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天的天空,依旧是毫无杂质的湛蓝,阳光炽烈,海风带着恰到好处的力度,吹散了正午的暑气。
林凡在主屋干爽的床铺上醒来,感觉体力恢复良好。
昨日的疲惫犹在,但更多的是对今日工作的期待。储物间的骨架已然立起,接下来便是填充其血肉,赋予其功能。
他照例起身,照料火堆。火焰在阳光下似乎不那么显眼,但其存在本身就如定海神针。
早餐是熏肉和土薯干,他快速吃完,将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天。
首要任务,是开始垒砌储物间内的灶台。这是他规划已久,能极大改善烹饪条件和生活安全的重要设施。
他带着石斧和挖掘棒,再次来到溪边,这次的目标是寻找合适的石材。他需要那些扁平、相对规整的石头。
溪边遍布卵石,但符合要求的并不多。他必须仔细搜寻、翻找,甚至用挖掘棒撬动河床下的石块。这是一项繁琐而耗时的筛选工作。
阳光晒得他头皮发烫,汗水不断流入眼睛。他花了小半个上午,才勉强收集到一小堆看起来可用的石块,用藤蔓捆扎好,费力地拖回储物间。
接着是和泥。他取来粘土,加入水和切碎的干草,再次赤脚跳入泥坑,反复踩踏,直到泥料均匀粘稠。
垒灶开始了。他规划好灶台的位置和大致形状,先在地上挖出一个浅坑作为基座,然后用最大最平整的石块铺底。
接着,他像最原始的建筑师,用草泥作为粘合剂,将挑选出的石块一块块垒砌上去,小心地调整着它们的位置,力求稳固和平整。
过程远比他想象的困难。石块形状不规则,常常放不稳,泥浆也似乎不那么听话,不是太稀就是太干。
他垒了不到半米高,一侧的石块就因为重心不稳,哗啦一声塌塌下来,泥浆溅得到处都是。
林凡叹了口气,看着垮塌的废墟,没有气馁。
他早就料到不会一帆风顺。他清理掉失败的尝试,重新开始。
这次,他更加耐心,挑选石块时更注重形状的匹配,涂抹泥浆时更仔细,每垒一块都轻轻晃动测试其稳定性。进展缓慢得像蜗牛爬行,汗水湿透了他的全身,手臂因不断搬动石头而酸麻。
直到日头偏西,他才勉强垒起一个高度及膝、形状粗糙但看起来颇为结实的方形灶台。他留出了灶口和排烟道,通向墙外,并在灶台顶部用三块最扁平的石头精心拼出一个相对平稳的台面,用于放置陶罐。虽然丑陋不堪,但结构是稳固的。
他迫不及待地想测试一下。他抱来一些干柴,从主屋引燃火种,小心地塞入灶口。火焰在灶膛内燃烧起来,烟尘大部分顺着预留的通道袅袅飘出屋外。
他将盛满水的陶罐坐在灶台上,火焰舔舐着罐底,比在篝火上集中得多,热量利用率明显更高!
成功了!虽然外观粗糙,但功能实现了!林凡看着灶膛内跳跃的火光和陶罐底部渐渐升腾起的水汽,心中充满了创造的喜悦。这意味着,以后烹饪将更省燃料、更安全、更高效,尤其是在雨天。
测试完灶台,虽已疲惫,但他看着储物间泥泞的地面,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用石头铺设地面。 这样不仅能有效防潮,让储物环境更干燥,也能让空间更整洁,下雨天进屋也不会带进太多泥巴。
这同样是一个大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但他决定今天就开始。
他再次返回溪边,这次不再挑剔形状,只要是相对扁平、大小适中的石头,他都收集。
他像一只勤劳的蚂蚁,一次次往返于溪流和储物间之间,每次搬运十几二十块石头。沉重的石头消耗着他本已不多的体力,但他坚持着,将石头一筐筐倒在储物间内。
直到夕阳将天空染成绚丽的绯红色,他才停下来。储物间的一角,已经堆积起一小堆石头。他甚至连铺设都还没来得及开始。
精疲力尽地回到主屋,晚餐是用新灶台煮的炖肉和土薯。坐在灶膛边,感受着集中火力带来的高效,吃着热腾腾的食物,他感觉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夜幕降临,油灯亮起。他没有再干活,而是就着灯光,检查了一下新垒的灶台,看看泥浆是否干裂,结构是否稳固。然后,他拿出那块鞣制中的水獭皮,继续用涂抹油脂的方式软化它。
他望着储物间内那堆石头,又看了看坚固的灶台。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方向已经明确。垒灶的挫折和成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何为“慢工出细活”。
他知道,明天,他要继续去溪边搬运石头,要开始尝试铺设地面,要检查陷阱和鱼塘,要照看熏肉……
事情一件件堆积,又一件件被解决。每一天的结束,都意味着离一个更完善、更舒适的“家”更近了一步。
吹熄油灯,他躺倒在床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喊着疲劳,但精神却异常满足。灶膛里火焰的温暖似乎还残留在他脑海里,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由自己亲手创造的温暖。
屋外,星河低垂,海浪声轻柔。在这片孤寂的天地间,他用自己的双手,不仅点燃了灶火,也点燃了对未来生活更具体的向往。脚下的路还很长,但他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下去。
那未铺完的石地,就是下一个需要征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