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种后的日子,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每天天不亮,王龙飞和李强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新地头,猫着腰,像探宝一样仔细搜寻着垄沟,期盼着那第一抹破土而出的嫩绿。
头两天,地里静悄悄的,只有湿润的泥土和偶尔爬过的甲虫。李强有些沉不住气:“飞哥,这…种子不会闷坏了吧?”
“急啥?”王龙飞蹲在地头,捏起一撮土捻了捻,“地气还没上来,得等等。”
第三天清晨,李强的一声惊呼打破了地头的寂静:“出来了!飞哥!快看!”
王龙飞几步跨过去,只见在一道玉米垄的浅沟里,几株淡黄色的、娇弱得近乎透明的玉米嫩芽,正颤巍巍地顶开土壳,探出头来,迎着晨曦舒展。
“好!”王龙飞眼睛一亮,嘴角忍不住上扬,“出来了就好!”
紧接着,土豆垄里也钻出了紫红色的小芽,洋葱探出尖细的绿针,豆角和茄子的苗床也陆续有了动静。大地像是突然被唤醒,各种深浅不一的绿意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一天一个样。
喜悦没持续多久,压力接踵而至。
苗出来了,水就得跟上。新地离水源远,靠挑水太费劲。王龙飞一咬牙,买了最便宜的塑料水管和一个小水泵,从远处的沟渠引水。每天早晚灌溉成了雷打不动的重活,水泵嗡嗡作响,水管在田埂间蜿蜒,两人得时刻盯着,防止水漫了或旱了。
肥料也得紧着上。王龙飞把沤了一冬的粪肥翻出来,臭味熏天,但确实是好东西。两人捂着鼻子,一勺勺小心地追施在苗根附近,不敢多,怕烧苗。
大棚里的活儿更是半点不能松懈。番茄黄瓜到了盛果期,每天都能摘一筐,打包发货量陡增。李强几乎常驻在临时搭建的“打包台”前,分类、称重、装箱、贴单,忙得头晕眼花。网友的订单五花八门,要求也多,他得耐心沟通,记录清楚。
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水泵、水管、肥料、源源不断的包装材料、快递费…每一项都在掏空他们本就单薄的本钱。王龙飞每晚对着账本和计算器,眉头越皱越紧。李强看着也着急,试探着问:“飞哥,要不…咱预售一波?水果玉米和土豆,提前收点定金周转?”
王龙飞犹豫再三,还是摇头:“地里的东西,说不准。万一遭了灾,还不上人家的钱,信誉就没了。再紧巴紧巴,挺过这段就好了。”
他跑去镇上,把最后那点积蓄买了最必需的农药和防虫网——预防比治疗省钱。
天气也开始添乱。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夜里气温骤降。两人连夜给新苗盖草帘,给大棚加烧炉子,忙活了一宿,冻得瑟瑟发抖,好歹没让苗子冻坏。但李强却感冒了,鼻涕横流,说话瓮声瓮气,还坚持下地。
王龙飞逼他吃了药,在屋里歇了半天。下午去看他,发现他正抱着手机,一边擤鼻涕一边回复网友咨询:“…咳咳…玉米苗挺好…对,有机肥…快递明天发…”
王龙飞没说什么,去灶上熬了锅姜汤。
晚上,王龙飞剪辑视频。镜头里,是破土而出的新苗特写,是轰鸣的水泵和蜿蜒的水管,是李强带病打包的背影,是夜空下覆盖草帘的忙碌。
标题:《苗出来了!水、肥、病、钱…压力也全来了!》
视频里,他难得地露出了些许疲惫,声音沙哑:“农业就是这样,看着苗出来高兴,但高兴不了三分钟,一堆事就压过来了。但没办法,自己选的路,跪着也得走完。”
评论区充满了理解和鼓励:
“博主太真实了!农业就是操心!”
“新伙计带病上岗?注意身体啊!”
“资金压力懂!小本经营都这样!”
“看着苗长起来就有希望!”
“加油!挺过去就是晴天!”
“黄土坡老农”留言:“苗期水肥要跟上,但忌大水大肥。注意观察叶色,缺啥补啥。防虫网挂得是时候,蚜虫快来了。”
王龙飞把手机递给窝在炕上喝姜汤的李强。李强看着评论,鼻子一酸,不知是感冒还是感动,瓮声瓮气地说:“…这帮网友…真够意思。”
夜深了。王龙飞检查完大棚炉火,又打着手电去新地转了一圈。苗子在月光下静静伫立,比白天又似乎长高了一点点。
压力如山,但希望,也在这日复一日的艰辛照料中,一寸寸地生长着。
他回到屋里,给李强掖了掖被角,然后坐在炕沿上,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规划明天的工作:哪块地该浇水,哪块该追肥,哪些订单要优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