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防炮预热完成的提示音刚落,光幕上突然弹出刺眼的红色警报:“火控系统检测失败!核心芯片因长期锈蚀短路,无法启动自动瞄准功能,仅支持手动操控炮塔旋转与俯仰,瞄准需依赖外部摄像头画面与机械准星(十字刻痕)校准!”
火控失效?我盯着警报提示,心脏瞬间沉了下去。之前只关注能源接驳的风险,却忘了这门近防炮已经沉寂二十年,火控系统早已在岁月里锈蚀报废。手动瞄准 —— 意味着要通过两个布满雪花点的外部摄像头,操控锈迹斑斑的炮塔,将机械准星的十字刻痕精准对准 80 米外直径仅 50 厘米的能量节点,这难度不亚于在颠簸的船上用筷子夹起一粒移动的米粒。
“外部摄像头状态:舰首 1 号摄像头(主视角)画面分辨率 800x600,因镜头磨损与灰尘覆盖,画面清晰度仅 30%,存在 15% 的畸变;2 号摄像头(辅助视角)画面存在间歇性卡顿(每秒 3-5 帧),但无畸变,可用于校准主视角偏差。” 系统的光幕分屏显示两个摄像头画面:主视角里,磁力锁大门的轮廓模糊不清,能量节点的蓝光像一团朦胧的光晕,根本看不清具体边界;辅助视角虽然能勉强分辨节点形状,却每隔几秒就卡住,画面定格在某个瞬间,等恢复时又偏移了原位置。
我深吸一口气,将数据板放在炮塔操控台旁 —— 操控台是临时搭建的,由一个生锈的摇杆和两个旋钮组成:摇杆控制炮塔水平旋转(左 \/ 右),左侧旋钮调节俯仰角度(上 \/ 下),右侧旋钮调整摄像头焦距。我握住摇杆,指尖能感受到内部齿轮的滞涩感,每推动一毫米,都要克服铁锈产生的阻力,仿佛在操控一台即将散架的古董机器。
“先通过辅助视角粗调炮塔方向,将能量节点纳入主视角画面。当前炮塔初始角度:水平偏左 15°,俯仰偏低 8°,需向右旋转 15°,向上调整 8°。” 系统的机械音像精准的导航,我缓慢推动摇杆向右 ——“咯吱” 一声,炮塔底部传来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响,主视角画面里的模糊轮廓开始缓慢向右移动,速度慢得像蜗牛爬行。
就在主视角即将捕捉到能量节点时,辅助视角突然卡顿,画面定格在大门左侧的废弃支架上。我不得不停下操作,紧盯着辅助视角的进度条 ——3 秒、5 秒、7 秒,画面终于恢复,却发现主视角已经因为摇杆的惯性多移动了 2°,能量节点再次移出画面边缘。
“该死!” 我低骂一声,不得不向左微调摇杆,重新将节点拉回视野。这种反复的调整让我烦躁不已,手心的汗水让摇杆变得越来越滑,每一次卡顿都像在故意捉弄我,将好不容易靠近的准星再次拉开距离。
无人机的干扰也在此时加剧 —— 通道后方传来 “嗡” 的一声,一架 pd-02 无人机突然突破之前的隐蔽区域,向舰首方向飞来,机身底部的扫描灯扫过近防炮炮塔,蓝色的能量示警光束擦着炮管飞过,在舱壁上留下一道焦痕。
“无人机 pd-02 进入攻击范围,正在向炮塔发起骚扰攻击,需优先规避,避免炮塔被击中导致机械卡滞!” 系统的警报音尖锐刺耳,我不得不暂时放弃瞄准,推动摇杆让炮塔向左旋转 5°,避开无人机的攻击路线。光束再次袭来,这次击中了舰首的观测窗,玻璃裂纹瞬间扩大,主视角画面的雪花点变得更密集,原本就模糊的节点几乎要与背景融为一体。
“必须尽快解决这架无人机,否则根本无法专注瞄准!” 我咬着牙,目光扫过操控台 —— 右侧有一个 “应急射击” 按钮,虽然无法精准瞄准,却能通过弹幕逼退无人机。我深吸一口气,在无人机再次俯冲时,按下按钮 —— 近防炮发出 “嗒嗒” 的试射声,几发子弹擦着无人机机身飞过,虽然没有击中,却让它受惊般向后撤退,暂时退出了攻击范围。
危机暂时解除,我重新将注意力放回瞄准上。这次我改变策略:用主视角跟踪节点大致位置,借助辅助视角的短暂清晰画面快速校准。当辅助视角恢复时,我立刻记住节点在画面中的坐标,在卡顿的间隙里,根据主视角的偏移量微调摇杆 —— 这种 “记忆瞄准” 的方式虽然笨拙,却比之前的反复调整效率更高。
炮塔缓慢向右旋转,俯仰角度也在逐渐上调。主视角里,能量节点的蓝光越来越清晰,终于能勉强分辨出菱形的轮廓。我转动右侧旋钮,将摄像头焦距调至最大 —— 画面瞬间放大,节点的细节却因为分辨率不足变得更加模糊,边缘像被打上了一层马赛克,只能通过辅助视角的清晰帧确认十字刻痕的对齐情况。
“当前炮塔水平偏差 3°,俯仰偏差 2°,十字刻痕与节点中心偏移约 10 厘米,需向右微调 3°,向上微调 2°。” 系统的实时校准数据在光幕上跳动,我屏住呼吸,将摇杆向右推动极小的幅度 —— 这次没有惯性偏移,主视角里的十字刻痕缓慢向节点靠近,辅助视角恰好恢复,显示刻痕已经对准节点左侧边缘。
“还差一点!” 我握紧旋钮,轻轻向上转动 —— 俯仰角度每调整 0.5°,就停顿一次,观察辅助视角的反馈。当辅助视角再次恢复时,十字刻痕的中心终于与能量节点的蓝光重叠,虽然因为画面模糊无法完全确认是否精准对齐,但这已是当前能做到的最佳状态。
“十字刻痕已大致覆盖能量节点,因画面分辨率限制,无法精确确认中心点对齐,射击命中概率约 65%,建议立即击发,避免无人机再次干扰或 ApU 能源不足。” 系统的建议让我不再犹豫 ——ApU 能源读数已经降至 43%,负载持续维持在 600w,温度也升至 48c,再拖延下去,很可能连一次射击的能源都无法保障。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悬在 “击发” 按钮上方,目光死死盯住主视角画面 —— 十字刻痕在雪花点中微微晃动,能量节点的蓝光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无人机的嗡鸣声再次从后方传来,这次似乎有更多无人机正在集结,支援部队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追求更高的精准度。
“系统,确认炮塔角度锁定,ApU 能源稳定,近防炮处于待发状态?” 我最后一次确认,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颤抖。
“炮塔角度已锁定,ApU 当前能源 43%,可支持一次单发点射,近防炮击发机构无卡滞风险,射击准备就绪。”
指尖落下,按下 “击发” 按钮的瞬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从第一次登上 “老兵” 号的绝望,到修复 ApU 的喜悦;从接驳线路的紧张,到躲避无人机的惊险。这一枪,不仅是为了打开大门,更是为了我们这几天的挣扎与坚持。
“砰!”
近防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炮塔向后剧烈后座,我感觉自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向后方,后背重重撞在操控台边缘,疼痛让我瞬间清醒。主视角画面因为震动变得一片混乱,雪花点覆盖了整个屏幕,只能隐约看到一道火光从炮口射出,向磁力锁大门飞去。
“子弹命中!已击中能量节点区域!正在检测磁力锁状态……” 系统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我挣扎着爬起来,看向辅助视角 —— 画面虽然依旧卡顿,却能清晰看到能量节点所在的位置出现了一个黑洞,蓝光瞬间熄灭,整个磁力锁的灯光开始疯狂闪烁,像短路的电路般发出 “滋滋” 的电流声。
“检测到磁力锁能量系统崩溃!各模块陆续断电,大门开始解锁,预计 15 秒后完全打开!” 系统的播报声让我松了口气,紧绷的身体瞬间放松,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却丝毫感觉不到寒冷 —— 我们做到了!用手动瞄准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在无人机干扰和画面模糊的双重困境下,成功击中了目标!
就在这时,通道后方传来密集的枪声和呼喊声 —— 地面支援部队终于突破了之前的隐蔽区域,向舰首方向冲来,最前面的士兵已经能通过观测窗的裂纹看到我们的身影。
“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80%!立即向大门冲刺!ApU 能源已降至 40%,需在大门完全打开后立即切断武器系统供电,节省能源用于后续撤离!” 我嘶吼着下达指令,手指在数据板上快速操作,推进器的嗡鸣声再次拔高,船体拖着疲惫的身躯,向着即将打开的大门冲去。
炮塔的余热还在空气中弥漫,近防炮的炮管因为后坐力出现了轻微变形,却依旧保持着瞄准的姿态,像一位完成使命的战士,静静地守护着我们的逃生之路。我回头望了一眼操控台,那个临时搭建的摇杆和旋钮上还残留着我的汗水,它们见证了这场艰难的手动瞄准,也见证了我们向自由迈出的关键一步。
大门缓缓向两侧打开,漆黑的太空和漂浮的垃圾碎片映入眼帘,像一幅充满未知却又无比诱人的画卷。“老兵” 号的舰首穿过大门的瞬间,我知道,这场历时数天的逃亡终于迎来了曙光,而我们的星海冒险,也将在这片浩瀚的垃圾带中,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