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开远了,尾灯的红光被夜色吞没。
姜尘站在校门口,看着那道光一点点消失,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
那个出租车司机会不会真的相信自己的话,然后咬牙去贷款买套小房。
十年后靠着这套房子晋升百万富翁?
又或者,他只是回家和妻子说起一个“吹牛的小伙子”,笑笑就忘了。
十年后,拍断大腿?
姜尘在原地杵了一会,随后又失笑地摇摇头。
命运这种东西,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预言而改变。
它只会在无数个偶然之间,让人误以为自己抓住了主动权。
前世,他见过太多人。
有人拼命往上爬,却没意识到自己爬的不过是一座已经开始坍塌的塔。
有人自信地谈论格局与眼光,
却被时代轻轻一推,连声浪都没掀起。
人啊,总喜欢相信自己能掌舵,
可真正掌控一切的,从来都不是个人意志。
是趋势,是浪潮,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姜尘低下头,看着自己在路灯下被拉长的影子。
在这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也没什么不同。
他知道未来,知道风往哪吹,知道下一次浪潮会淹没谁、推起谁。
可那又怎样?
他仍旧要在这个时间点上,一步步去走、去赌、去承受。
或许,这就是命运给重生者开的玩笑。
让你提前看到终点,却必须装作第一次走这条路。
他轻轻叹了口气。
“时代的浪潮不可抵挡……”
他喃喃着那句刚才说过的话,
语气里没有激昂,也没有得意,只有一种淡淡的平静。
霓虹灯在风中闪烁,映在他眼底,像是一片破碎的星光。
他抬头望着这座城市的夜空。
天色昏沉,空气里是霓虹、尘土和无数人的梦。
他忽然笑了笑,几乎听不出情绪:“浪潮会来,而我要做的就是提前上岸。”
406宿舍依旧空空荡荡。
班级的群消息里,姜尘注意到除了自己之外,朱隽逸三人同样被点名了好几次。
原因雷同,多次旷课。
这个代价换来的是,校园内外随处可见戴着紫色安全帽的外卖骑手。
饭点的规模已经逐渐正规化到了统一服饰。
至于为什么是紫色,按朱三少的说法是,紫色最有韵味。
……
第二天,阳光透过薄雾,斜斜洒进教学楼的窗。
金融二班的教室里,原本嘈杂的讨论声在那一刻忽然安静了几秒。
姜尘推开门。
他穿着一件极为普通的深灰外套,神情平静,像是随手拎着书包进来的普通学生。
可他刚迈入门口,就有好几个人偷偷碰了碰身边的同学。
“那不是……班长?”
“他居然来了?”
庄妍正坐在第三排,手里的笔悬在半空。
她抬头看见姜尘的那一瞬,眼神明显一僵。
姜尘的视线只是淡淡扫过她,没有停留。
那一眼,却让庄妍下意识挺直了背。
靠窗的位置,筱潇正撑着下巴打哈欠,她留了长发,比刚入学时更显成熟些。
见姜尘出现,她微微一怔,唇角轻轻勾了勾,露出一点若有似无的笑。
“稀客啊,”她低声道,“我还以为你准备退学了呢。”
姜尘笑了笑,没说什么。
主动搭讪却得到那种平淡得近乎冷漠的反应,让筱潇原本的那点小心思忽然有些尴尬,笑意也淡了。
讲台上的老师正准备点名,看到姜尘时明显愣了一下:“哦?姜尘?难得啊,今天来了。”
教室里响起几声压低的笑。
姜尘神色不变,语气平静:“嗯,最近忙完了。”
老师愣了愣,也没多问。
课继续。
窗外的阳光一点点洒在课桌上,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同学低语的气息,都显得那么日常。
可对姜尘来说,这样的宁静,反而更像一种久违的错位感。
他坐在那里,听着老师讲资本结构、市场预期和金融杠杆。
这些词汇在他脑海里像回声。
他太熟悉,也太清楚它们在未来会怎样演变。
“市场永远是理性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
姜尘看着那一行字,眼神微动。
理性?
他心中轻轻一笑。
市场或许从来不理性。
理性只是后来者为混乱找的借口罢了。
他低下头,重新翻开笔记本,在空白的一页上写下几行字:
市场的走向,从不取决于逻辑。
它取决于人性……贪婪、恐惧、与侥幸。
写完这行,他合上笔,靠在椅背上。
与此同时,学生中心,三楼教务处。
赵康正站在窗边,手机贴在耳边,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冷意。
“确定了?姜尘来上课了?”
“嗯,我亲眼看到的,现在在金融二班。”电话那头的声音小心翼翼。
赵康嘴角微微扬起:“好,我知道了。”
挂掉电话,他抬手看了看表,随即转身就往外走。
走到门口,又停下来,对着办公室里正批文件的刘政喊了一声:
“刘叔,那小子来了。”
刘政抬起头,眉头一拧:“姜尘?”
“是。”赵康点点头,语气带着一丝隐忍不住的迫切,“人就在教学楼,咱们现在就去找他?”
刘政把笔往桌上一放,冷哼一声:“走。”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办公室,脚步声在楼道间回荡。
……
教室里,老师正讲到一半。
“资本市场的波动,往往由投资者情绪决定——”
门外突然传来两声敲门。
“进。”老师抬起头。
门被推开。
刘政先一步走进来,后面跟着的赵康嘴角挂着克制的笑意。
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有人低声嘀咕:“这胖子不认识,不过后面那个……不是学生会主席赵康吗?他来我们班干嘛?”
“咦?那胖子好像是……教务处主任刘政?”
“卧槽?教育处主任和学生会主席一起出现,还是上课期间,这是有人要倒霉了?”
“废话,而且估计这个霉还不小。”
几人窃窃私语间,刘政已经走到了讲台前,居高临下地扫了一圈人。
“谁是姜尘?”
他唤出那名字时,眼神里的狠戾像是要化为剑刃刺出。
教室再次陷入寂静。
几十道目光同时转过去。
那一刻,空气像被拉紧的弦。
有人捂着嘴,有人偷瞄着,甚至有几个胆大的同学已经悄悄举起手机,准备看热闹。
姜尘缓缓抬起头,神色平淡。
“找我?”
赵康哼了一声,双手负在身后,眼神是得意和阴险:“跟我们走一趟。”
姜尘微微眯眼,语气平静得几乎没有波澜:“理由。”
赵康轻笑一声,那笑里带着明显的讥讽:“理由?你自己心里没点数?”
他语调一转,声音陡然拔高:“旷课、打人,这个理由够不够?”
这时,刘政也迈步上前,他居高临下地看着姜尘,声音压得低沉,却每个字都带着一股阴冷的寒意:
“你就是那个打架滋事,旷课成性,目中无人的姜尘?!”
姜姜尘没说话,只是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屏幕。
——宋佳:【一切顺利。】
他神情淡漠,拇指轻轻滑动,把屏幕黑掉,接着才抬起头,眼神平静道:“抱歉,刚刚没听清你说什么?”
那一瞬间,空气像被什么掐断了一样,安静得可怕。
刘政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他盯着姜尘那从容的神情,脑海里闪过赵康那天的话:“他说就算打到教育处,你刘主任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那一刻,他心里的火被彻底点燃。
一种被学生踩在脚下的屈辱感,让他面上那层虚伪的镇定彻底崩塌。
“你是不是真以为我治不了你?”
他的声音发紧,带着明显的怒意。
“好好好!”他冷笑一声,怒意彻底压不住,“你也不用跟我们走一趟了。”
他往前一步,声音猛地拔高:“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被开除学籍了!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燕经的学生!”
那一声“开除”,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面。
教室里鸦雀无声。
有人下意识屏住呼吸,有人偷瞄姜尘,又迅速收回目光。
所有人都被刘政的话惊到了,这可是开除学籍啊,要知道,即便是在高中期间,也没有几个人见过周边同学被开除学籍的案例。
几个女生低下头,气氛压抑得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赵康嘴角勾起笑意,像是在享受猎物垂死前的那一刻。
而在那一片窒息的压迫感中,
姜尘只是安静地站起身。
他没有急,没有辩解,也没有慌乱。
只是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望向刘政。
“你确定,你能做这个决定?”
刘政被他那眼神怔了一下,那不是挑衅,而是一种让人本能不安的冷静。
但同时胸口的怒火更盛,怒笑道:“我当然确定!作为教育处主任!我的职责就是为了剔除掉像你这样的校园毒瘤!”
对此,姜尘表情依旧古井无波,淡淡开口,语气平静、低沉,却带着一种让人莫名心慌的冷意:
“那如果……”
“你们才是那颗毒瘤呢?”
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
赵康脸上的笑僵了一瞬,刘政的眼神里闪过一抹错愕。
就在这时,一个社团部的男生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赵主席!赵主席!”
赵康眉头一皱,不耐烦道:“什么事?”
那人把手里的一叠校报塞到他怀里,声音带着无措的颤抖:“新一期校报刚印出来,只是……这期的内容好像……不太对劲!”
听到这话,赵康皱了下眉,不知为何心头莫名“咯噔”一下,随即低头看去。
下一秒,瞳孔猛地一缩。
校报头版,一行黑体标题格外醒目:
《外联部经费去向成谜?数万元活动支出疑似挪用》
下方还附着几张模糊但足够辨认的账目截图,几段文字精准点出了“经费流向学生会核心层”“公款吃喝”等关键词。
一旁,同样看向校报的刘政脸色在那一刻僵住,眉头几乎拧成一团。
“这……这是谁写的?!”他抬起头,声音里除了怒意之外还夹杂着些许惊惧。
赵康也已经慌了,手心全是汗。
他死死盯着那行署名——宣传部:陈立。
看清后,赵康整个人愣在原地,额头渗出冷汗,捏着那份校报的手指微微发抖。
许久,他忽然反应过来什么,猛地抬头,看向姜尘。
阳光从窗户洒落在姜尘脸庞,光影交错间,他的脸一半光明,一半黑暗。
四目相对,赵康仿佛看到了一尊巨人在万丈处俯视着自己。
……
校报把那篇揭露外联部经费去向的头版稿件发到校园网站与企鹅群,纸质版同时在教学楼门口、食堂、宿舍区的布告栏上分发。
消息像在干草堆上点燃的一根烟头,瞬间蹿成了烈火。
学生、老师、家长、甚至外校的校友群里都在转发、议论、愤怒与好奇交织。
有人说“终于有人敢揭露了”,有人说“怎么会这样”。
也有人在后台冷笑,这就是权力被戳破后的第一声抽搐。
校团委、校纪检和学生处被推到了风口上。
表面上,校方表示“高度重视,立即调查”。
实际操作上,校内的利益盘根错节、裙带关系和文书线索都在迅速被梳理。
负责调查的人是教务处外的一小组:纪检牵头、审计配合、学生处协助。
校方做出了一个权衡。
必须把这事处理得足够公开透明,既要恢复校方威信,又要把舆论导向可控。
赵康在收到消息的瞬间,第一反应不是冷静,而是慌乱。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那些账目有很多根本经不起推敲。
他马上联系了宣传部的陈立,试图让对方出面“澄清”或压下稿件。
可陈立支支吾吾,说他只不过是被宋佳以“内部线索”说服,签了自己的署名。
陈立的退缩在赵康看来是背叛。
而在旁人眼里,则是证据链上的关键一环。
舆论的第二波来得更猛:几位学生会成员的匿名证词被匿名邮箱投递给校纪检,账目截图、转账流水、企业回单、邮件往来一页页铺开。
显然,赵康在燕经的敌人并不只有姜尘。
第二波的墙倒众人推让负责的审计小组发现了两条关键线索:
一是数笔款项确实转入了并不存在的社团名下。
二是若干笔招待、差旅费用在账户上有“零散化”处理的痕迹,金额构成与实际活动规模严重不符。
面对逐条证据,学校没有选择内部私了。
理由很简单:案件已经超出校园八卦的范畴,家长和社会舆论要求校方公开问责。
更何况,若轻描淡写处理,后果将更严重。
被舆论撕裂的信任难以修补。
很快,调查小组把传票和询问函送到了学生会办公室。
赵康被正式约谈。
那一刻,他的脸色由最初的从容转为苍白。
与此同时,校方为了显得“公正”,宣布成立临时学生会管理委员会,暂停赵康的主席职务,宣布对外联部与宣传部进行并行审计,要求相关人员配合调查。
赵康试图反击。
他联系父辈的人脉,想施压校方高层。
他想利用自己掌握的内部渠道发布反制新闻,意图把舆论走向“有人栽赃陷害”。
但三件事同时发生让他的局面雪上加霜:
一是前外联部负责人宁涛在审问中崩溃,承认稿件内容大体真实,并交出了他与赵康之间的聊天记录。
二是外部某家合作企业在接到学校问询后回函,确认曾有与学生会负责人面谈但从未收到过约定金额那样的大额赞助。
也就是说,外部证明了账目的可疑点。
但事实上,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第三件事。
那位几乎已经不怎么管事,即将退休的校长李荣光破天荒的在会议室严厉斥责了这件事,并且三申五令要求彻查!
于是,赵康那张人际关系网直接崩塌。
最终的结果导向了两条硬线:
对学生会高层实施停职调查,将相关账目移送学校上层审计与市教育局备案,等待更高层面的行政审查。
赵康被学生会停职、学校内部予以通报批评,并面临学籍、干部资格的双重调查。
在舆论与程序的夹击下,他的支持者开始撤离,昔日的人情牌失灵,曾经的“后台”也在审查的风暴下显得力不从心。
而刘政,作为教务处主任且与此事有间接牵连的人并未置身事外。
调查显示,有若干行政手续在流转和签批时存在模糊之处。
更为敏感的是,刘政在处理学生会与外联部部分申请时显示出“便利化”的倾向。
这些迹象被纪检小组列为重点审查对象。
市教委与纪检办介入后,程序性地对刘政下达了“双规”通知。
在上级介入的压力与程序化审查下,刘政再也无法用地方权力遁形。
他的办公室被查封,手机、电脑等被依法调取,若干相关文书被列为证物。
短短几日,昔日掌握局面、以权谋私的肥皂泡被一一戳破。
而另一边,宋佳的脚步悄然而果断。
当校方宣布停职调查与审计时,宋佳没有躲藏也没有得意,她选择了公开透明与合作。
她在访谈中把焦点始终放在“维护校园公共财产”和“还原事实真相”上,把个人野心包装成“为校风整顿”。
这种姿态在公众眼里与百般抵赖的赵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校方在清理学生会高层、修补制度漏洞时需要一个“可信的人选”。
既要有能力搞定外联与账目,又要能稳住学生舆论与社会关系网。
宋佳的背景、她早前整理的证据以及她愿意公开合作的姿态使她成为天然的人选。
几经讨论,临时管理委员会宣布:
因学生会主席停职,短期内由外联部部长接任学生会日常职务,并于规定时限内举行补选或由校方组织公开推选。
宋佳被提名为代行主席职责的人选,校方在保持制度合法性的前提下,又保证了舆论上的“公正公开”。
在接下来的补选与公示中,远在美利坚参加冬令营的校团委副书记梁意涵公开赞扬了宋佳的刚正不阿,以及支持她竞选学生会主席。
同时,宋佳也公开了自己交接的外联账目整理计划、承诺,以及与姜东来签订正式、可查的赞助合同、并提出学生会财务公开季度报告的制度化方案。
她用务实和制度化的承诺取代了空洞的承诺。
学生群体、师资、校领导在公开听证与投票环节被说服。
最终在一场由校方监管、学生代表参与的程序中,宋佳确立了学生会的新任负责人位置。
既有选举的正当性,也有校方的认可。
赵康被停职并接受纪律处分,尽管学籍最终保留了下来,但干部资格被取消。
若干涉及的学生会成员也被不同程度处理。
刘政在上级纪检介入后,受“双规”调查,面临行政与纪律处分,若证据最终确凿,则将走向更严厉的问责程序。
校方借此机会整顿学生会管理制度、修订外联与赞助的审批流程,宣布未来三个月内对所有学生组织推行财务公开与定期审计。
校内一场关于权力、透明和制度的辩论因此兴起,学生自治与校方管理边界被重新划定。
姜尘站在这场风暴的外缘。
上帝视角下能看见他脸上的平静并非冷漠,而是算计的收成。
赵康败落、刘政被“双规”、宋佳上位,这一切并非一夜之间从天掉下。
而是羽翼渐丰的姜尘与野心勃勃的宋佳在合适时机被点燃后的必然结果。
风暴在短短三天内完成了闭环。
赵康的名字被推上了热议的浪尖,教育处主任换了人,宋佳的照片出现在校园公告栏的头版。
人们用“震惊”“反转”“校史罕见”来形容这场变故。
校园论坛的一条新的热帖一夜之间飙到了首页。
标题是:《宋佳——不畏强权的勇士》。
帖子里写着她“敢于揭露黑幕”、“为了校风秉公执笔”,甚至配了几张她在采访时的截图。
评论区的赞美一浪高过一浪。
【这才是燕经的风骨。】
【有这样的主席,未来的活动值得期待。】
【赵康那种人早就该滚下去了。】
而与此同时,另一层声音却悄然浮起。
在角落的帖子里,有人发了一句:
【宋佳确实勇敢,但……你们不觉得赵康是惹到了不该惹的人吗?】
没人回。
但并不妨碍有些好事的人找了金融二班的学生打听,知道了那场风暴里真正的主角是一个叫做姜尘的男生。
有人说,姜尘不过是个新生,怎么可能有那种手腕和人脉。
但也有人反驳: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外联部前部长也是惹了姜尘才倒霉的。】
【还有这一届新生另一位风云人物许乐天好像也和姜尘有过节,之后就悄无声息了。】
【巧合?我不信。】
于是传言开始生长。
有的说姜尘背后有人,有的说他其实是某个集团的公子,也有人说他是某超级衙内……
然而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点惊人地一致。
别惹姜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