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舷裂缝修补完成的喜悦还未完全褪去,雷诺的目光就落在了驾驶舱角落的临时能源包上 —— 那是用 2 节应急电池并联而成的 “简易电源”,外壳用绝缘胶带缠绕固定,导线末端还裸露着一小段铜芯,却承载着 “老兵” 号生命维持系统重启的希望。数据板上 “生命维持系统低功率运行食谱” 的步骤还在闪烁,每一个字都像在催促他:尽快行动,让舰内环境重回 “可正常生存” 的状态。
他快步走到能源包旁,蹲下身仔细检查 —— 电池电量显示 “15%+8%=23%”,电压转换器输出稳定在 5V(生命维持系统基础供电电压),导线接头处的绝缘胶带没有松动,一切都符合 “接入标准”。之前修补裂缝时,他特意将生命维持系统的应急接口清理干净,此刻接口处的金属触点泛着洁净的铜色,没有一丝氧化痕迹。
“系统,再次确认临时能源包与生命维持系统的兼容性,标注关键接线点(正极、负极、信号反馈线),避免接反导致短路。” 雷诺的声音带着一丝期待,手指轻轻抚摸着应急接口的卡扣 ——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为 “老兵” 号的核心系统供电,哪怕只是 “低功率运行”,也意味着舰内环境将告别 “依赖应急氧气瓶” 的窘迫。
数据板立刻弹出三维接线示意图:【应急接口共 3 个触点:左侧为正极(红色标识),右侧为负极(黑色标识),中间为信号反馈线(蓝色标识);临时能源包对应导线:红色导线接正极,黑色导线接负极,白色导线接信号反馈线;注意:信号反馈线若未正确连接,系统将无法识别供电状态,无法启动】。
雷诺对照示意图,将能源包的导线逐一接入接口 —— 红色导线对准正极卡扣,“咔嗒” 一声轻响,卡扣自动锁定;黑色导线接入负极时,他特意放慢速度,确保铜芯完全插入触点深处;白色导线连接信号反馈线时,需要稍微用力按压,直到接口处的指示灯亮起微弱的绿色,数据板同步弹出 “信号连接正常” 的提示。
所有导线连接完成的瞬间,雷诺深吸一口气,按下能源包侧面的 “供电开关”。没有预想中的 “嗡鸣”,只有一阵细微的 “滋滋” 声从生命维持系统的主机舱传来,像老旧的机器在艰难苏醒。他立刻跑到主机舱旁,透过舱壁的观察窗 —— 里面的风扇叶片开始缓慢转动,起初只是 “卡顿” 的抖动,每转半圈就停顿一下,仿佛随时会再次停摆;几秒钟后,叶片的转动逐渐平稳,虽然速度只有正常状态的一半,却实实在在地带动了气流流动。
“空气循环系统…… 启动了!” 雷诺的心脏瞬间加速跳动,他快步走到驾驶舱的空气出风口 —— 之前这里只有冰冷的死寂,此刻却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气流,带着淡淡的金属味,却比应急氧气瓶输出的 “纯氧” 更让人安心。数据板的环境监测模块自动激活,屏幕上弹出实时数据:【空气循环系统运行状态:低功率(40%),气流速度 0.5m\/s,舱内空气交换效率提升至 30%,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当前 0.3%→0.28%→0.26%)】。
气流流动带来的变化是直观的。之前舰内弥漫的灰尘和焊接残留的烟味,开始随着气流缓慢消散,呼吸时不再有 “憋闷” 的感觉,连肋骨处的疼痛都仿佛减轻了几分。雷诺下意识地摸了摸脸上的氧气面罩 —— 这副简易面罩已经伴随他度过了近 20 小时,镜片上布满了呼吸留下的白雾,系带也勒得脸颊生疼。他犹豫了一下,试探着松开面罩的卡扣,将其轻轻摘下。
新鲜的舱内空气涌入鼻腔的瞬间,雷诺忍不住闭上眼 —— 没有纯氧的 “冰冷感”,也没有之前的 “稀薄感”,而是带着一丝微弱的温度,像初春的风,柔和地拂过呼吸道。他深吸一口气,肺部不再有之前的 “刺痛”,只有一种 “久违的舒展”。数据板显示:【当前舱内氧气浓度 17.2%,仍低于标准值(21%),但已满足人体基础需求(最低 16%),可维持无面罩呼吸】。
“终于…… 可以摘下它了。” 雷诺将面罩放在操控台上,指尖轻轻摩挲着镜片上的白雾,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舒适感。这种 “摆脱依赖” 的自由,比任何修复成功都更让他振奋 —— 这意味着 “老兵” 号正在重新拥有 “自主维持生命” 的能力,不再是一艘只能靠 “外部补给” 苟延残喘的废舰。
就在这时,一阵 “咯吱咯吱” 的机械摩擦声从温控模块的方向传来 —— 温度调节系统也开始启动了!雷诺转头看去,温控模块的指示灯从 “熄灭” 变为 “黄色闪烁”,屏幕上的温度数值开始缓慢跳动:【温控系统运行状态:基础保暖(20% 功率),加热元件温度 35c,舱内温度当前 - 1.8c→-1.7c→-1.6c,预计每小时回升 0.3c】。
温度的变化虽然缓慢,却能清晰感知。之前冻得僵硬的手指,逐渐有了知觉;作战服内的寒冷感也在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温和的暖意”,从温控模块所在的方向缓慢扩散至整个驾驶舱。雷诺走到温控模块旁,伸手触摸舱壁 —— 不再是之前的 “刺骨冰凉”,而是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热度,像冬日里靠近暖气片的温暖。
他下意识地裹紧了作战服,却发现之前因寒冷而蜷缩的身体,已经能自然地舒展。数据板上的 “生存环境评分” 从之前的 “35 分(危险)” 提升至 “55 分(基本安全)”,屏幕下方弹出一行小字:【生命维持系统部分恢复,舱内环境已满足 “长时间无辅助生存” 需求,建议持续监测能源包电量,避免系统突然中断】。
雷诺立刻查看临时能源包的状态 —— 电量显示 “22%”,较启动前下降 1%,数据板预估:【按当前功率(空气循环 40%+ 温控 20%),能源包剩余电量可维持系统运行 4 小时 15 分钟,需在耗尽前补充能源或切换至其他供电方式】。
“4 小时…… 足够了。” 雷诺的心里没有焦虑,只有踏实。这 4 小时不仅能让他彻底缓解 “面罩依赖” 和 “低温困扰”,更能为后续修复 “寻找新能源” 争取宝贵时间 ——w-01 残骸内的 ApU 模块、铁渣碎片场的中型能源罐,都是潜在的 “长期供电源”。他走到观测窗前,看着窗外的绿色恒星,感受着舱内流动的气流和缓慢回升的温度,心里第一次有了 “家” 的感觉 —— 哪怕这艘 “家” 伤痕累累,却在努力为他创造 “活下去” 的条件。
他重新坐回操控台,将数据板调整为 “能源监测模式”,屏幕上实时显示临时能源包的电量变化(22%→21.9%→21.8%),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功率分配(空气循环 40%,温控 20%,预留 40% 应对突发情况)。随后,他打开 “维修日志”,在 “生命维持系统” 一栏写下:【第 98 小时,临时能源包接入成功,系统低功率运行,舱内环境显着改善,氧气浓度 17.2%,温度 - 1.6c,生存评分 55 分 —— 这是 “老兵” 号重生的重要一步】。
写完日志,雷诺站起身,在驾驶舱内缓慢走动。没有了面罩的束缚,没有了寒冷的侵袭,每一步都变得轻松自在。他走到右舷的修补区域,看着银白色的焊缝,又看向正在缓慢转动的空气循环风扇,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 从跃迁后的 “绝境” 到现在的 “基本安全”,从 “依赖应急物资” 到 “系统自主运行”,他和 “老兵” 号一起,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一点点夺回 “生存的主动权”。
数据板突然弹出提示:【建议利用生命维持系统运行的 4 小时,优先完成左舷管线修复(所需材料已齐备),避免后续能源中断导致修复中断】。雷诺立刻点头 —— 他知道,现在不是放松的时候,生命维持系统的恢复只是 “阶段性胜利”,想要让 “老兵” 号真正 “站起来”,还需要修复更多系统,找到更稳定的能源。
他拿起工具袋,走向左舷管线泄漏的区域 —— 那里的冷却液管线还在缓慢渗漏,虽然暂时不影响核心功能,却可能在后续航行中引发故障。舱内的气流还在缓慢流动,温度还在缓慢回升,这些 “微弱的改善” 像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他继续前进。
在这片漆黑的太空中,“老兵” 号的空气循环风扇还在缓慢转动,温控模块的加热元件还在散发着微弱的热量,临时能源包的指示灯还在稳定闪烁。这些 “微弱的生机”,虽然渺小,却足以驱散之前的绝望;这些 “缓慢的改善”,虽然不起眼,却足以让雷诺相信:只要不放弃,“老兵” 号一定能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重新焕发生机,而他,也能在这艘老舰的陪伴下,找到属于自己的 “星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