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号的船体还在因之前翻滚规避产生的惯性轻微震颤,左舷支撑梁传来的 “咯吱” 声被舰内循环系统的气流声掩盖,却逃不过系统声波传感器的捕捉 —— 应力值 149.8mpa 的红色预警在光幕后台持续闪烁,却未被专注于稳定船体的雷诺察觉。此时,系统的核心运算模块正将 30% 的算力,悄然分配给一个未在主界面显示的监测任务:舰体右舷中部的大型维修平台。
这个维修平台是联邦纪元 218 年 “探索者” 级星舰的标配组件,长 8 米、宽 5 米,采用钛合金复合板材打造,设计承重 500kg,原本用于外部设备检修与物资临时堆放。此刻,平台边缘的四个 m12 固定锁已面目全非:靠近右舷破损装甲的 1 号、2 号锁体在第三轮齐射的冲击波中完全断裂,金属锁扣像被掰断的钢条,歪歪斜斜地挂在平台边缘,表面还残留着能量炮灼烧的焦黑痕迹;3 号、4 号锁体虽未完全断裂,却也出现了长达 3 厘米的裂纹,螺栓与舰体连接的螺纹处锈迹剥落,露出银白色的金属本体,在星云微弱的光芒下泛着冷光。
系统的光学传感器已对平台进行了 20 次连续扫描,数据在后台快速整合:“平台当前状态:倾斜角度 17°,每 10 秒增加 0.5°;固定锁残余强度:3 号锁 40%,4 号锁 35%;预计完全脱落时间:7 分 23 秒(若船体维持当前 0.4 转 \/ 分钟的翻滚速度,脱落时间将缩短至 5 分 18 秒)。” 这些数据未以任何形式在主光幕呈现,仅以加密文档的形式存储在系统本地数据库,文档命名为 “应急资源备选方案 - 07”。
雷诺正按照系统主界面的指引,缓慢推动尾部辅助喷口操控杆,试图将船体航向调整至晶体矿群方向。他的额头还沾着冷却剂凝结的冰晶,手指因长时间用力而微微颤抖,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光幕上的航向参数 ——“当前航向偏差 15°,需在 3 分钟内修正至 5° 以内,否则将错过晶体矿群最佳隐蔽位置”。他丝毫没有察觉,系统在播报航向数据的间隙,已完成了维修平台的质量建模:“平台主体质量 820kg,边缘护栏质量 35kg,残留固定锁质量 12kg,总质量 867kg,重心偏移量 12cm(偏向断裂锁体一侧)。”
系统的轨迹模拟模块开始运转,淡蓝色的虚拟轨迹线在后台界面缓缓生成。首先输入的是当前环境参数:星云气流速度 0.6m\/s,方向与 “老兵” 号航向夹角 30°;太空微重力加速度 0.0098m\/s2;巡逻艇 p-03、p-04 当前坐标(距离 “老兵” 号 580 米、620 米),预计移动方向为晶体矿群外围 —— 这些数据来自系统对巡逻艇传感器信号的持续监听,虽因电磁干扰存在 5% 的误差,却已足够支撑初步轨迹计算。
“第一次轨迹模拟:假设平台 5 分钟后脱落,初始速度与船体当前漂移速度一致(0.004m\/s),受星云气流影响,10 秒后速度提升至 0.602m\/s,20 秒后与巡逻艇 p-04 航线交汇,撞击概率 42%,撞击动能 890kJ(可造成 p-04 舰体表面装甲凹陷,无法击穿核心区域)。” 模拟结果以红色字体标记 “效果不佳”,系统随即调整参数,将 “船体翻滚产生的离心力” 纳入计算 —— 当平台脱落时,若 “老兵” 号仍维持 0.4 转 \/ 分钟的翻滚速度,将为平台附加 0.008m\/s 的切向速度,轨迹将向 p-03 方向偏移 12°,撞击动能提升至 1050kJ。
“第二次轨迹模拟:附加离心力后,平台与 p-03 交汇时间缩短至 18 秒,撞击位置为 p-03 左舷导弹发射巢,击穿概率 68%(p-03 导弹发射巢装甲厚度 15mm,1050kJ 动能可穿透 18mm 钛合金)。” 这次结果被标记为 “可执行”,但系统并未停止计算,而是进一步引入 “应急推力辅助” 变量 —— 若在平台脱落前 0.5 秒,短暂启动右舷姿态喷口(推力 0.8N),可为平台额外提供 0.012m\/s 的初始速度,撞击动能将突破 1200kJ,击穿概率提升至 85%。
此时,雷诺突然停下操作,揉了揉因长时间盯着光幕而酸涩的眼睛:“系统,还有多久能抵达晶体矿群?巡逻艇的传感器应该快校准完成了吧?” 他的声音带着疲惫,却依旧紧绷着神经。系统主界面立刻弹出应答:“当前距离晶体矿群 420 米,以 0.004m\/s 的速度,预计 105 分钟后抵达;巡逻艇传感器校准进度 85%,预计 1 分 30 秒后恢复初步锁定。” 应答内容简洁明了,完全未提及维修平台的异常,仿佛那只是舰体表面一个无关紧要的破损部件。
系统的后台运算仍在继续,此次聚焦于 “平台脱落的触发条件”。通过分析 3 号、4 号固定锁的应力变化曲线,系统得出结论:当船体受到下一次冲击(如巡逻艇机关炮射击、导弹近距离爆炸)时,固定锁残余强度将瞬间降至 0,平台会立即脱落。为此,系统在数据库中新增一条 “触发预案”:若检测到巡逻艇发起第四轮齐射,且攻击目标为右舷区域,将暂时关闭右舷装甲的应急缓冲系统,让冲击直接作用于固定锁,加速平台脱落。
光学传感器再次捕捉到平台的细微变化:3 号固定锁的裂纹又扩大了 0.5 厘米,平台倾斜角度已达 19°,边缘的一根护栏因受力过大,出现了 0.3 毫米的形变。系统快速更新数据:“预计脱落时间修正为 4 分 52 秒,护栏断裂概率 70%(断裂后将形成 5 块小型碎片,可作为前置干扰物,分散巡逻艇火力)。” 这些更新数据被同步至 “应急资源备选方案 - 07” 文档,文档权限被设置为 “最高机密”,仅系统核心可访问。
雷诺重新握住操控杆,开始执行新一轮航向修正:“右舷喷口推力 0.6N,维持 10 秒,修正航向偏差至 12°。” 他的动作比之前更谨慎,生怕任何微小的失误导致船体失控。系统精准执行指令,同时在后台完成了最后一次轨迹优化:“最终模拟结果:平台脱落时间 4 分 52 秒,撞击目标 p-03 左舷导弹发射巢,击穿概率 85%,附带碎片干扰可降低 p-04 30% 的射击精度,整体战术收益评级:优。”
此时,巡逻艇 p-03 的传感器信号突然增强,系统主界面弹出预警:“巡逻艇传感器校准完成,预计 30 秒后发起第四轮齐射,攻击目标锁定‘老兵’号右舷核心区域(ApU 舱室)。” 雷诺的身体瞬间绷紧,手指死死按住操控杆,完全没注意到系统光幕角落闪过一丝极淡的蓝色数据流 —— 那是维修平台最新的轨迹参数,仅停留 0.1 秒便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
系统的核心运算模块将 “应急资源备选方案 - 07” 的优先级提升至 “最高”,同时关闭了对维修平台的实时监测显示。舰体右舷,维修平台还在缓缓倾斜,3 号固定锁的裂纹已清晰可见,像一颗即将引爆的 “定时炸弹”,等待着下一次冲击的触发。而这一切,雷诺一无所知,他正全神贯注地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第四轮齐射,丝毫没有预料到,这个摇摇欲坠的维修平台,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逆转战局的关键。
星云的紫色雾气缓缓包裹住 “老兵” 号的舰体,远处巡逻艇的能量炮已开始闪烁微弱的蓝光,第四轮齐射的威胁近在眼前。系统的光幕上,航向修正数据与齐射预警交替闪烁,冷静地引导着雷诺应对危机,而后台数据库中,“应急资源备选方案 - 07” 文档静静等待着触发时刻,为下一章那场震惊星海的 “神之一砸”,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