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调皮地跳跃在眼睑上。陆宇先醒了过来,生物钟让他在往常的工作时间自然苏醒。怀中的温软让他瞬间忆起昨夜的疯狂与缱绻,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沈清寒依旧睡得深沉,呼吸均匀,脸颊贴着他的胸膛,长睫在眼下投下安静的阴影。高原残留的疲惫和昨夜消耗的体力让她睡得格外沉熟。陆宇不忍惊扰她,只是稍稍收紧了手臂,将她更密实地拥在怀里,低头轻嗅她发间淡淡的清香,感受着这晨光中无比踏实的幸福。
市政府图书馆第二模块项目的成功验收,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析模科技”工作室声名鹊起。那笔沉甸甸的尾款不仅解决了他们燃眉之急的现金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证明了这支年轻的团队具备承接并出色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
工作室里短暂地洋溢过庆功的喜悦和放松,但很快,一种更为深远的焦虑和紧迫感便取代了成功的兴奋。这种焦虑,源于市政府会议上与星海科技的正面交锋,更源于对未来的清醒认知。
正如李副市长所言,第二模块只是基础。后面还有更为庞大、技术集成度更高、涉及资源也更广的第三模块(可能涉及智慧服务、空间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第四模块(可能涉及全市图书馆网络互联、云端资源共享),乃至整个图书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升级。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蛋糕”,也是星海科技这类行业巨头虎视眈眈的真正目标。
深夜的工作室,灯火依旧通明,但氛围与之前攻坚时有所不同。少了些埋头苦干的紧绷,多了些热烈而焦灼的讨论。
陆宇将白板上第二模块的架构图擦掉一大半,用红色马克笔重重地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第三模块前瞻:智慧服务?大数据分析?】
【第四模块构想:全市联动?云端生态?】
【全面升级:技术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管理】
他看着这几个词,眉头紧锁。陈峰、陈浩、张志远也围坐在一旁,面色凝重。
“兄弟们,”陆宇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冷静,“第二模块,我们拼尽全力,算是啃下来了。打得漂亮,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几乎是透支了所有人120%的精力才做到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位兄弟:“现在,摆在面前的是更诱人、也更艰巨的挑战。星海的实力,我们都见识过了。他们不是一个赵总,背后是一整个庞大的技术体系、项目管理团队和资金池。他们可以轻松组建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专项团队来啃后续的硬骨头。”
陈峰忍不住插话,语气有些不服但也带着无奈:“宇哥,咱们技术不比他们差!甚至某些创新点上我们还更强!”
“我同意,”张志远推了推眼镜,冷静地补充,“但从工程实现、项目管控、风险规避和多线并行的能力来看,我们目前的体量,确实难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战役。就像上次赵启明提到的底层架构和长期运维,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力和体系的问题。”
陈浩叹了口气:“是啊,就我们四个,加上清寒姐偶尔的技术支援,平时维护现有模块、处理零星需求已经占去不少时间。真要同时开展新模块的预研、投标、开发……根本分身乏术。总不能一直这样天天通宵吧?身体扛不住,也容易出错。”
现实无比残酷。成功的喜悦褪去后,是更为冰冷的硬件差距——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他们空有凌云志,却苦无千军万马。
陆宇深吸一口气,手指重重地点在白板上:“所以,招人!立刻!马上!这是我们现阶段,比研究新技术、比规划新模块更紧迫、更核心的任务!析模要想活下去,要想真正有资格去和星海那样的巨头竞争,就必须发展,必须壮大!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人!”
这个结论,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同。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招什么样的人?”陈浩问,“我们现在资金有限,尾款虽然不少,但也不能乱花。”
“优先招有经验的,能立刻上手的!”陈峰主张,“最好是能负责一个技术方向的,比如后端架构或者前端负责人。”
张志远则更谨慎:“有经验的固然好,但薪资要求也高,而且未必认同我们初创公司的文化和愿景。我觉得也可以考虑潜力股,优秀的应届生或者有一两年经验的,我们自己培养,忠诚度和文化契合度可能更高。”
陆宇听着大家的讨论,沉思片刻后开口:“我们需要一个组合。一方面,必须有一到两个能扛大梁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在云平台、大数据或者资深后端开发方面,他们能帮我们快速搭建更稳健的底层,也能带人。这部分钱不能省。另一方面,也要招聘一批有激情、有潜力的新鲜血液,作为长期培养的核心力量。我们需要的是既能打仗,又能一起成长的伙伴,而不仅仅是雇员。”
方向定了,执行立刻跟上。
首先,优化“雇主形象”。他们重新设计了工作室的官网和各大招聘平台的主页,不再只是简单介绍,而是将市政府项目的成功案例、技术亮点、团队文化(尤其是那种并肩作战、技术至上的氛围)作为核心卖点突出展示。沈清寒甚至动用了一些学术人脉,在一些高校相关的论坛和群里进行了低调的推荐。
其次,精准投放职位描述(Jd)。陆宇亲自操刀,摒弃了那些千篇一律、充满“行业黑话”的Jd,而是用真诚、热情又具体的方式描述了每个岗位的职责、挑战以及他们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薪资,还有技术成长空间、股权激励的可能性、以及参与一个从无到有、可能影响城市智慧化进程项目的成就感。
然后,严格的筛选流程。简历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被高薪吸引的“面霸”,也有真正对他们项目感兴趣的技术爱好者。陆宇和核心团队亲自筛选,不仅看技术匹配度,更看重对技术的热情、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面试过程更是别具一格。 often是在工作室进行,候选人会看到真实的、略带凌乱但充满技术氛围的工作环境,面试官就是未来的同事甚至直接上级。技术问题往往来源于他们实际项目中遇到的真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看重解决问题的思路。陆宇甚至会花相当长的时间,向候选人描绘析模的愿景和面临的挑战,坦诚目前的困难和未来的机遇,寻找那些眼神会发亮、愿意共同冒险的“同路人”。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他们拒绝了很多技术不错但明显只是寻求一份安稳工作的候选人,也遇到了一些眼高手低、对薪资期望不切实际的人。
但终于,在经过层层筛选和几次略显煎熬的等待后,他们迎来了第一批新成员:
一位是从某中型互联网公司挖来的后端架构师,三十出头,技术扎实,对云原生和分布式系统有深厚经验,看中了析模的技术挑战和早期员工的身份,愿意降薪加入,负责技术底座升级。
两位是重点名校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基础极好,充满锐气和学习欲望,对析模做的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一位是有过一年工作经验的前端工程师,作品集令人印象深刻,对用户体验有近乎偏执的追求。
当这些新面孔带着些许好奇和期待,走进这间并不宽敞甚至有些拥挤的工作室时,陆宇知道,析模科技翻开了新的一页。
他站在白板前,对着新旧成员,再次画下了那幅关于未来模块的宏伟蓝图,但这一次,他的声音更加自信和坚定:
“欢迎加入析模!这里可能没有大厂的咖啡厅和健身房,但我们有最硬核的技术挑战、最直接的成长路径、和最值得奋斗的梦想!我们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做一个项目,而是要用我们的代码,真正改变些什么!”
他指向白板上星海科技的名字,眼神锐利:
“他们很强,但我们,正在变得更强。未来,是属于敢想敢拼的我们的!”
新老成员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有期待,有挑战,更有一种共同创业的激情在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