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第七船坞,只有零星的应急灯在远处闪烁,像黑暗中警惕的眼睛。我背着工具箱,快步穿过冰冷的金属通道,靴底踩在地面的碎屑上,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在寂静的环境里格外清晰。距离实机测试还有 30 分钟,按照系统计划,现在需要完成最后一项关键操作 —— 绕过 “老兵” 号破损的主控系统,通过指令注入工具,向三个推进器上传临时控制协议,夺取直接控制权限。
“主控系统虽已瘫痪,但仍残留基础权限锁定机制,若直接通过个人数据板发送点火指令,会触发推进器的‘权限验证失败’保护程序,导致无法启动。”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主控系统与推进器的连接示意图,红色虚线标注着 “失效的权限验证通道”,“指令注入工具可模拟主控系统的权限签名,跳过验证步骤;系统生成的临时控制协议(命名为‘野路子 V1.0’)虽功能简陋,仅包含‘点火 \/ 熄火’‘转速调节(3 档)’‘紧急停机’三个核心指令,但可满足实机测试的基础需求。”
我蹲在 ApU 舱室的金属地面上,从工具箱里掏出那个巴掌大的指令注入工具 —— 这是昨天从废弃训练舰设备舱里拆下来的老旧设备,外壳上 “联邦军工 cI-05” 的标识已经模糊,接口处还残留着褐色的锈迹。系统提示需要先清理接口针脚,再通过专用数据线连接到推进器的 “应急控制接口”,最后与个人数据板建立通讯,完成协议上传。
“第一步:清理指令注入工具的 db-9 接口针脚,使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氧化层,再用酒精棉片擦拭,确保针脚接触良好。” 系统的机械音像精准的计时器,我捏着细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接口里的 8 根针脚 —— 针脚比绣花针还细,稍不注意就会掰断,我屏住呼吸,每打磨一下都要停下来观察,直到针脚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才用酒精棉片仔细擦拭,去除残留的粉末。
接下来是连接专用数据线 —— 这是一根两端接口不同的线缆,一端是 db-9 公头(连接注入工具),另一端是定制的 4 针接口(连接推进器应急控制接口)。我先将线缆插入注入工具,听到 “咔嗒” 一声轻响,确认连接到位;然后提着线缆,弯腰钻进 1 号推进器所在的左舷维护通道 —— 通道狭窄到只能侧躺,膝盖顶着冰冷的舱壁,后背被突出的金属支架硌得生疼,手电筒的光束只能照亮前方半米的范围。
1 号推进器的应急控制接口藏在喷嘴下方的金属盖板后,我用螺丝刀撬开盖板,露出一个小巧的 4 针接口。当我准备将数据线插入时,系统突然警报:“错误!接口针脚定义与工具不匹配 —— 推进器应急接口针脚 1 为‘电源正’,针脚 2 为‘信号正’,而数据线当前针脚 1 为‘信号正’,针脚 2 为‘电源正’,直接插入会导致短路,烧毁注入工具!”
我的手猛地顿在半空,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如果不是系统及时提醒,这一下失误就会让整个测试前功尽弃。“解决方案:使用针脚重组工具(工具箱内的小型镊子),小心挑出数据线接口内的针脚,交换 1 号和 2 号针脚的位置,再用热熔胶固定(从废弃电路板上拆解的微型热熔胶棒,可用打火机加热软化)。”
我颤抖着掏出镊子,捏着针脚根部,一点点将它们从接口塑料座里挑出 —— 针脚与塑料座的咬合很紧,需要用指甲顶住镊子尾部发力,指尖很快就泛白。交换位置后,我用打火机加热热熔胶棒,小心地涂抹在针脚根部,固定好位置。等待胶水流淌的几十秒里,我的心脏一直狂跳,生怕针脚在后续操作中脱落。
当数据线终于成功插入推进器接口,注入工具的电源灯亮起微弱的绿光时,我才长长舒了口气,慢慢从狭窄的维护通道里挪出来,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衣服上冰凉刺骨。
回到 ApU 舱室,我将指令注入工具与个人数据板通过 USb 线连接,光幕上立刻弹出 “设备已识别:cI-05 指令注入器(固件版本 1.2,需升级至 1.5 以兼容临时协议)” 的提示。系统自动开始推送固件升级包,进度条缓慢爬升,每一秒都像在煎熬 —— 距离实机测试只剩 15 分钟,要是升级失败,就只能放弃今天的测试。
“固件升级完成,开始校验临时控制协议‘野路子 V1.0’…… 校验通过,协议大小 128Kb,包含 3 类指令,15 条执行逻辑。” 系统的提示音让我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光幕上弹出协议的简易流程图:个人数据板发送指令→注入工具模拟权限签名→推进器接收并执行→实时反馈执行状态(成功 \/ 失败)。
“现在开始向 1 号推进器上传协议,预计耗时 2 分钟,期间需保持所有设备连接稳定,禁止移动数据线。” 我将个人数据板放在平稳的金属板上,用石块压住数据线,防止意外移位。光幕上的上传进度条从 0% 开始缓慢推进,下方的实时日志不断刷新:
“19:30:01 协议数据包 1\/10 发送成功,推进器接收确认”
“19:30:03 协议数据包 3\/10 发送成功,权限签名模拟完成”
“19:30:05 协议数据包 5\/10 发送失败,重新发送…… 发送成功”
当进度条达到 70% 时,日志突然显示 “推进器反馈‘数据校验错误’,暂停上传”,我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 —— 难道是协议存在漏洞?还是推进器的接收模块出了问题?
“分析错误原因:推进器接收缓存区容量不足(仅 512Kb),协议数据包发送速率过快(当前 100Kb\/s),导致数据溢出。” 系统立刻调整参数,“降低发送速率至 50Kb\/s,拆分数据包为 20 个小数据包,重新上传。”
进度条重新开始推进,这次速度慢了一倍,却格外稳定。19:32:15,当最后一个数据包显示 “发送成功,协议写入完成” 时,光幕上弹出绿色的 “1 号推进器控制权限夺取成功” 提示,我忍不住低呼出声,声音在空旷的舱室里回荡。
接下来是 2 号和 3 号推进器的协议上传,有了 1 号的经验,我操作起来更熟练,却也更加谨慎。2 号推进器的上传过程顺利,只用了 1 分 40 秒就完成;3 号推进器在最后阶段出现 “权限签名超时”,系统解释是推进器内部时钟偏差,通过注入工具发送 “时钟校准指令” 后,问题顺利解决。
当三个推进器的控制权限全部夺取成功时,距离实机测试还有 5 分钟。我瘫坐在地上,看着光幕上三个绿色的 “权限已获取” 标识,手指因为长时间握工具而微微发抖,后背的冷汗干了又湿,心里却充满了一种奇异的成就感 —— 我居然真的绕过了星舰的正规控制系统,用一个老旧的注入工具和简陋的协议,掌控了推进器的启动权限。
“实机测试倒计时 3 分钟,建议进行最后一次权限验证:向每个推进器发送‘紧急停机’指令,确认反馈正常。” 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在个人数据板上点击 “1 号推进器紧急停机指令发送”—— 几秒钟后,光幕显示 “指令接收成功,推进器进入待机状态”;同样的操作在 2 号、3 号推进器上重复,反馈全部正常。
我站起身,走到 ApU 舱室门口,望着黑暗中隐约可见的三个推进器方向,心里的紧张感再次涌上 —— 接下来的实机测试,每一个指令都可能决定成败,一旦出现失误,不仅推进器可能损坏,甚至可能触发学院的监控警报。我真的能精准控制这三个老旧的推进器,让 “老兵” 号平稳移动吗?
“宿主当前心率 110 次 \/ 分,肾上腺素水平偏高,存在轻度紧张情绪。”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心率监测曲线,“根据历史数据,宿主在‘接线工程’‘模拟测试’等关键操作中,均能在紧张状态下保持操作精准度;且临时控制协议包含‘紧急停机’应急指令,可应对突发状况,无需过度焦虑。”
系统的安抚像一颗定心丸,我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心跳。口袋里的个人数据板传来轻微的震动,是测试倒计时的提醒。我握紧数据板,走向舰桥 —— 按照计划,实机测试时需要在舰桥观察 “老兵” 号的整体姿态,通过观察窗确认移动轨迹是否偏离。
凌晨两点半,船坞的应急灯突然闪烁了一下,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 “动力觉醒” 倒计时。我站在舰桥的观察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船坞,个人数据板的屏幕亮着,三个推进器的控制按钮清晰可见。
“实机测试启动时间到,是否发送‘推进器预点火’指令?” 系统的机械音在脑海里响起,光幕上的倒计时归零。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悬在 “预点火” 按钮上方,心里默念:“老兵,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动起来了。”
指尖落下,指令发出的瞬间,船坞深处传来三声微弱却清晰的 “嗡” 鸣 —— 那是推进器预点火的声音,像沉睡二十年的巨兽,终于发出了苏醒的低吼。属于 “老兵” 号的第一次实机动力测试,正式开始。而我,这个临时的 “权限夺取者”,正握着改变它命运的 “钥匙”,在黑暗中等待着那关键的 “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