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蛋的成功和失败,像一盆冷水浇头,让王龙飞和李强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他们意识到,深加工这条路,看着简单,实则步步惊心,得摸着石头过河。
但资金的紧箍咒依然套在头上,逼得他们不能停下脚步。咸蛋的利润虽然薄,但至少证明了“变废为宝”的思路是对的。李强看着网上那些标价不菲的松花蛋、皮蛋,心思又活络起来。
“飞哥,”他凑到正在给土豆培土的王龙飞身边,压低声音,“咱…试试那个咋样?就那个,黑的,带花的,凉拌好吃的…”
王龙飞直起腰,抹了把汗,眉头习惯性地皱起:“松花蛋?那玩意儿…比咸蛋难弄多了吧?听说得用碱,还有铅…搞不好要出事。”
“不用含铅的!”李强赶紧掏出手机,翻出早就收藏好的视频和文章,“现在有无铅工艺了!就用石灰、纯碱、草木灰、茶叶…这些东西咱都能弄到!成本不高!就是周期长点,得俩月!”
王龙飞接过手机,仔细看着那些配料表和步骤,沉默不语。风险显而易见,但潜在的利润也确实诱人。失败了,损失一批蛋和点材料钱;成功了,又是一条稳定的财路。
“黄土坡老农”之前也提过一嘴,说松花蛋利润高,但技术门槛也高,劝他们没把握别轻易尝试。
“要不…”李强看他犹豫,退了一步,“咱先少弄点?就用最次的、实在没法卖的那种小蛋、裂纹蛋试?成了最好,不成…也不心疼!”
这话打动了王龙飞。用废蛋试水,成本可控。
“行。”他最终点了头,“先弄二十个试试。严格按照方子来,一步不能错。”
“得令!”李强兴奋地一蹦三尺高。
材料很快备齐了:生石灰块是从镇上建材店买的,纯碱和红茶来自小卖部,草木灰是自家灶膛里掏的,新鲜干净。两人按着网上找来的“无铅传统工艺”方子,戴着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调配泥料。
生石灰遇水发热,冒着白烟,呛得人直咳嗽。李强一边搅和着滚烫的泥料,一边嘟囔:“这玩意儿…咋跟做化学实验似的?”
王龙飞屏着呼吸,仔细控制着水和料的比例,生怕哪里出错。泥料调好,冷却,变成灰色的浓稠糊状。两人挑出二十个最小、裂纹最明显的鸡蛋,小心地裹上泥料,再滚上一层稻壳防粘,最后轻轻码进一个小陶缸里密封。
陶缸被安置在地窖最阴凉的角落,盖子上还贴了张纸条,写着日期和“勿动”。
等待是漫长的。两个月,变数太多。温度、湿度、泥料配比…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
这期间,两人依旧忙碌。地里庄稼要管,大棚蔬菜要收,鸡群要喂,蛋要卖…但心里总惦记着地窖里那缸“实验品”。每次下去拿东西,都要忍不住多看两眼,心里默算着日子。
李强更是抓心挠肝,隔三差五就想偷偷打开看看,被王龙飞严厉制止了:“时候没到,开了就废了!”
好不容易熬到两个月期满。开缸那天,两人心情比开咸蛋桶时还紧张。
小心地搬出陶缸,揭开密封。一股混合着石灰、碱和某种特殊发酵气息的味道飘了出来,不冲,有点怪,但不算难闻。
取出一个蛋,洗掉表面的泥壳和稻壳。蛋壳颜色变得灰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敲开看看?”李强声音都有点发颤。
王龙飞拿起一个蛋,在桌角轻轻一磕。剥开蛋壳,露出的不是熟悉的白色蛋白,而是晶莹剔透、深琥珀色、甚至略带墨绿光泽的胶状体,上面布满了漂亮的、松针般的白色花纹!
“成了!松花!真有松花!”李强激动得差点喊破音。
蛋白颤巍巍的,弹性十足。切开,蛋黄是墨绿色的,凝固得很好,中心还有点溏心,层次分明。
凉拌了一个,淋上醋和香油。入口滑嫩,带着碱香和茶香,风味独特,完全没有预想中的涩味或怪味。
“好吃!”李强嚼着,眼睛瞪得溜圆,“比超市买的好吃!味儿正!”
王龙飞尝了一口,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这次,运气站在了他们这边。
二十个蛋,成功了十八个,只有两个因为裂纹太深腌制过度,蛋白有些硬化,但也没坏。
“量产!必须量产!”李强兴奋地手舞足蹈,“这玩意儿价高!耐放!快递还不怕碎!”
王龙飞却比他冷静:“量可以慢慢加,但工艺还得摸索。这次成功了,下次不一定。配料、温度、时间…都得记录准了。”
视频再次记录了这一成功。从调料到开缸,再到晶莹剔透的松花蛋特写和凉拌成品。
标题带着点自豪:《裂纹蛋逆袭第二弹!无铅松花蛋成功!花纹漂亮口感佳!》
评论区再次沸腾:
“博主牛逼!这都能自己做!”
“看着就好吃!求上架!”
“手艺人了!传统工艺不能丢!”
“价格合适我买爆!”
“下次试试点豆腐吧!求豆浆!”
“黄土坡老农”发来长长的语音,语气里满是欣慰:“娃们可以!松花蛋都搞成了!手艺学到手就是自己的!注意选蛋,裂纹太深不宜。碱量宁少勿多,期宁短勿长。可试涂膜工艺,省料省事。”
订单私信又塞满了收件箱。这次,王龙飞没急着大量接单,只谨慎地放出了少量预订,价格定得适中,既体现手艺价值,又不至于吓跑老客户。
地窖里,几个更大的陶缸被清洗出来,裹着泥浆的蛋安静地躺在里面,等待着时间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