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塬村,6月
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中,活像一个大火球,将这片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笼罩在里面,闷热难耐。
“三娃子,今天这么热的天,奶都说让你在家好好待着了,你出来干啥,把你晒成小黑猴子俺可不管你”林三娃背着个水壶,紧跟在他哥林二娃身后。
“二哥,我就想出来看看嘛,我跟奶说是我自己要出来的”兄弟俩走在田埂上,走了好一会儿,才看见自家的地。
林三娃蹬蹬蹬的跑到他爷林全跟前,把水壶解下来,“爷爷,快喝水”林全抬头一看,接过了水壶,摸摸小孙子的头,“三娃呐,地里晒,下次别出来了,你身子弱,晒中暑了可就麻烦了。”
林三娃看着他爷爷,一个五十岁的庄稼汉子,频繁的体力劳动让他黑瘦的脸上泛着红,豆大的汗滴沿着他的脸滑落,最后掉进麦地里。
林三娃朝他爷爷点了点头,“爷,我知道了”又跑到了他爹和他娘面前。
林沐是林老头的二儿子,也就是林三娃的爹,看见自己儿子过来了,把自己手里的干粮掰了一些递给三娃,三娃忙摆手“爹,我在家已经吃过了,您快吃”。
村里面的人大多没有个正经名字,都是几娃几娃的叫,林沐这名字还是当初他大伯起的呢,他大伯是个前朝的童生,可惜当时天下动荡,在逃荒途中大伯一家人被匪寇杀死,最后就只有林老头带着两个儿子跑到这上塬村安定了下来。
李氏是林三娃的娘,由于生三娃时难产,以后再难生育,对于唯一的儿子,李氏向来是最疼爱他的。听到三娃这么懂事,李氏心里更熨贴了,摸摸三娃的头,把他往怀里搂了搂,“三娃,下次可不能再出来乱跑了,把你的小白脸蛋晒黑了,看你向谁哭去”“娘,我白着呢,不黑”三娃在李氏的怀里嘻嘻的笑。
放眼周围,整个村子都是金黄色,每块地里面都有割麦子的人,在秋收时节,大家都起的很早,趁着太阳还未出来,天气凉爽之时,争取多割一些,保不齐哪天就下雨了,影响秋收可就不得了了,这可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林全一家和村里的绝大多数人都一样,为了秋收,中午是不回去吃饭的,林奶奶在家里做好干粮,交给林二娃带到地里来,在地里吃上些干粮,喝些水,再躺在麦垛子上稍作休息,就争分夺秒的开始下午的秋收了,一直到日落,天黑看不见之后大家才回家。
在地里待了一会,林老爷子就让两个孙子回去了。
林三娃回头看了一眼,大家又开始劳作了,纵使自己心疼他们,可眼下又没有办法,谁让他穿越没个金手指呢,有时候他在想,上辈子或许是个梦,如今才是真的他,上辈子孤身一人,最后还重病而死,所以他很珍惜如今的日子。
“三娃,你在想啥呢,叫你也不吭声”说话的是林二娃,是林老头大儿子林旺的小儿子,如今九岁,他的母亲是何氏,他还有个哥哥林大娃,十二岁,被送到他舅舅家学木工去了。
“二哥,我在想大哥啥时候回来呀,都好久没见他了”
“听我娘说,大哥还得一段时间呢,他得跟着我舅舅得好好学呢”
“二哥,那你以后想去干啥呀,要和大哥一样吗?”
“我呀,我也不知道呢”林二娃挠挠头,嘿嘿的笑,又轻轻推推自己的三弟
“那你呢,你这细胳膊干啥才好呢,二叔二婶那么疼你,肯定舍不得你去种地”
林三娃想说自己想去读书,可想到家里面的情况,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大哥二哥都没读书,要是自己去读书的话,公中指定不能供自己,就只有靠自己的爹娘了,那样的话爹娘就会非常累,爷爷向来都是不偏向任何一房的,奶奶虽然疼爱自己,可在大事上也不会含糊,想来想去,他顿觉前路漆黑呀。
他叹口气,慢腾腾的朝家里走去。一进院子,林奶奶就给他们俩端出来了水,心疼的给他们擦了擦汗。
林大妞是三娃的亲姐姐,拉着他看了一圈,看到他没事才放了心。
“大姐,我没事,我现在身子已经好了,你看我这几年可都是健健康康的,你别担心了。”
林大妞知道弟弟的身体已经不错了,可架不住自己就有这么一个亲弟弟,三娃可是他们二房的命根子,以后是要靠他支撑起二房门庭的。
三娃心里暗暗叹气,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姐姐如今也就才九岁,在现代还是个小学生,现在却要忙活家里面好多事情,并且对他一直都特别好。三娃暗下决心,一定得对姐姐更好一些。
日头渐渐偏西,三娃跟着大妞喂了一趟鸡,又和二娃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地里劳作的人才回来。
林奶奶也将饭做好了,秋收忙,晚饭不能凑合,今晚的饭是一人一个大馒头,馒头不白,里面除了白面还掺了些其他面粉,另外就是一大盆野菜,里面还有几片肉,林奶奶给每个人都分了菜,大家都安静的吃起来了。
李氏想把分到的小肉片给三娃,三娃连忙拒绝了,他娘在地里那么忙,他咋好意思把他娘碗里唯一的肉给吃了。吃完饭,大家都回房休息去了,连日的劳作使大家都只想好好休息,无半点聊天的心思。
第二天天没亮,大家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三娃没有再去地里了,乖乖的在家里面跟着大妞喂鸡,打扫院子。他们家养了十只鸡,三只公鸡,七只母鸡,一天最少就可以有五个鸡蛋了。农家家贫,都是攒了鸡蛋卖到镇上换点银钱的。
等秋收快结束的时候,三娃便被带到地里面捡麦穗了,割完麦子,总会有些穗子掉在地里,这些捡完可有一小筐子呢,生活紧,容不得一点粮食被浪费。这个时候,村里面的小孩子就都会被大人赶到地里去。
割完的麦子需要拉到专门的晒谷场去,里面是用石头铺成的,可以同时容纳十几户人家一同晒麦子,林家有个木板车,完全是靠人力拉的,林沐和林旺轮流在前面拉车,其他人就在后面推车,总算把所有的麦子都拉回来了。
等麦子都晒干后,家里面的几个男人就用连枷将麦子脱了粒,把皮都处理干净后收了仓。看看一年辛苦劳作的成果,大家都展开了笑颜。
秋收结束,大家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林老头和老大老二他们坐在一起,聊聊今年的收成,算算交了税之后自家还剩多少粮食,林奶奶和老大媳妇何氏,老二媳妇李氏则坐在一旁,聊着天,手里面纳着鞋底,今年四月份林旺林沐他们在镇子上找了苦力干,挣了点钱,回来的时候买了些布,西北的冬天冷入骨,不备点厚鞋子怕是难熬过这个冬天。
几个孩子都乖乖的坐在自己父母旁边,听着他们说话,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虽然清贫,却是温馨。
日子不紧不慢,就到了交税的日子,今年是十税一,这算是很好的了,大家也都各自准备自家该交的数量,算好后由村长带着大家,拉着粮食一起去县城。
林家今年由林沐去交税,走的时候林奶奶给了他一点钱,叫他给家里面割点肉。
他们的县城叫会平县,属于陕府管,虽说地处西边,但前朝在陕府定都,所以小小的会平县看着也有些繁华。交完税,等吏员核对好后,村长就让大家去县城里面逛逛,一个时辰后在城门口集合。
林沐和张大柱结伴去了一家小摊,各要了一碗面条,边吃边聊。平时他们难得来一趟县城,今天也就掏钱爽快了些。
“沐子,今年过了年你们家三娃也就七岁了,你们咋打算的呀,虽说他现在比之前健壮了些,可重活干多了难免对他身子不好”。
林沐闻言叹了口气,“我这辈子就这一个儿子了,我也不希望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个地里刨食的,村长家的娃在镇子里做帐房先生,那看着可好呢,每回回来都风光的紧呐,我想着要么送三娃去念点书,将来做个帐房什么的,也有口饭吃”。
“要我说呀,还得是读书考科举,考个童生都好呢,你看我们族学里面的汪夫子,中了童生就能教书了,这一天天的多好呀”上塬村就属张家人最多,其他姓的也都有,林家还是后来才逃荒过去的,整个村子里就只有他们一家姓林的。
张家有族学,是一位考中举人的张家人建立的,刚建成的时候,张家族里的人都往里面送自家的孩子,盼望着能再多出几个读书人,奈何这么多年,再没有出过了,人们也就明白,这读书呐,哪是这么容易的。
“我们族学现在也收外姓人的娃,沐子,三娃去那读书不是正好,刚好我们家刚子也要读书了,他们俩做个伴刚刚好”这几年眼看着读书没希望,张家族学的学生就少了许多,所以就收些外姓的学生,当然张家自家人在里面读书是不要钱的,外姓进去得交钱。
林沐原本就想着送三娃去张家学堂读书,赶紧向张大柱又多打听了些。两人吃完又去城里面转了转,买了家里交代的东西,去了城门口和大家汇合,有说有笑的一路回家去了。
会平县离上塬村得一个多时辰,等林沐到家,日头已经快落下去了。今天轮到李氏做饭了,肉交到李氏手里,她先是将其中一半切下来,交给林奶奶,留着下次吃。剩下的一半今晚做红烧肉吃,将肉切成块,然后煮,后切存块继续换水煮,反复煮将猪肉的油脂逼出来,就能达到肥而不腻的口感。
李氏是做吃食的一把好手,不多会,院子里面就飘满了红烧肉的香味。三娃感觉自己口水都下来了,虽说自己前世吃过很多红烧肉,但是架不住来这里后一年才有一两次吃红烧肉的机会,谁让他现在才是个六岁的娃呢,娃就该有个娃的样,所以他就继续目光亮晶晶的盯着他娘的身影,等李氏将肉端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盯着肉,分餐完毕,每个人也就只能分到三小块肉,不过大家都很开心,他们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大家有说有笑的吃完了这顿饭。
等晚上林沐夫妻俩躺在床上的时候,林沐就跟李氏说起了今天跟张大柱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