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的压力像悬在头顶的石头,逼得王龙飞和李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原本要扔掉的“次品”。
鸡蛋生意虽然稳定,但总有磕碰、裂纹或者个头太小的蛋。这些蛋没法当鲜蛋卖,以往要么便宜处理给村里人,要么就自己吃掉,实在吃不完也只能浪费。看着那些沾着泥点、带着裂纹的蛋,王龙飞心疼。
“开源”的第一枪,就从这些“残次品”身上打响。
做咸蛋。这是王龙飞能想到的最简单、最传统的加工法子。村里老人都会做,用料也简单:盐、水、黄土,最多加点白酒。
说干就干。李强负责去河滩挖来细腻无沙的黄土,王龙飞去小卖部称了粗盐,又咬牙买了瓶最便宜的高度白酒——据说加了酒蛋黄更容易流油。
没有大缸,就用洗刷干净的旧塑料桶。按着网上搜来的方子和“黄土坡老农”语音里念叨的老法子,水和盐按比例烧开晾凉,黄土调成糊状,再加点白酒搅匀。
两人蹲在院里,戴着手套,把那些有裂纹、个头小的鸡蛋小心翼翼地在黄泥糊里滚一圈,厚厚地裹上一层泥,再轻轻码放进塑料桶里。过程 messy,黄泥溅得到处都是,手上、脸上都沾了泥点,看着彼此滑稽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这能成吗飞哥?”李强捏着一个裹得歪歪扭扭的泥蛋,有点怀疑,“别到时候咸得齁死人,或者臭了。”
“试试呗。”王龙飞语气平静,但眼神专注,“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总有点道理。密封好,放阴凉处,等一个月看看。”
桶被密封好,放在了杂物间阴凉的角落。两人像藏了个宝贝,每天都要偷偷去看一眼,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这期间,地里的活一点没耽误。大棚要采收,新地要除草浇水,鸡群要照料,鸡蛋要打包发货…日子在忙碌中飞快过去。
一个月后,开桶验货的日子到了。
两人都有些紧张。王龙飞小心地撬开桶盖,一股混合着泥土和盐分的咸香气息扑面而来。桶里的鸡蛋都裹着干硬的泥壳,静静地挤在一起。
他小心地取出一个,敲碎泥壳,用清水洗净。蛋壳看起来和普通鸡蛋没什么两样。
“煮一个试试?”李强咽了口唾沫。
锅里加水,放入洗干净的咸蛋。火苗舔着锅底,水咕嘟咕嘟地响,蒸汽带着咸香弥漫开来。
煮好剥开,蛋白凝固得恰到好处,透着淡淡的咸味。最关键的是蛋黄——用筷子轻轻一捅,红油瞬间涌了出来,浓郁醇厚,香气扑鼻!
“成了!”李强眼睛瞪得溜圆,差点跳起来,“流油了!真流油了!”
王龙飞也松了口气,嘴角扬起。他小心地把蛋黄挖出来,油润沙软,咸香适口,比市面上买的咸蛋味道更醇厚自然。
“尝尝!”他把一半蛋黄递给李强。
两人就着冷馒头,把第一个试验品分吃了,满嘴流油,香得说不出话。
“这味儿…绝了!”李强舔着手指,“比买的香多了!咱那些裂口蛋…这下变废为宝了!”
成功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两人立刻着手,把这段时间积攒的次品蛋都做成了咸蛋。还特意挑了些个头均匀的好蛋一起腌制,打算当高端货卖。
视频自然记录了这一切:从挖土调泥,到裹蛋入桶,再到一个月后开桶煮蛋、红油涌出的特写。标题带着收获的喜悦:《裂口蛋逆袭!古法咸蛋成功流油!味道绝了!》
网友们看得口水直流:
“看着就香!预订!”
“博主厉害!啥都能自己做!”
“这蛋黄太诱人了!求购买链接!”
“传统手艺不能丢!支持!”
“价格合适我买爆!”
“黄土坡老农”也发来语音,带着欣慰:“娃们脑子活!黄泥咸蛋是好东西,耐放,价高。注意盐量,淡了易坏,咸了齁人。煮熟抽真空,能卖远道。”
第一批咸蛋很快被抢购一空。反馈好得出奇,都说蛋黄流油、咸香适中,有“小时候的味道”。价格比鲜蛋翻了一倍还多,关键是解决了次品蛋的浪费问题,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账本上,“咸蛋收益”那一栏,终于填上了一个像样的数字。虽然不算多,但意义重大。
傍晚,王龙飞炒了一盘咸蛋炒饭,金黄的米粒裹着咸蛋黄沙,香气四溢。两人就着稀饭,吃得格外满足。
“飞哥,”李强扒拉着饭,眼睛发亮,“咱这开源…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吧?往后…是不是还能试试松花蛋?腊肉?菜干?”
王龙飞嚼着饭,点点头:“一步一步来。路子蹚对了,就不怕。”
希望,就像那咸蛋黄里渗出的红油,一点点积累,慢慢浸润着他们紧巴巴的日子。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他们看到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