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第一周,像一盒被拆开的新蜡笔,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崭新的课程和节奏。周四下午,是季晨熙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自然课。张老师提着一个盖着布的小竹篮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放在了讲台上。
“同学们,新学期好!今天我们的自然课,一起来当一回‘时间魔法师’!”张老师揭开布,篮子里是几个透明的塑料杯、一些棉花、一包绿豆和一包红豆,还有一个小喷壶。“我们要做的实验是——观察种子发芽!”
教室里响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孩子们伸长脖子,好奇地看着。张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材料,步骤很简单:在杯底铺一层湿棉花,放上几颗豆子,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湿棉花,最后把杯子放在窗台有阳光的地方。
“从今天起,我们每天来观察、记录它们的变化。”张老师强调,“记住,不要天天盯着看,它会害羞的。但我们每天记录一次,就像给它写成长日记,过几天,你们就会看到奇迹!”
季晨熙分到了五颗绿豆。它们小小的、硬硬的,像绿色的鹅卵石,安静地躺在他手心里,毫无生命迹象。他按照要求,小心翼翼地操作,仿佛手里捧着的是珍贵的宝石。他把杯子放在小组窗台指定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杯子排成一排。阳光照过来,杯子壁蒙上了一层水汽,里面的豆子模糊不清。
第二天早上,季晨熙一到学校就跑到窗台前。他凑近自己的杯子,几乎把鼻子贴了上去。看了好久,绿豆似乎……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小,那么绿。他有点失望,但想起张老师的话“不要天天盯着看”,便悻悻地回到座位,在老师发的观察记录表上,画下了绿豆第一天的样子,在旁边写上:“第一天,没变化。”
周五,他又去看。这次,他好像觉得有一颗绿豆的绿皮颜色深了一点点,似乎也……胖了一丁点?他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他依旧认真画下来,写上:“第二天,好像胖了一点点?” 同桌李小虎的绿豆已经有一颗裂开了小口,把他羡慕坏了。
周末过后,周一的早晨格外令人期待。季晨熙几乎是冲进教室的。当他再次凑近窗台时,忍不住低低地“哇”了一声!
他的杯子里,那五颗小绿豆,几乎全都裂开了!从裂缝里,钻出了嫩白的、像小蝌蚪尾巴似的芽尖!有一颗特别着急的,芽尖已经有一厘米长,倔强地向上翘着!棉花层里,原本毫无生气的豆子,此刻充满了勃勃生机。
“妈妈!我的绿豆发芽了!真的发芽了!”放学一见到楚颜,季晨熙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这个“重大新闻”,小脸兴奋得发红。
晚上写观察日记时,他看着自己画下的绿豆从“硬石头”到“裂开缝”再到“长出芽”的连续三幅图,忽然停下了笔。他想起张老师课上说的:种子发芽需要时间,需要水分、温度和空气,急不来。你天天守着,觉得慢,但它的变化在你看不见的泥土(棉花)下面,每分每秒都在发生。
一个奇妙的联想,像那破壳而出的豆芽,悄无声息地钻进了他的心里。
他拿起记录本,翻到新的一页,没有画绿豆,而是画了一个小小的地球仪。在地球仪上,他画了两个点,一个在熟悉的家乡位置,写上“我”;另一个在遥远的南方,用红色的笔画了个星星,写上“爸爸”。然后,他画了一条虚线连接两点,在旁边写道:
【我的绿豆,在我的杯子里,按照我的时间发芽。】
【爸爸的任务,在很远的地方,按照他的时间完成。】
【我们不在同一个‘时间杯子’里。】
**【但是,就像绿豆需要时间才能发芽一样。】_
**【爸爸也需要时间,才能把任务完成得棒棒的!】
**【我不能用我的‘绿豆发芽时间’,去量爸爸的‘任务完成时间’。】
写到这里,他感觉心里某个拧着的小疙瘩,忽然松开了。等待,不是因为爸爸做得慢,而是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进程时区”里。就像绿豆发芽需要默默积蓄力量,爸爸的工作,也需要在远方安静地、专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此后的每一天,季晨熙依旧会去记录绿豆的生长。看着嫩芽一天天变长,抽出嫩绿的叶子,他的心态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焦灼地比较谁的豆芽长得更快,而是带着一种科学观察般的耐心和欣赏。他明白了,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周五的自然课上,张老师让大家展示记录册。季晨熙的册子画得并不最精美,但他最后那页关于“时间杯子”和“不同时区”的思考,却让张老师眼前一亮,特意表扬了他善于联想和思考。
放学路上,春风拂面。季晨熙对楚颜说:“妈妈,我知道爸爸为什么不能马上回来了。”
“哦?为什么?”
“因为爸爸的‘任务种子’,还在它的‘时间杯子’里好好长着呢!不能硬把它拔出来。我们要等它自己长得结结实实的,才是最好的。”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通透和理解。
楚颜怔住了,随即心中涌起巨大的欣慰和感动。她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孩子用他独特的视角,理解了“过程”的必要性和“时差”的客观存在,这比任何大人的解释都更有力量。
那天晚上,季晨熙在每日汇报里写道:
【报告爸爸!自然课‘种子观察’任务持续进行中。】
**【重大发现:确认不同‘生命体’(绿豆\/爸爸的任务)存在独立‘成长时区’。】_
**【我方‘观察站’(我)已调整心态,理解并尊重你方‘任务时区’的客观规律。】
【当前状态:耐心观察,静待佳音。坚信你方‘任务种子’必将如期成熟!over!】
汇报完毕,他安然入睡。窗台上,绿豆苗在月光下投下纤细的影子。那枚“平安方向牌”静静贴在胸口。季晨熙觉得,它现在不仅指向空间上的南方,更指向了一种关于“时间”的、更深层的理解——真正的等待,是尊重彼此独立的“时区”,然后怀着希望,静候所有努力在各自轨道上开花结果的那一天。而那一天的到来,必将因为过程的完整而更加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