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瓷都迷雾
时值寒露,宁瑜行至素有之称的景德镇。此地以烧制瓷器闻名天下,窑火千年不熄,所产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然而宁瑜甫一入城,便察觉一股异样的气息在城中流转——那并非往日的窑火兴旺之气,而是一股焦灼不安的浊气,仿佛有无数未解的难题在窑炉中翻滚。
这日清晨,宁瑜信步走入城中最大的御窑厂。但见窑厂内人来人往,工匠们行色匆匆,脸上都带着忧虑之色。几位老窑工正围着一座刚熄火的窑炉唉声叹气,炉中取出的瓷器多半开裂变形,难成佳品。
怪哉,这窑火控制得分毫不差,泥料也是上等的景德高岭土,为何成品率如此之低?一位白发老窑工抚摸着手中开裂的青花瓷瓶,连连摇头。
宁瑜凝神观察那些残次品,发现瓷器表面虽光滑如玉,内里却隐隐透着一股燥气,仿佛有什么东西在烧制过程中扰乱了窑变。
老先生,这窑近来可有什么异常?宁瑜上前问道。
老窑工抬头,见宁瑜气度不凡,叹道:公子有所不知,我们御窑厂世代为宫廷烧制瓷器,向来以品质卓越着称。可这三个月来,不知为何,成品率骤降,连最基本的白瓷都难以烧制完美。
另一窑工指着刚出窑的一批瓷器道:公子请看,这些瓷器胎体完好,釉色均匀,可就是经不起细看。有的隐含裂纹,有的色泽不正,更奇怪的是,有些瓷器在出窑后会自行开裂。
宁瑜细观那些瓷器,果然如窑工所言。瓷器外形完美,工艺精湛,偏偏在细微处总有些难以察觉的瑕疵。更奇特的是,在宁瑜的感知中,这些瓷器内部都缠绕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紊乱气息,与他在城中感受到的异样浊气如出一辙。
确实有些蹊跷。宁瑜点头,不知这景德镇中,可还有保持往日水准的窑场?
几位窑工相视苦笑。老窑工道:要说真正还保持着水准的,恐怕只有城南的民窑天成窑了。窑主陈师傅是景德镇硕果仅存的老把式,只是...只是近来也闭门谢客,据说是在钻研什么古法烧制。
正在说话间,窑厂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但见一个年轻窑工急匆匆跑来,手中捧着一件用锦缎包裹的物事。
刘师傅,找到了!在库房暗格中找到的祭红釉配方!
老窑工刘师傅急忙接过配方,小心展开。但见纸张泛黄,上面用朱砂写着密密麻麻的配料比例,还绘着奇特的窑变图谱。
这就是传说中明代官窑失传的祭红釉秘方?刘师傅激动得双手微颤,据说用此方烧制的瓷器,釉色如凝血,宝光内蕴,是瓷中至宝。
宁瑜目光落在秘方上,发现其中记载的烧制方法颇为奇特,与当下流行的技法大相径庭。
可否让在下一观?宁瑜问道。
刘师傅犹豫片刻,还是将秘方递过。宁瑜细观配方,指尖轻触那些古老的文字,闭目感应。片刻后,他睁眼道:这配方中暗含天地至理,与当下窑变异常必有关联。
就在这时,窑厂内突然传来一阵惊呼。众人急忙赶去,但见一座正在烧制的窑炉突然火光大盛,炉温急剧升高,眼看就要炸窑。
快退开!刘师傅急呼。
宁瑜却上前一步,取出一张符箓贴在窑炉外壁,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说也神奇,符箓触及窑壁的瞬间,炉火顿时平稳下来,温度也逐渐恢复正常。
这...这是怎么回事?众窑工目瞪口呆。
宁瑜凝神感应窑炉内的气息,沉声道:窑灵不安,火候难控。要解此局,恐怕得往古窑遗址走一遭了。
中阙:古法寻踪
古窑遗址位于景德镇郊外的凤凰山下,是宋代官窑的旧址。传说此地埋藏着古代窑工的智慧,蕴藏着瓷器的真谛。
宁瑜与刘师傅等人来到古窑遗址时,但见荒草丛生,往日的辉煌早已不再。残存的窑址散发着沧桑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三个月前开始,古窑遗址就出现异状。看守遗址的老者叹道,以往这时候,总有些老窑工来此祭拜窑神,现在却无人敢来。有人说,夜里能听到古窑中传出哭泣声。
宁瑜凝神感应,发现遗址中凝聚着一股浓重的怨气,正是这股怨气影响了整个景德镇的窑火。
古窑不是自然荒废,而是受到了诅咒。宁瑜断言,景德镇的窑火流转出了问题,连带着古窑的灵气也被污染。
刘师傅忧心道:这可如何是好?古窑可是我们景德镇瓷业的根基啊!
宁瑜在遗址中缓步踱行,忽然驻足在一块残碑前。碑上刻着古代窑工留下的铭文,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制瓷先制心,瓷美人自善。
刘师傅,您可知道古代制瓷,除了工艺、火候外,还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刘师傅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公子这一问,倒是提醒了老朽。祖辈相传,古代制瓷讲究以心驭火——制瓷者需心怀敬畏,方能烧出传世佳品。要在特定的时辰,怀着特定的心境,还要...还要以制瓷者的精气沟通窑灵。
正是如此。宁瑜点头,现代制瓷只重技艺,却忘了与窑灵沟通的心法。久而久之,窑火自然难控。
他转向众人:要重振瓷业,平定窑火,必须按照古法,重新烧制一批能够贯通天地灵气的瓷器。
年轻窑工为难道:可是古法失传已久,如何重现?
宁瑜微微一笑,取出祭红釉秘方:古法就在此方中,只是需要有人能够领悟。
接下来的七日,宁瑜与刘师傅等人闭门研读秘方。这祭红釉的配方果然玄妙,不仅记载了各种配料比例,更暗含五行相生之理。只是其中关键之处多有玄机,需要用心参悟。
取土于立春,制坯于谷雨,施釉于夏至,烧制于秋分...刘师傅念着秘方上的文字,眉头深锁,这些要求实在太过严苛。
宁瑜却道:既然古人有成例,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一试。
第一关是取土。按照古法,必须在立春之日,选取特定矿脉的高岭土,且不能见铁器。这日立春,众人来到凤凰山深处的矿脉。但见山泉淙淙,鸟语花香,正是取土的好时辰。
然而就在取土将成之时,忽然地动山摇,矿脉震动,好不容易选定的土料险些坍塌。
这是...刘师傅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土灵在考验我们。古法制瓷,必先得土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铲,将清晨采集的露水洒向矿脉,同时朗声吟诵秘方上记载的《请土灵咒》。说也神奇,咒语响起后,地动立止,土料竟然自行松动,露出最纯净的高岭土。
第二关是制坯。古法要求必须在谷雨时节开始制坯,不能有丝毫急躁,不能受任何干扰。众人在作坊中小心揉泥,精心拉坯。待到坯体初成,正好达到最佳状态。
最难的第三关是施釉。按照秘方记载,制瓷者必须将自身的精神意念融入釉料,与釉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制者完成。
刘师傅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其他窑工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古窑之力。
他让刘师傅将秘方供在古窑遗址前,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批素坯,开始调制釉料。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瓷艺之妙,感受窑火之韵。宁瑜说着,双手轻按秘方,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窑咒。
随着窑咒的响起,秘方上的文字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灵光如流水般从纸上流出,汇入釉料。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心神与那釉料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釉料在渗透、融合、变化的每一个细微过程。
七个时辰后,窑咒声止。素坯上的釉料已经施好,色泽均匀,宝光内蕴,散发着淡淡灵气。
成了!刘师傅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釉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窑变成真。
下阙:窑火重燃
窑变成真,是古法制瓷最玄妙的一步。按照秘方记载,必须在秋分之日子时,以通灵釉烧制天地人和瓶,引动天地灵气,重燃窑火。
秋分之夜,古窑遗址前灯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窑前。遗址周围,闻讯而来的景德镇窑工挤满了山坡,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施好通灵釉的瓷坯,在刘师傅点燃窑火的同时,年轻窑工摆好了祭品。
时辰到!宁瑜将瓷坯小心放入窑中,封好窑门。
窑火升起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火焰并非赤红如常,而是呈现出七彩光华,在窑炉中流转生辉,仿佛有生命在舞动。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窑火的燃烧,古窑遗址中的怨气竟然开始消散,往日的灵气渐渐恢复。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道黑影忽然从古窑深处冲出,直扑窑炉而来!
是窑魇!刘师傅惊呼。
宁瑜却不慌不忙,取出一件古瓷碎片,在窑门前划出一道玄妙的符咒。符咒在空中化作金光,将黑影牢牢罩住。
怨念成魇,终究是过眼云烟。不如皈依正道,助成瓷道。宁瑜朗声道。
那黑影在金光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融入窑火。说来也怪,得了这缕青烟,窑火顿时更加纯净,火焰所到之处,连夜色都被照亮。
当最后一缕窑火熄灭,窑门开启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但见窑中取出的瓷器胎体通透,釉色如血,宝光流转,正是失传已久的祭红釉!
更神奇的是,这件天地人和瓶上自然形成了山水纹样,仿佛将天地灵气都凝聚其中。瓶身轻轻叩击,发出清越悠长的声响,如同天籁之音。
窑神显灵了!老窑工激动地跪拜。
在众人惊叹的目光中,古窑遗址突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周围的草木开始抽芽,连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心神一清,往日制瓷时的困惑感一扫而空。
刘师傅对着古窑深深叩拜:多谢窑神点拨,弟子明白了!瓷道重光,窑火永传!
宁瑜取出天地人和瓶,微笑道:瓷道已通,从此景德镇的窑火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刘师傅用通灵釉重新烧制那些曾经失败的瓷器。说也神奇,在通灵釉的加持下,那些瓷器都完美无瑕,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而景德镇的窑工们,在用通灵釉研习制瓷时,也都感觉心手相应,对瓷道的理解比往日深刻了许多。
一月后,景德镇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瓷器展。展出的瓷器全部是用通灵釉烧制而成,每一件都灵气盎然,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刘师傅合作的一套四季如意茶具,釉色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仙品。
临别之日,刘师傅将参悟完整的祭红釉秘方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秘方记载的不仅是制瓷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刘师傅可知道这秘方的作者是谁?
刘师傅摇头:祖上只说是明代一位窑神,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看守遗址的老者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窑神好像姓童,名宾,是明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跳窑明志的童宾?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为了烧制出完美的祭红釉,纵身跳入窑中,以血肉之躯成就了瓷器的精魂。后世尊他为窑神,留下这卷秘方。
宁瑜恍然。原来这景德镇的渊源,竟与那位舍身成仁的窑工有关。匠心相通,难怪此地的瓷道如此特殊。
离开景德镇时,正值寒露。漫山红叶与窑火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闻到风中传来的淡淡瓷香,听到窑厂中传来的清脆敲击声。
他怀中那卷祭红釉秘方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数百年前那位窑神的执着与奉献。
窑火通灵,瓷道重光。这窑火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童宾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而那不灭的窑火,正在秋风中熊熊燃烧,预示着瓷道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