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健委最大的会议室里,椭圆形的会议桌坐得满满当当。
《江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会,如期举行。
参会的有起草小组的专家成员,但更多的是被邀请来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省内各大医院的院长或分管副院长、知名药企的代表、医药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以及医保、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人员。
林杰作为起草小组组长,坐在主位。
会议开始,由药物政策处处长李志斌先介绍了细则的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
他照本宣科,语气平稳,尽量不掺杂个人情绪。
李志斌话音刚落,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就扶了扶话筒,他是省内有名的药学权威,陈教授。
“林主任,李处长,这个细则的初衷是好的,控制药价,减轻负担嘛。”陈教授开场先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但是,我认为里面有些条款,过于理想化,甚至可能违背医学规律!”
他指着细则稿:“比如这里,提高价格分的权重。药品是特殊商品,能只看价格吗?一分钱一分货!有些进口原研药,价格是高,但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如果一味追求低价,让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仿制药中标,耽误了患者治疗,这个责任谁来负?我们不能拿患者的生命健康来博弈!”
他语气激动,唾沫星子几乎要喷到话筒上。
立刻有几位医院院长点头附和。
“陈教授说得对!”省人民医院的王院长接过话头,他是省内医疗系统的实力派人物,“我们医院每年接诊大量疑难杂症患者,很多都需要用到最新的、效果最好的药品。如果集采只盯着价格,把我们需要的药都排除在外,我们怎么跟患者交代?临床医生怎么开展工作?”
他看向林杰:“林主任,你也是医生出身,应该知道临床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为了控费,就搞一刀切啊!”
林杰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看向身旁一位参与起草的经济学专家。
那位专家刚想开口解释“质量分层评审”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等效性”问题,就被另一个声音打断了。
发言的是“长康药业”的代表,一位穿着昂贵西装、腕表金光闪闪的中年男人。
他是省内最大的药品代理商之一,人脉广阔。
“各位领导,专家,我说几句实在话。”他笑容可掬,但话里藏针,“我们企业一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也愿意为控费做贡献。但这个细则里,要求生产企业直接投标,压缩我们代理商的环节,我认为值得商榷。”
“我们代理商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流通!我们承担了仓储、配送、垫资、医院关系维护、临床学术推广等一系列工作!没有我们,光靠生产企业,很多药根本进不了医院,到了患者手里!现在一句‘压缩环节’,就要把我们踢开,这不符合市场规律嘛!也寒了我们这些多年来为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奔波的人的心啊!”
他这话看似在摆功劳,实则是在暗示:断了代理商的财路,药品供应可能都会出问题。
“刘总说得有道理。”另一家本地药企的代表赶紧帮腔,“而且,这个‘带量采购’,量是怎么定的?准不准?万一你们定的量,我们中标了,最后医院又用不了那么多,造成的库存积压损失谁承担?风险不能都转嫁到我们企业头上吧?”
质疑声此起彼伏,像连珠炮一样砸向主席台。
“价格压得太低,企业没有利润,哪来的资金搞研发创新?这不是竭泽而渔吗?”
“评审规则太复杂,人为操作空间真的变小了吗?我看是变得更隐蔽了吧!”
“所有操作线上留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系统稳定性、数据安全性怎么保证?”
支持细则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偶尔有一两位专家试图从理论或数据角度解释几句,很快就被更激烈的反对声浪淹没。
李志斌低着头,快速记录着,偶尔抬眼看一下林杰。
会场气氛越来越压抑,几乎所有矛头都指向了细则,更指向了推动这份细则的林杰。
这时,一直沉默的林杰,轻轻敲了敲话筒。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林杰开口了:“刚才各位提出的问题,都很好,很现实。这说明我们的细则,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改革的方向。”
他看向陈教授:“陈教授,您担心质量。请问,通过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其质量是否已得到官方认可?与原研药等效,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如果我们连国家背书的一致性评价都不信任,我们该信任什么?难道永远只能信任价格高的?”
陈教授张了张嘴,想反驳,一时没找到合适的话。
林杰又看向王院长:“王院长,您强调临床需求。请问,目前医院用药结构中,那些价格虚高、疗效不明确的辅助用药、营养药,占了多少比例?这些药,是不是挤占了本该用于购买真正救命药、创新药的医保资金?我们控费,控的是不合理的费用,保障的正是那些真正有临床价值药品的使用空间!”
王院长脸色沉了下来,但没有立即反驳。
林杰目光转向那位“长康药业”的刘总:“刘总提到代理商的贡献。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院长,你们医院药品采购价格中,纯粹的流通环节成本,包括代理商的‘维护’‘推广’费用,占了多少比例?这部分成本,最终是由谁承担的?是医保基金,是自费的患者!”
他语气加重:“我们压缩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挤掉价格水分,目标正是为了降低这部分不产生任何医疗价值的成本!至于仓储、配送,现代物流体系完全可以更高效、更透明地完成!”
“关于带量采购的量的问题,”林杰继续道,“量的确定,会基于历史采购数据、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预测,力求科学准确。同时,我们会建立协议采购量完成情况的考核机制,对医院形成约束。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敢于报出合理低价。”
“至于企业利润和创新,”林杰看向那位药企代表,“合理的利润是必要的。但我们追求的,是‘薄利多销’下的合理利润,而不是依靠信息不透明、带金销售维持的超高利润!真正的创新,应该来自于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而不是来自于畸形的营销模式带来的超额回报!”
他一口气回应了多个核心质疑,条理清晰,数据支撑虽然未完全展开,但逻辑严密。
许多人没想到,林杰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如此深入,反驳如此犀利。
但沉默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林主任,你说得轻巧!”王院长冷笑着开口,“屁股决定脑袋!你坐在卫健委的位置上,当然只考虑控费!我们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医生要待遇,这些钱从哪里来?光靠财政拨款够吗?药品差价,历来就是我们医院补偿机制的一部分!你现在要把这条路堵死,是不是也该给我们指条明路?”
这话几乎是撕破脸了,点出了最核心的利益冲突——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
“是啊,林主任,你不能只让我们奉献,不给我们活路啊!”立刻有人附和。
刚刚被林杰驳斥的几个人,也重新组织语言,从不同角度发起新一轮的攻势。
他们不再纠缠具体条款,而是开始质疑林杰的动机,质疑改革的可行性,甚至隐晦地暗示他“不懂基层”、“脱离实际”、“好大喜功”。
支持林杰的人依旧寥寥。
起草小组里的几位专家,面对这种场面,也有些欲言又止。
李志斌更是低着头,仿佛要把自己缩进笔记本里。
林杰独自坐在主位,面对着台下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浪。
他知道,这些反对的声音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今天在场的,很多人并不仅仅代表他们自己。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继续回应。
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在问:这样的孤军奋战,有意义吗?
即使今天在言语上占了上风,能改变现实中国铁板一块的利益格局吗?
他的坚持,他的道理,在强大的现实阻力面前,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会议还在继续,争吵还在继续。
林杰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在充斥着反对声的会议室里,显得有些孤单,甚至……有些悲壮。
这场征求意见会,俨然已成战场。而他,几乎是唯一站在阵地前沿的士兵。
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还能打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