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底的雪,下得比往日绵密些,东宫暖阁的窗棂上凝着薄霜,烛火透过霜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朱徵妲靠在朱常洛膝头,指尖还沾着桂花的香气,忽然想起什么,扯了扯父亲的衣摆:“爹爹,方才李师傅说‘迅雷铳’加了连续发射的机关,等下次作坊出了成品,我能去看看吗?我想知道它能不能打更远的敌人。”
朱常洛失笑,刮了刮她的小鼻子:“你这丫头,刚解决了盐船和叶赫河的事,又惦记起火器了。等作坊做好样品,爹爹带你去看便是,不过得让沈先生跟着,免得你又趁人不注意摸器械。”
郭太子妃端着刚温好的杏仁酪,用银勺舀了一勺递到她嘴边:“先喝些暖身子,刚从外面回来,别冻着了。你呀,心思比宫里的小太监还活络,一会儿想着盐,一会儿想着火器,倒比你弟弟们还像个小将军。”
朱徵妲张嘴接住杏仁酪,甜香在舌尖散开,她鼓着腮帮子笑道:“娘,我不是想当将军,我是想让咱们大明的士兵都有好用的兵器,有干净的盐吃,这样他们守边境的时候,就不用怕建州人了。”
这话刚落,暖阁外传来脚步声,郭振明掀帘进来,身上的雪水还没来得及擦,手里捧着个木盒:“太子殿下,郡主,通州盐船那边有消息了!张以谦主事按您的吩咐,把盐船分了三批出发,第一批刚过武清段,果然在芦苇荡里发现了建州的伏兵!”
朱常洛立刻坐直身子,郭太子妃也停下手中的银勺,连朱徵妲都忘了嚼杏仁酪,睁大眼睛看着他。郭振明接着道:“那些伏兵藏在芦苇丛里,等着盐船靠近就放箭,没想到每艘船上都有锦衣卫伪装的船夫。他们刚一露头,锦衣卫就用火铳反击,岸边巡逻的赵率教将军也带骑兵冲了过去,建州人没防备,死的死逃的逃,还活捉了两个小头目!”
“太好了!”朱徵妲拍着手跳下来,小靴子在地毯上踩出轻快的声响,“我就知道,盐垛后面藏人肯定有用!那两个小头目有没有说,建州还想在别的地方动手?”
郭振明把木盒放在案上,打开来,里面是两柄锈迹斑斑的短刀,还有一张揉皱的羊皮纸:“他们嘴硬得很,打了半天才招,说建州原本还想在蓟州段再设一处埋伏,怕咱们识破,没敢轻易动手。这是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短刀和路线图,您看。”
沈砚恰好从外面进来,凑过来看了看羊皮纸,眉头一挑:“这路线图标注得倒是详细,连咱们巡逻骑兵的换班时间都猜了个大概,看来建州在通州港安插了不少眼线。殿下,得让张以谦主事好好查一查码头的商户,免得还有漏网之鱼。”
朱常洛点头,指尖在羊皮纸上划过:“传我令,让张以谦联合顺天府,逐个排查通州港的商户和船工,凡是近期新来的、身份不明的,一律先扣下审问。另外,赏赵率教将军白银百两,锦衣卫每人赏银十两,让他们继续盯着剩下的盐船,绝不能出岔子。”
郭振明领了令,刚要走,朱徵妲忽然拉住他:“舅舅,那些被活捉的小头目,能不能别关在大牢里?我想问问他们,建州部落里的人是不是也吃带杂质的粗盐,他们冬天有没有足够的木炭取暖。”
郭振明愣了愣,看向朱常洛,见太子点头,才应道:“成,等把他们押到锦衣卫诏狱,我让人来告诉郡主,您想去问便去。不过得让张清芷陪着,不能单独去,诏狱里可不是好玩的地方。”
朱徵妲用力点头,看着郭振明离开,又转头看向沈砚:“沈先生,您说建州人缺盐缺木炭,咱们要是把精盐运到蒙古部落,让他们不卖给建州盐和木炭,是不是就能断了建州的补给?”
沈砚眼睛一亮,抚掌笑道:“郡主这个想法好!蒙古部落原本就和建州有摩擦,咱们要是用精盐和绸缎跟他们换战马和皮毛,再许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肯定愿意跟咱们合作。这样一来,建州不仅缺盐,连战马都可能不够用,实力自然会削弱。”
郭太子妃笑着道:“你这丫头,真是时时都能想出新主意。不过精盐还没做出来,等你和张清芷把精盐做成功了,咱们再跟蒙古部落谈合作也不迟。”
朱徵妲想起精盐的事,拉着张清芷的手就往外走:“清芷姐姐,咱们现在就去作坊吧!我想赶紧把精盐做出来,让爹爹和娘看看,也让百姓们早点吃到干净的盐。”
张清芷无奈地看向朱常洛和郭太子妃,见两人点头,才应道:“好,咱们现在就去。不过郡主得先把杏仁酪喝完,不然一会儿在作坊里饿了,可没东西吃。”
朱徵妲听话地跑回案前,端起银碗一饮而尽,抹了抹嘴,拉着张清芷就往外跑,还不忘回头喊:“爹爹,娘,等我做出来精盐,第一个给你们尝!”
两人出了东宫,张清芷早已安排好马车,车夫见她们出来,立刻掀开棉帘。朱徵妲钻进马车,见里面放着个小炭炉,炉上温着一壶热茶,还有一碟刚做的梅花酥,忍不住笑道:“清芷姐姐,你想得真周到,知道我饿了。”
张清芷笑着递过一块梅花酥:“快吃吧,作坊在城外,要走半个时辰呢。对了,郡主,作坊里的工匠我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了,他们会准备好粗盐、细沙、糯米浆和漆树籽油,咱们到了就能动手。”
朱徵妲咬着梅花酥,点了点头,又想起流民子弟的事:“清芷姐姐,小石头和二丫他们现在还在作坊附近的营地吗?等咱们做完精盐,能不能去看看他们?我想知道他们练箭练得怎么样了。”
“当然能。”张清芷揉了揉她的头发,“吴钟师傅说,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箭,晚上还会学些识字和算术,进步快得很。小石头还跟我说,等他练好了箭,就去边境当兵,保护大明的百姓。”
朱徵妲眼睛亮晶晶的:“那我要跟他们说,等我做出来精盐,就运到边境给他们吃,让他们有力气练箭,有力气打建州人。”
马车在雪地里缓缓前行,朱徵妲靠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雪景,忽然问道:“清芷姐姐,你说百姓们吃了精盐,是不是就不容易生病了?我听太医院的李太医说,吃带杂质的盐,容易得大脖子病,很疼的。”
张清芷点头,语气里带着些沉重:“是啊,去年我去通州巡查,见过不少百姓得了大脖子病,脖子肿得跟碗一样粗,连路都走不动。要是能普及精盐,就能少很多这样的病人,百姓们也能更健康地种地、做工。”
朱徵妲攥紧小拳头:“那咱们一定要把精盐做成功,还要让精盐卖得便宜些,让所有百姓都买得起。我记得爹爹说过,百姓是大明的根本,百姓过得好,大明才能安稳。”
张清芷看着她认真的小脸,心里满是感慨。这小郡主虽然年纪小,却比很多大人都明白民生的重要性,难怪太子和太子妃都这么疼她,连沈先生都对她赞不绝口。
半个时辰后,马车停在城外的小作坊前。作坊的门是用粗木做的,上面挂着个“民丰作坊”的木牌,门口站着两个工匠,见她们过来,立刻躬身行礼:“见过郡主,见过张姑娘。”
朱徵妲跳下车,走进作坊,见里面摆着几个大陶缸,缸里装着粗盐,旁边还放着细沙、糯米和漆树籽,忍不住拍手道:“太好了,东西都准备好了!咱们现在就开始做吧。”
张清芷让工匠把陶缸搬到灶台边,又让人烧起火,才对朱徵妲道:“郡主,您说步骤,我们来动手,您在旁边看着就好,免得被热水烫到。”
朱徵妲点头,站在灶台边,指挥着工匠:“先把粗盐倒进陶缸里,然后加水,水要没过粗盐,用木勺搅拌,让粗盐溶解。”
工匠们立刻照做,木勺在陶缸里搅动,粗盐渐渐溶解在水里,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杂质。朱徵妲又道:“接下来,用细沙铺在竹筛上,把盐水倒进竹筛里,过滤掉里面的泥沙和杂质。”
一个工匠拿起竹筛,另一个工匠小心翼翼地把盐水倒进竹筛里。盐水透过细沙,滴进下面的陶缸里,变得清澈了许多,竹筛上则留下了一层泥沙和杂质。
朱徵妲凑近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接下来把过滤后的盐水倒进大铁锅里,用大火煮,等水蒸发一些,锅里出现盐花的时候,就淋入糯米浆水。”
工匠们把盐水倒进大铁锅,灶里的火越烧越旺,锅里的盐水渐渐冒起热气。朱徵妲守在灶台边,时不时用木勺搅一搅,过了约莫一个时辰,锅里终于出现了细小的盐花。
“快,淋糯米浆水!”朱徵妲喊道。一个工匠立刻拿起装着糯米浆水的陶碗,沿着锅边慢慢淋下去。糯米浆水倒进锅里,立刻像云絮一样翻涌起来,把水里的细小杂质都裹住,沉到了锅底。
朱徵妲又道:“现在滴几滴漆树籽油,把水面上的浮沫去掉。”工匠滴了几滴漆树籽油,水面上的浮沫立刻聚集起来,用勺子一捞就捞走了,锅里的盐水变得格外清澈。
“接下来就是慢慢熬煮,等水分蒸发完,就能得到精盐了。”朱徵妲松了口气,靠在旁边的木凳上,看着工匠们继续熬煮盐水,脸上满是期待。
张清芷递过一杯热茶:“郡主,歇会儿吧,熬煮还需要些时间。你看,现在锅里的盐水已经开始变稠了,再过一个时辰,应该就能出盐了。”
朱徵妲接过热茶,喝了一口,忽然听到作坊外传来马蹄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她走到门口一看,见吴钟师傅带着十几个流民子弟走了过来,小石头和二丫也在里面,手里还拿着弓箭
“吴师傅,小石头,二丫!”朱徵妲笑着跑过去,拉住二丫的手,“你们怎么来了?是来练箭的吗?
吴钟师傅躬身行礼:“见过郡主。我们刚在附近的空地上练完箭,听说郡主在作坊里做精盐,就带着孩子们过来看看,顺便给郡主送些刚烤的红薯。”
小石头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装着几个热乎乎的红薯,递到朱徵妲面前:“郡主,这红薯是我们自己种的,可甜了,您尝尝。”
朱徵妲接过红薯,剥开一点皮,热气腾腾的,还带着香甜的味道。她咬了一口,甜得眯起眼睛:“真好吃!小石头,二丫,你们练箭练得怎么样了?李师傅说你们进步很快。”
二丫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吴师傅说我射箭准,但力气太小,拉不开硬弓;小石头力气大,能拉开硬弓,但准头还不够。我们还得好好练。”
吴钟师傅道:“郡主放心,这些孩子都很努力,再过半年,就能上战场了。到时候,他们一定能像赵率教将军那样,杀退建州人,保护大明的边境。”
朱徵妲点头,指着作坊里的大铁锅:“吴师傅,我们正在做精盐,等做好了,我让爹爹运一些到边境,给士兵们吃,也给你们吃。吃了精盐,你们练箭会更有力气的。”
吴钟师傅眼睛一亮:“多谢郡主!要是能吃到干净的精盐,孩子们肯定更有干劲了。我们在边境的时候,吃的盐都是带泥沙的,有时候甚至要吃硝盐,很多兄弟都得了病。”
朱徵妲心里一酸,握紧了小拳头:“以后不会了,等精盐普及了,所有人都能吃到干净的盐,再也不会有人因为吃粗盐生病了。”
说话间,作坊里的工匠喊道:“郡主,张姑娘,盐快熬好了!”
朱徵妲立刻拉着小石头和二丫跑回作坊,只见大铁锅里的盐水已经熬干,锅底结着一层洁白的盐粒,像细雪一样,在烛火下泛着光。
工匠用木铲把精盐铲起来,装进一个干净的陶碗里,递到朱徵妲面前:“郡主,您看,这就是精盐。”
朱徵妲拿起一点精盐,放在手心里,细细的,滑滑的,没有一点杂质。她凑到鼻尖闻了闻,只有淡淡的盐香,没有粗盐的苦味。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朱徵妲开心地跳起来,拉着张清芷的手,“清芷姐姐,你看,这就是精盐,比宫里的盐还白还细!”
张清芷拿起一点精盐,放在舌尖尝了尝,果然没有杂质,味道纯正。她笑着道:“太好了,郡主,咱们真的做成功了!这下,百姓们终于能吃到干净的盐了。”
小石头和二丫也凑过来看,二丫好奇地问:“郡主,这精盐真的能让我们练箭更有力气吗?我想快点练好箭,去边境杀建州人。”
朱徵妲点头,把陶碗里的精盐倒了一些在小石头的手里:“当然能!你回去把这些精盐给兄弟们尝尝,告诉他们,以后咱们都能吃这样的盐了,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小石头握紧手里的精盐,用力点头:“嗯!我一定告诉兄弟们,让他们好好练箭,不辜负郡主的期望!”
吴钟师傅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满是感动。这小郡主虽然年纪小,却心系百姓和士兵,有这样的郡主在,大明何愁不安稳?
朱徵妲把精盐装进几个小瓷瓶里,递给张清芷:“清芷姐姐,咱们把这些精盐带回宫,给爹爹和娘看看,再让太医院的李太医看看,是不是对身体好。剩下的精盐,就留给作坊的工匠们,让他们先尝尝鲜。”
张清芷接过瓷瓶,点头应道:“好,咱们现在就回宫。不过郡主,您得先把红薯吃完,不然一会儿回宫,太子妃该担心您饿肚子了。”
朱徵妲笑着点头,拿起红薯咬了一大口,心里满是欢喜。她知道,这小小的精盐,不仅能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能成为大明牵制建州、安抚草原部落的重要筹码。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让大明越来越强盛,让边境的百姓再也不用受战乱之苦。
马车驶回东宫时,天已经黑了。暖阁里的烛火依旧明亮,朱常洛和郭太子妃正等着她们。朱徵妲刚进暖阁,就举起手里的瓷瓶:“爹爹,娘,我们做成功了!这就是精盐,又白又细,没有一点杂质!”
朱常洛接过瓷瓶,打开一看,里面的精盐果然洁白细腻,忍不住笑道:“好,好!我的妲妲真厉害,竟然真的做出了精盐。快,给爹爹尝一点。”
朱徵妲倒了一点精盐在父亲的手心里,朱常洛尝了尝,满意地点头:“不错,味道纯正,比宫里的精炼盐还好。振明,你立刻把这精盐送到太医院,让李太医查验,看看是不是对身体有益。另外,传我令,让工部在通州多建几个作坊,专门生产精盐,半个月内,必须让通州的百姓都能买到精盐。”
郭振明刚进来,听到这话,立刻领了令:“属下遵令!这就去太医院,再去工部传旨。”
郭太子妃拉着朱徵妲的手,摸了摸她冻得发红的小脸:“累坏了吧?快坐下歇会儿,娘让御膳房做了你爱吃的冰糖炖雪梨,马上就好。”
朱徵妲坐在母亲身边,靠在她的怀里,看着案上的瓷瓶,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让精盐普及到全国,和蒙古部落合作,牵制建州的补给,让流民子弟成为厉害的士兵……但她不怕,因为她有爹爹、娘、沈先生、张清芷,还有很多支持她的人。
暖阁里的烛火跳动着,映着一家三口的身影,也映着瓷瓶里洁白的精盐。窗外的雪还在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因为他们知道,大明的未来,会像这精盐一样,洁白、纯净,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