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器的轰鸣声还没完全适应,新的烦恼又像野草一样冒了出来。
扩产之后,摊子铺大了。新大棚要管,老棚也不能丢;新鸡舍几百只鸡苗嗷嗷待哺,老鸡群还得下蛋;新窖里的蛋缸要定期查看,老窖的存货要按时翻缸;地里庄稼要浇水施肥,采收打包要跟上节奏…
王龙飞和李强两个人,就算劈成八瓣,也忙不过来了。雇人是唯一的选择。
乡亲们来帮忙,热情是有的,但问题也不少。张大婶手巧,但记性差,真空机参数调乱了两次,废了几十个蛋;赵大爷干活仔细,但速度慢,打包跟不上趟;新来的几个小年轻,有力气但毛手毛脚,踩坏了几畦刚冒头的菜苗,喂鸡也能把食撒得到处都是…
管理,成了比种地更头疼的事。
王龙飞整天像个救火队长,这边刚教会怎么调机器,那边又喊他去看看鸡是不是病了;这边叮嘱采收要留根,那边打包又贴错了单子。忙得脚不沾地,嗓子冒烟,效率却没见提高多少,差错反而不断。
李强更是焦头烂额,临时工要排班,工钱要日结,伙食要安排,还得应付各种突发状况:谁家孩子病了要提前走,谁家农忙要请假,谁和谁闹别扭甩脸子不干了…
晚上对账,看着支出栏里哗哗往外流的人工费、损耗费和效率低下导致的延误赔偿,两人相对无言,心情沉重。
“这么下去不行…”王龙飞揉着发痛的额角,声音疲惫,“人多了,活乱了,钱没多挣,气没少生。”
李强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管人…比干活累多了…说轻了不听,说重了撂挑子…咋整?”
必须得立规矩了。
王龙飞熬了个夜,捏着那支快没水的笔,在破本子上一条条写:大棚作业规程、鸡舍管理须知、打包质检标准、机器操作规范…写得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但意思明确:啥活该怎么干,干成啥样合格,错了咋办。
第二天,他把大伙儿召集起来,硬着头皮,一条条念。乡亲们听着,有的点头,有的撇嘴,有的交头接耳。
“飞娃子,种地还这么多讲究?”
“这机器碰坏了真要赔啊?俺可赔不起!”
“一天干够八小时?地头活哪有个准点…”
王龙飞没退缩,语气尽量平和:“叔,婶,不是讲究。咱现在东西要卖钱,要发货给人家,就得有个标准。坏了规矩,出的货不行,人家不要,咱都得喝西北风。工钱…按规矩干好了,只多不少。”
李强在一旁帮腔,又是发烟又是说好话。
规矩立下了,执行却不容易。王龙飞不得不拉下脸,抽查、纠正、甚至扣过两次工钱,惹得老乡背后没少嘀咕他“变了”、“架子大了”。
李强负责的排班和协调更是吃力不讨好,成了夹心饼干,两头受气。
阵痛期难免。效率一度不升反降,气氛也有些僵。但坚持了几天后,效果慢慢显现了。活干得顺了,差错少了,打包发货的速度居然提上来了。
王龙飞又琢磨着搞了个简单的奖励:每天损耗最低、打包最快的小组,奖励一斤鸡蛋或者一包菜干。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大伙儿积极性高了不少。
视频里,王龙飞坦诚地分享了管理的困境和摸索:制定的简陋规程本、培训乡亲用机器的笨拙场景、甚至还有一次因为贴错单子紧急追回包裹的狼狈…
标题很实在:《摊子大了,管理抓瞎!立规矩得罪人,但不得不为!》
网友们看得感同身受:
“太真实了!小作坊扩张必经之痛!”
“博主不容易!管理是门大学问!”
“规矩必须立!支持!”
“乡亲们慢慢会理解的!”
“建议搞个简单流水线,分工明确效率高!”
“黄土坡老农”发来长语音,语重心长:“娃们碰到坎了。管人管心,规矩要立,但莫忘情分。乡里乡亲,罚不是目的,教才是根本。自己先做标杆,带头干,规矩才立得住。小恩小惠暖人心,比硬罚管用。”
王龙飞反复听着,若有所悟。
他不再只是冷冰冰地检查挑错,而是抽时间亲自示范怎么采收不伤根,怎么操作机器最省力,打包怎么又快又准。休息时,也跟大家坐一块啃馒头,听听抱怨,聊聊家常。
气氛慢慢缓和下来。虽然还有摩擦,但目标渐渐一致:把活干好,把东西卖出去,大家都能挣到钱。
希望,有时不是更先进的机器,而是更有效的协作;不是更高的产量,而是更顺畅的流程。它藏在琐碎的管理细节里,藏在磨合的阵痛里,藏在将心比心的理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