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讲武堂。
三百名首批学员正在进行沙盘推演考核。沙盘模拟的是龙泉峪地形。一方扮演明军守军,一方扮演蒙古进攻方。
扮演蒙古方的学员攻势凌厉,试图复制当日战局。而扮演明军指挥的,是一名年仅二十岁、出身京营士卒、因识字和思维敏捷被王小伟特招入学的青年,名叫徐锐。
徐锐并未机械地照搬王小伟的防守策略。他仔细分析了沙盘地形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派出小股精锐,前出至一处缓坡设伏,迟滞敌军先锋,为主力布防争取更多时间。
推演中,“蒙古军”果然中伏,先锋受挫,进攻节奏被打乱。“明军”得以更从容地布置火力,最终“击退”了进攻。
王小伟全程观摩,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推演结束后,他特意点名徐锐:“为何想到主动设伏?须知兵力劣势,分兵乃兵家大忌。”
徐锐不卑不亢,行礼答道:“总办大人!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此地形虽利于敌骑驰骋,但此处缓坡(他指向沙盘)恰好遮蔽视线,且为敌必经之路。敌势大,必轻我。我以精兵突袭,不求歼敌,只求阻敌片刻,乱其阵脚,挫其锐气。此举风险虽存,但相较于被动等待敌军全线压境,更能掌握战场主动,且能为后方调整部署赢得宝贵时间。学生以为,战场瞬息万变,岂能拘泥于教条?”
“好!好一个‘岂能拘泥于教条’!”王小伟大声赞道,“为将者,当有谋略,更当有决断!徐锐,此次推演,你为最优!”
然而,这番表现却引起了部分出身将门世家学员的不满。课后,几人围住徐锐。
“徐锐,你不过一介小卒,侥幸识得几个字,便敢在总办面前卖弄?”
“就是,纸上谈兵!若真是战场,你那点人马早就被鞑子吃掉了!”
徐锐面色平静:“沙场胜负,非口舌可决。若有不服,下次演练可见真章。”
这一幕,恰好被巡视的王小伟看见。他并未立即介入,而是若有所思。
几日后,讲武堂举行首次连级实兵对抗演练。王小伟故意将徐锐和那几个将门子弟分在不同阵营。
演练开始,将门子弟一方依仗“兵力优势”,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徐锐一方则显得十分被动,不断“后撤”。
“看吧!我就说他不行!”将门子弟得意道。
然而,就在他们推进到一处山谷时,异变陡生!两侧山坡突然响起“号炮”(模拟),早已埋伏好的徐锐部主力猛然杀出,利用地形优势,将“敌军”分割包围。同时,徐锐派出一支奇兵,迂回端掉了对方的指挥所!
演练结果,徐锐方大胜。
王小伟当众总结:“今日之败,败于骄矜,败于墨守成规!徐锐之胜,胜于出奇,胜于善用地利!诸位需牢记,讲武堂要教的不是如何按图索骥,而是如何审时度势,因敌制胜!在这里,只看能力,不问出身!”
此言一出,众多如徐锐般出身寒微的学员激动不已,眼中充满了希望。而那些将门子弟则面色羞惭,若有所思。
王小伟知道,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军校中孕育,这将是他未来对抗旧势力最可靠的基石。但同时,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必将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