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临时停机坪上,晨光透过小行星带的尘埃,在 “猎隼” 突击艇的金属外壳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艘突击艇是老周带领团队用三天时间,从三艘废弃巡逻舰上拆解零件拼凑而成的 —— 舰身长度 12 米,左侧加装了新研发的 “星晶感应采矿臂”,右侧固定着小型精炼炉,尾部的双推进器还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喷出的淡蓝色火焰偶尔带着细微的抖动,却难掩其蓄势待发的气势。
雷诺穿着崭新的战术服,正弯腰检查采矿臂的液压接口,手指在金属接缝处轻轻划过,确认所有螺栓都已拧紧:“采矿臂的星晶感应芯片校准好了吗?这次的目标是‘破碎星环’的 m-7 区域,那里的星晶矿石纯度高达 65%,但小行星表面布满尖锐的岩石,采矿臂的合金爪一定要足够坚固,不能在采集时出故障。”
莉娜坐在驾驶舱内,双手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屏幕上的参数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绿色区间:“推进器输出功率校准完毕,最大航速 1.2 马赫,足够应对小行星带的复杂环境;通讯系统已接入‘先锋号’的中继网络,就算深入星环内部,也能保持信号畅通;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舰体外侧加装了 3 层星晶合金板,就算被小型陨石撞击,也能抵御至少 3 次冲击。”
这次远征小队共 4 人 —— 雷诺负责采矿作业指挥,莉娜担任突击艇驾驶员,老周携带便携式维修工具,随时应对设备故障,小林则准备了急救包和足够 4 人两天食用的压缩饼干、净化水,确保小队的后勤保障。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在 “破碎星环” 采集至少 200 公斤星晶矿石,同时测试新建造的采矿臂和精炼炉,为后续大规模采集积累经验。
“所有人登艇!预计 1 小时后抵达‘破碎星环’,抵达后先进行环境侦查,确认安全后再启动采矿作业。” 雷诺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率先登上突击艇的舱门。随着老周和小林依次登艇,舱门缓缓关闭,突击艇的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缓缓升空,穿过 “先锋号” 的泊位穹顶,朝着 “破碎星环” 的方向飞去。
突击艇的驾驶舱视野开阔,透过舷窗,能清晰看到周围漂浮的小行星 —— 有的像不规则的巨石,表面布满撞击形成的凹坑;有的像被撕碎的金属片,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莉娜熟练地操控突击艇,避开大型小行星,沿着预设的安全航线飞行。老周坐在副驾驶位,手中拿着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 “破碎星环” 的 3d 模型,模型上用红色标注着危险区域:“前面就是‘乱石阵’,那里的小行星密度是其他区域的 3 倍,我们需要降低航速,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去,避免被小行星碰撞。”
雷诺和小林则在货舱内检查精炼炉的状态 —— 这台小型精炼炉是凯根据 “希望方舟” 数据库的图纸,用纳米熔炉制作的核心零件组装而成,能在采集矿石后立刻进行初步提纯,将矿石中的星晶含量从 65% 提升到 85%,大大减少后续运输的重量。“精炼炉的燃料储备足够处理 200 公斤矿石,冷却系统也已调试完毕,采集到的矿石只要扔进进料口,就能自动完成破碎、筛选、提纯的全流程。” 小林打开精炼炉的观察窗,里面的加热管泛着淡淡的红光,一切准备就绪。
当突击艇抵达 “破碎星环” 边缘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 无数大小不一的小行星相互环绕,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星环内部弥漫着淡紫色的星际尘埃,在恒星光的照射下,像一片流动的星云。m-7 区域位于星环的内侧,那里的小行星表面覆盖着一层淡紫色的结晶,正是高纯度的星晶矿石。
“开始环境侦查!” 莉娜降低突击艇的航速,启动舰体两侧的侦查无人机。两架小型无人机从突击艇的弹射口飞出,朝着 m-7 区域飞去,实时传回小行星表面的画面。屏幕上,小行星表面虽然布满尖锐的岩石,但没有发现大型陨石雨或能量异常信号,环境相对安全。
“侦查完毕,无异常情况,可以启动采矿作业!” 雷诺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按下采矿臂的启动按钮。突击艇缓缓靠近一颗直径约 50 米的小行星,采矿臂的合金爪在星晶感应芯片的指引下,精准地抓住一块布满星晶结晶的岩石,液压系统发出 “滋滋” 的声响,将岩石从 asteroid 表面剥离,缓缓送入精炼炉的进料口。
“精炼炉启动!矿石破碎中…… 星晶筛选中…… 提纯开始!” 老周盯着精炼炉的显示屏,上面的数字不断跳动,矿石在高温作用下逐渐破碎,其中的杂质被分离出来,剩下的星晶粉末通过管道进入收集罐。10 分钟后,第一罐提纯后的星晶粉末完成收集,纯度显示为 86.3%,远超预期。
“成功了!采矿臂和精炼炉都正常工作!” 小林的声音带着激动,她小心翼翼地将收集罐密封好,放入货舱的专用支架上,“按这个效率,我们每小时能采集 20 公斤矿石,10 小时就能完成 200 公斤的目标!”
然而,就在采矿作业进行到第 3 小时,意外突然发生 —— 一颗直径约 3 米的小型陨石,在星际尘埃的遮挡下,朝着突击艇快速飞来。莉娜最先发现异常,她立刻拉动操纵杆,试图避开陨石,同时大喊:“陨石来袭!右满舵!启动应急护盾!”
突击艇猛地向右转向,舰体外侧的电磁护盾瞬间开启,形成一道淡蓝色的屏障。“砰!” 陨石狠狠撞在护盾上,发出一声巨响,护盾的能量值瞬间从 100% 降至 65%,突击艇也因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剧烈摇晃起来,货舱内的部分工具被震落在地。
“采矿臂的液压管受损!星晶感应芯片出现故障,无法精准定位矿石!” 雷诺的声音从货舱传来,他正趴在采矿臂的接口处,用手电筒照射受损部位 —— 液压管的接缝处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缝,液压油正缓慢渗出,芯片的指示灯也从绿色变为闪烁的红色。
老周立刻拿起维修工具,跟着雷诺来到货舱:“我来修复液压管,你负责重启星晶感应芯片!液压管的裂缝不大,用密封胶带和备用软管就能暂时堵住,芯片重启需要 5 分钟,这段时间一定要稳住突击艇,不能再受到撞击!”
莉娜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因撞击产生的眩晕,双手紧紧握住操纵杆,将突击艇停在一颗相对稳定的小行星背面,避开陨石密集的区域:“我会让突击艇保持静止,你们尽快修复,我们只剩下 7 小时的采集时间,不能在这里耽误太久。”
老周熟练地用密封胶带缠绕液压管的裂缝,再用备用软管套在外侧,确保液压油不再渗出;雷诺则打开星晶感应芯片的外壳,拔掉内存条,用酒精棉仔细擦拭后重新插入,按下重启按钮。5 分钟后,芯片的指示灯重新变为绿色,采矿臂也恢复了正常运作。
“修复完成!可以继续采矿作业!” 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次意外虽然惊险,却也让他们意识到,小行星带的环境比想象中更复杂,后续采集必须更加谨慎,每隔 1 小时就启动一次环境侦查,确保不会再被陨石突袭。
接下来的采集过程顺利了许多。小队分工明确:莉娜操控突击艇在小行星之间移动,寻找矿石纯度最高的区域;雷诺指挥采矿臂进行精准采集,将矿石送入精炼炉;老周则每隔半小时检查一次设备状态,及时更换精炼炉的过滤芯;小林负责整理收集罐,将提纯后的星晶粉末分类存放。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星环的缝隙洒在突击艇上时,货舱内已经整齐地摆放着 20 个收集罐,每个罐内都装满了纯度超过 85% 的星晶粉末,总重量达到 210 公斤,超额完成了采集目标。更重要的是,新建造的采矿臂和精炼炉在经历了意外撞击的考验后,依旧保持着稳定的性能,证明了设备的可靠性。
“准备返航!” 雷诺看着货舱内的收集罐,脸上洋溢着充实的笑容。这次远征不仅收获了充足的星晶矿石,更让团队积累了在小行星带采集资源的经验,为后续 “奇美拉” 计划的资源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击艇缓缓升空,朝着 “先锋号” 的方向返航。驾驶舱内,莉娜播放起从 “先锋号” 传来的轻音乐,老周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小林则在整理这次远征的记录,将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详细记录下来,准备回去后分享给团队其他成员。雷诺站在舷窗边,望着逐渐远去的 “破碎星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 这是他们第一次主动出击,突破资源困境的限制,用自己的双手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这种充实感,远比被动等待救援更让人振奋。
当突击艇降落在 “先锋号” 的临时停机坪时,凯、星璃和留守的团队成员早已在停机坪等候。看到货舱内满满的收集罐,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星璃更是快步走上前,用灵能感应收集罐内的星晶粉末,额间的晶体泛着兴奋的光芒:“纯度好高!有了这些星晶粉末,我们的纳米熔炉每天能多冶炼 3 块星晶合金板,‘奇美拉’级的零件制造进度至少能提前 10 天!”
凯打开一个收集罐,用手指沾取少量星晶粉末,放在检测仪上:“纯度 87.2%,远超我们的预期!这次远征不仅解决了资源缺口,更验证了采矿设备的可靠性,接下来我们可以组建专门的采集小队,定期前往‘破碎星环’采集,彻底解决‘奇美拉’计划的资源供应问题。”
夜幕降临,“先锋号” 的工业区灯火通明。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将采集回来的星晶粉末送入精炼厂,准备进行进一步提纯;老周则带着维修工具,对突击艇的采矿臂和推进器进行全面检修,为下一次远征做准备;雷诺和莉娜坐在临时会议室内,整理这次远征的详细报告,将遇到的风险和应对方案整理成手册,供后续采集小队参考。
这次资源采集远征,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源获取任务,更是团队从 “被动生存” 向 “主动发展” 转变的标志。他们不再是困在 “先锋号” 内等待资源耗尽的幸存者,而是能主动走出安全区,在复杂的星际环境中获取资源、突破困境的探索者。这种主动出击带来的充实感,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团队不断前进,为 “奇美拉” 计划的实现,为人类在这片星域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