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国栋在全国范围内的“走红”,并未改变他务实低调的作风,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对家人的亏欠。
身居高位,责任如山,他能分配给家庭的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夜深人静时,黄莉雅独自打理咖啡馆的疲惫,祁安成长中他屡屡缺席的遗憾,小云舒咿呀学语时他错过的一个个瞬间,都像细小的针,扎在他的心头。
这份深沉的爱与愧疚,促使他下定决心,在工作与家庭的夹缝中,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
改变,从“雷打不动的晚餐时间”开始。
他给自己的秘书团队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除非是极其重要的紧急会议或外事活动,晚上七点到八点半这一个半小时,尽量为他空出来。
他知道,完全准时下班是奢望,但他努力将工作压缩、前置,或者将部分案头工作带回家。
第一次在傍晚七点推开家门,温暖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时,黄莉雅和孩子们都愣住了。
“爸爸!”小云舒丢下玩具,摇摇晃晃地扑过来。
祁安也从作业本上抬起头,眼中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黄莉雅围着围裙从厨房出来,看着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些许歉意和期待的丈夫,眼眶微微发热,却只是温柔地笑了笑:“洗手吃饭吧,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带鱼。”
从那以后,这样的夜晚渐渐多了起来。饭桌上,不再是祁国栋心不在焉地扒几口饭,接着电话处理公务。
他会认真听祁安讲学校运动会上的趣事,虽然那些名字他记不全,但会为儿子赢得接力赛而由衷鼓掌;他会耐心地喂小云舒吃饭,任由女儿把米粒糊在他昂贵的西装袖口上,笑得像个孩子;他会和黄莉雅聊聊咖啡馆遇到的琐事,给她出出主意,听她抱怨某种咖啡豆又涨价了……
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隔绝了外界的纷扰,成为了家里最珍贵、最有烟火气的仪式。这顿晚餐,是他为爱划出的“特区”。
改变,在“用心参与的成长”上。
祁国栋意识到,父亲的陪伴不仅仅是人在场,更是心在焉。
他开始努力去了解孩子们的世界。祁安迷上了天文,他就抽空恶补知识,在一个难得的晴朗周末,带着儿子和天文望远镜,去郊外的山顶认星星。
当儿子指着猎户座侃侃而谈时,他看着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比自己成功引进一个大项目还有成就感。
对于小云舒,他不再是那个只在照片和视频里出现的“爸爸”。
他学会了给她扎歪歪扭扭的小辫子,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逗得女儿咯咯直笑;他会在地毯上趴下来,心甘情愿地给女儿当大马骑,听着那银铃般的笑声,觉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他甚至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书籍,试图理解女儿那些“莫名其妙”的小情绪。这些笨拙的参与,是他为爱补交的“作业”。
改变,是“将心比心的体谅”。
他比以前更加关注黄莉雅的付出。以前,他觉得妻子打理咖啡馆是她的兴趣和事业,并未深究其后的辛劳。
现在,他会在她晚归时,提前热好一杯牛奶;会在她为新品研发焦头烂额时,安静地坐在咖啡馆角落,不打扰,只是陪伴;会在周末清晨,主动承担带孩子的任务,让她能多睡一会儿懒觉。
他记得他们的结婚纪念日,记得她的生日,即使无法隆重庆祝,也会准备一份小礼物,或是一张亲手写的卡片,表达那份时常因忙碌而疏于表达的感激。
这些改变,并非轰轰烈烈,却如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这个家。
黄莉雅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孩子们的性格也更加开朗阳光。他们知道,爸爸很忙,但他的心,始终和这个家紧紧连在一起。
一天晚上,祁安在作文里写道:“我的爸爸很忙,但他会努力回家吃晚饭,会听我讲那些可能很幼稚的梦想。我知道,他改变了很多自己的习惯,因为他爱我们。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当黄莉雅把这篇作文拿给祁国栋看时,这位在官场上面对任何风浪都岿然不动的省委书记,眼眶瞬间红了。
他摩挲着那张薄薄的作文纸,良久,才对妻子轻声说:“我以前,做得太不够了。”
黄莉雅握住他的手,柔声道:“现在这样,就很好。”
“为爱做出的改变”,不是牺牲,而是成长;不是负担,而是甘之如饴的责任。
对祁国栋而言,这些改变让他更加完整,也让他在治理一省时,那份“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因有了自家烟火气的淬炼,而变得更加坚实、更加具体。因为他深知,千家万户的灯火背后,都有着同样深沉的爱与期盼,值得他为之奋斗,为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