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路,仿佛一场在内心宇宙中的探险。我们阅读经典,聆听开示,所有的言语都像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认知了方向,却未曾亲见月华。直到某些时刻,因缘和合,内心的云雾短暂散开,我们得以一窥那轮明月的真容——而每一次的窥见,都带来截然不同却又浑然一体的震撼。
我曾有幸,在一段精进的内观与持戒之后,体验过一次难以言喻的境界。那是一种绝对的丰盛、圆满与光明。意识不再拘泥于头颅之内,而是扩散为一片无垠的、发光的存在。其中没有匮乏,没有疑问,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在”。我瞬间明白了佛陀所言“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并非比喻,而是一种客观描述;我也懂得了何为“本自具足”。它并非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暗示,而是如同太阳般,自身就在散发着无限的光与热,它自身就是一切的源头,无需任何外界的认可与填充。那是一次对 “体” 的确认——确认了存在本身那坚实、璀璨、不生不灭的基石。
这次体验带来的信心是巨大的,但我内心隐约觉得,似乎还有什么。那圆满的光体,崇高而绝对,但似乎……缺少了一丝温度?我无法准确描述,直到第二次恩典的降临。
在又一次深沉的静坐中,先前的光并没有以那种辉煌夺目的方式显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边的、温柔的 “融化感” 。自我的边界像冰溶于水,悄无声息地消融了。内在升起的,是一种无限的包容与无条件的接纳。没有需要被驱散的黑暗,没有需要被纠正的错误,一切的存在,无论其表象如何,都被一种巨大的慈悲所拥抱。我“感觉”不到自己,却又与万物深深地连接在一起,仿佛房间的空气、窗外的风声、乃至遥远的星辰,都是我延展出去的身体。这不是一种思维上的理解,而是一种细胞级别的、活生生的“连接一体性”。这一次,我体验到的不是基石,而是基石中自然流淌出的活泉;我感受到的不是太阳本身,而是阳光普照万物时,那份无分别的温暖与爱。
事后,当我试图用思维去整理这两次看似不同、却又都指向终极的体验时,一个古老的智慧在我心中豁然开朗:体与用。
· 那丰盛、圆满、光明的意识光体,是“体”。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形而上的“存在”(being)本身。如同浩瀚无垠的海洋,它如如不动,具足一切潜能。它是“一”,是“道”,是“自性”。认识到它,我们便找到了归宿,知道了“我是谁”。
· 那无限的包容、无条件的接纳、万物一体的连接感,是“用”。它是本体的自然功能与流露,是形而下的“生命”(Life)的展现。如同海洋所兴起的波浪,千变万化,却从未离开过海洋。它是“爱”,是“慈悲”,是“德”。体验到它,我们便懂得了如何与世界相处,知道了“如何活着”。
这两者,绝非分离的两次体验,而是同一实相的一体两面。没有“体”,“用”便是无源之水;没有“用”,“体”则成了死寂的顽空。 那个光芒万丈的本体,其本质就是爱;而那无所不包的爱的流淌,其源头正是那如如不动的本体。这正契合了大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奥义。
这番体悟,彻底转变了我对修行的态度。
过去,我或许会执着于追求那种光辉圆满的“高峰体验”,认为那才是修行的证明。但现在我明白,执着于“体”,容易落入孤高我慢的圣境;而沉醉于“用”(比如一味追求连接感与爱的感觉),则可能迷失在温情的幻象中,缺乏智慧的脊梁。
真正的修行,在于安住于“体”,行之于“用”。
· 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我深知自己本质是那“丰盛光体”,故而能在遭遇财务困境或人际关系挫折时,内心不生起真正的匮乏与恐惧,这就是 “安住于体”。
· 同时,我努力活出那份“无限包容”,在面对家人的唠叨、同事的冒犯、自己的失误时,练习去理解、去接纳、去慈悲以待,这就是 “行之于用”。
我不再追求必须时刻处于合一的狂喜中,而是安心于做好一个“人”的体验。将那份从“体”中获得的绝对信心,与从“用”中汲取的无限温暖,融入到每一个平凡的抉择、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刻清明的觉察里。
这两次恩典的示现,如同宇宙在我心中先后点亮了两盏明灯:一盏照亮了我归家的路,让我知晓了生命的源头与归宿;另一盏则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懂得了如何带着爱与连接,走好这人间旅程。
两灯本是一光,归途即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