身危险时的‘扫地’利器,弥补你近战格斗的不足。你要重点练习弩箭的快速射击和霰弹枪的抵近射击。”
轮到陈雪时,陈锋的语气稍缓,但要求同样明确:“小雪,你的核心岗位是指挥中心,但必须具备基础自保和有限支援能力。你的主武器配置——紧凑型手枪为主,轻型手弩为辅。”
“手枪便于携带,操作相对简单,是情报人员最后的尊严和防线。轻型手弩更安静,适合在特定侦察或需要绝对静默的支援任务中使用。你的训练重点在于快速出枪、稳定射击和心理建设,确保在危急关头能冷静应对。”
最后,陈锋看向父母陈建国和李秀娟:“爸,妈,你们不要求上一线,但必须拥有在堡垒被突破或其他极端情况下的自卫能力。你们的武器配置——每人配备一把操作简单的自卫手枪,并熟练掌握堡垒内几个固定远程警戒位(如观察窗射击孔)的使用方法。”
他指着武器架上几把明显更轻便、后坐力更小的手枪:“你们不需要冲锋陷阵,但要学会在安全距离内,对闯入的威胁进行火力阻拦,为自己争取撤离到核心避难区的时间。同时,熟悉如何操作观察位的警报器和通讯设备,及时通报情况。”
陈锋的分配,充分考虑了个体差异和团队协作。陈默是大脑和远程尖刀,陈锋是坚盾和近战铁锤,陈浩是中距离的无声刺客与应急扫荡者,陈雪是具备蜇刺能力的眼睛与大脑延伸,父母则是具备基础反击能力的警报节点与最后屏障。
“主武器确定,不代表其他武器就完全不碰。”陈锋强调,“每个人都要对自己配置外的武器有基本了解,以防万一。同时,冷兵器格斗基础是所有近战和应急情况下的保命底牌,全员必须持续练习!”
家人们看着分配给自己的武器,眼神中都露出了思索和认同的光芒。这不再是胡乱抓起一件武器就上,而是真正开始像一支专业小队那样,进行精细化的职能划分和装备配置。
“武器是伙伴,是肢体的延伸。”陈默最后总结道,“从明天开始,所有训练将围绕你们的主副武器展开,进行针对性强化。我们要做到的,是人器合一,在需要的时候,能用最顺手的方式,最快、最准、最狠地消灭威胁。”
武器的选择,标志着“守望者”家庭的战斗模式,从初期的摸索和应急反应,开始向专业化、体系化迈进。而拥有了更明确的武器定位后,下一步,便是如何将这些武器的效能,通过极致的训练,发挥到极致。精准,将是他们下一阶段训练的核心关键词,尤其是在远程打击方面,这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清扫威胁的效率和自身的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