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开发区的较量
省委报告的风波暂时平息,林辰务实的发展思路得到了肯定,但陈海洋并未就此偃旗息鼓。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是海州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核心平台,土地资源相对充裕,政策优惠力度大,一直是各路企业和资本角逐的热土。陈海洋看中了高新区一块位置绝佳、尚未出让的百亩地块,意图引入他之前在省发改委时接触过的一个大型外资智能制造项目。
这个项目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一旦落地,无疑是一个亮眼的政绩。陈海洋亲自挂帅,成立了项目对接专班,频频与投资方接触,并指示高新区管委会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要特事特办,全力保障该项目用地。
消息传出,在高新区乃至全市都引起了不小反响。不少人都认为,这个项目落地几无悬念,陈书记亲自推动,又是外资重点项目,各方面肯定是一路绿灯。
然而,林辰在了解项目具体情况后,却发现了问题。这个外资项目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其提出的用地需求远超实际需要,要求的土地价格也远低于市场评估价,近乎“白送”。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对本地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有限,核心技术也掌握在外方手中,所谓的“合作”更多是组装生产,税收贡献和就业拉动可能远不如预期。
林辰认为,将如此稀缺的优质地块,以如此低廉的价格,给予一个“虚胖”且带动性不强的项目,是对高新区长远发展的不负责任,也是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他找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东和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孙伟了解情况。赵东面露难色:“林市长,陈书记那边催得很紧,要求我们尽快完成土地出让的前期工作。这个项目是陈书记亲自引进的,我们……压力很大。”
孙伟也补充道:“按照现行的工业用地出让政策,对于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确实有一定的价格浮动空间。陈书记要求我们用足用活政策。”
林辰听出了他们的言外之意,在陈海洋的强大压力下,相关部门已经倾向于妥协。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林辰看着两人,语气严肃,“政策的灵活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发展,而不是成为个别项目谋取超额利益的工具。这块地是高新区的核心资源,我们必须对它的未来负责。你们重新组织一次专家论证会,不仅要看投资额和名头,更要科学评估其技术含量、产业带动效应、税收就业贡献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拿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估报告来。”
赵东和孙伟对视一眼,都有些犹豫。这么做,等于直接驳了陈副书记的面子。
“有什么困难,我来承担。”林辰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高新区的发展,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着眼长远。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华而不实的项目,透支未来的发展空间。”
有了林辰的支持,赵东和孙伟有了底气,回去后立刻组织了更加严谨的专家评审和效益评估。
与此同时,陈海洋也察觉到了林辰的“不配合”。他亲自给林辰打来电话,语气虽然依旧客气,但话里话外透着不满:“林市长,听说高新区那个智能制造项目的用地,遇到了一些程序上的问题?这个项目省里都很关注,是我们海州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时间不等人啊。一些细枝末节,是不是可以适当灵活处理?”
林辰在电话里从容应对:“陈书记,我完全理解您引进大项目、加快发展的迫切心情。正因为这个项目重要,我们才更要科学决策,把工作做扎实。专家评审和效益评估是必要的程序,也是为了确保项目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避免日后产生遗留问题。请您放心,我们会加快进度,尽快拿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方案。”
他态度坚决,理由充分,陈海洋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说辞,只好催促尽快。
几天后,更加详实的评估报告出来了。结论与林辰的判断基本一致:该项目存在用地需求虚高、核心技术依赖度高、对本地产业带动有限等问题,建议审慎引入,如确需引入,也应在土地价格和后续监管上设置更加严格的条件。
这份报告被同时送到了林辰和陈海洋的案头。
陈海洋看到报告后,脸色很不好看。他在一次小范围的协调会上,直接将报告扔在桌上,语气带着压抑的怒火:“这份报告是什么意思?是质疑我们招商引资的眼光,还是故意设置障碍?别的城市为了抢这种项目,争得头破血流,我们倒好,自己给自己设卡!这样的营商环境,怎么吸引大项目、好项目?”
面对陈海洋的指责,林辰没有动气,他拿起报告,指着上面的关键数据和专家意见,一条条进行解释:“陈书记,不是我们故意设卡,而是要对海州的长远发展负责。这块地如果按对方的要求出让,每亩地价不到市场价的百分之四十,仅此一项,国有资产潜在损失就超过两个亿。而项目承诺的税收和就业,根据专业机构测算,存在明显夸大。我们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他目光扫过与会人员,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招商引资,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更要讲究质量和效益。高新区应该重点扶持那些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能够扎根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项目,哪怕它现在规模还不大,但潜力巨大。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两人的观点再次针锋相对。会议不欢而散。
这件事很快在海州权力圈内传开。人们都在观望,这场关于开发区地块的较量,最终会如何收场。是陈书记凭借其强势和背景如愿以偿,还是林市长坚守原则成功阻击?
压力来到了市长和其他常委这边。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如何协调两位重要副手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林辰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块地的争论,更是海州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抉择。他必须坚持住,这不仅是为了守住国有资产的底线,更是为了扞卫他所坚信的、符合海州实际的发展路径。他准备好了更充分的材料,打算在接下来的常委会上,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场开发区里的较量,已经超出了项目本身,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发展理念和执政智慧的更深层次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