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方舟” 失事的可能性,如同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黑暗 ——
那里水压高达 110 兆帕,足以将钢铁碾成粉末,温度常年维持在 2c以下,连最坚韧的深海生物都难以存活 ——
带着能吞噬一切希望的冰冷,死死攫住了 “龙宫” 基地每一个人的心脏。
这座悬浮于万米深海的人类前沿科研堡垒,外壳由三层钛钨合金复合板与石墨烯缓冲层叠加而成,内部依靠覆盖全域的 “星盾” 能量屏障抵御深海压力与未知辐射,此刻却安静得能听见每个人沉重的呼吸声。
主控室的全息投影屏上,代表 “逆流方舟” 的蓝色信号点已消失超过 72 小时,远超任务设定的 “48 小时失联即启动紧急预案” 标准,屏幕中央只剩下一片象征未知的灰色迷雾,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人胸口。
“逆流方舟” 本是 “火种计划” 的核心载体,肩负着 “时空探测与文明备份” 的使命。
此次任务中,它搭载了 52 名经过基因筛选的 “火种” 成员 ——
他们精通天体物理、生物工程等 12 个领域,是人类文明的 “种子”;
还有 12 台 “守护者” 智能机甲,每台机甲搭载量子防护系统与反物质推进器,理论上能抵御小行星撞击级别的冲击。可如今,这一切都随着信号消失成了谜。
路屿技术官那段从脑机接口中提取的 “意识回声” 影像,正被反复投射在中央大屏上,每一次回放都让在场人员的脊背泛起寒意。
这段影像并非普通视频,而是通过路屿临终前脑电波残留数据重构的 “意识片段”,分辨率达到8K 级神经信号还原,连他瞳孔收缩时的微表情都清晰可见。
不同于普通灾难现场的混乱,这段影像里充斥着时间扭曲的诡异迹象:
画面中本该以每分钟 300 转匀速旋转的方舟推进器,时而停滞在某一角度,金属叶片上的纹路清晰到能看见磨损痕迹;
时而又以百倍速度倒转,叶片化作一片模糊的虚影,甚至出现 “叶片先断裂、再复原” 的逆向画面。
背景里的星际尘埃更令人心惊 ——
正常情况下,它们会顺着宇宙射线方向匀速飘散,可影像中,这些直径不足 0.1 微米的尘埃颗粒,竟像水流般逆向汇聚,最终凝结成一个闪烁着幽蓝光芒的光点,随后又瞬间消散。
更可怕的是,影像末尾闪过的 “守护者” 机甲:那些身高近三米、躯体覆盖超强度陶瓷装甲的庞然大物,躯体上布满了仿佛被时间 “啃噬” 出的不规则空洞 ——
有的空洞边缘呈现 “融化后又凝固” 的玻璃质感,有的则是 “从内向外撕裂” 的金属褶皱,原本镶嵌在胸口、能持续闪烁 72 小时的氚同位素能量核心,此刻彻底熄灭,只留下一片死寂的暗灰色。
这种超越单纯物理毁灭的灾难形态,让基地首席科学家陈砚忍不住喃喃。
他今年 58 岁,参与 “火种计划” 12 年,曾主导 3 次时空模拟实验,此刻却难掩声音里的颤抖:
“这不是撞击或爆炸,撞击会留下金属碎片,爆炸会有能量脉冲残留,可我们什么都没检测到。这是时间流的断裂,他们可能被抛进了任何一个时空节点 ——
或许是 6500 万年前恐龙时代的地球,那里的氧气浓度是现在的 1.5 倍,高温与火山灰能瞬间摧毁机甲;或许是百亿年后的死寂宇宙,那时恒星早已熄灭,连原子都会逐渐分解。”
就在众人陷入沉默,连呼吸都刻意放轻时,基地深海监测系统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蜂鸣 ——
这是 “三级异常信号” 的警报声,意味着探测到的信号强度超过背景噪音 100 倍以上,打破了持续三天的压抑氛围。
屏幕上,代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红色坐标旁,一个微弱却持续的绿色信号点正在闪烁,信号波形呈现出规律的 “敲击” 节奏:
长、短、长、短,每间隔 10 秒重复一次。
“是‘逆流方舟’失联前约定的紧急联络频率!”
负责信号解析的工程师老张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调出历史数据比对界面,
“这个频率采用量子加密传输,只有方舟的主控系统和基地核心服务器能解码,不可能被干扰或伪造!”
这声来自深海的 “敲击”,像一颗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让基地的不安情绪达到了顶点 ——
信号存在,意味着方舟或许还有残留的设备在工作,但挑战者深渊的环境,又让这份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
“是方舟的残骸吗?”
年轻的监测员小李声音发颤,他刚加入基地半年,这是第一次经历紧急事件,手指紧紧攥着操作杆,指节泛白,
“如果残骸坠入海沟,至少能证明他们曾抵达目标时空,我们还能回收数据记录仪。”
但陈砚却摇了摇头,眉头拧成一个疙瘩,他快步走到屏幕前,调出挑战者深渊的环境参数:
“不对,挑战者深渊的水压超过 110 兆帕,相当于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压上 11 公斤的重物。
即便是方舟的钛合金外壳,在这种压力下也会像纸片一样变形,半小时内就会被压成碎片,不可能持续发出信号 ——
数据记录仪的防护等级最多只能承受 80 兆帕的压力,超过这个数值,芯片会直接碎裂。”
一旁的安保队长周锐则提出了更可怕的猜想。
他曾是特种部队成员,眼神锐利如鹰,此刻却带着一丝凝重:
“会不会是‘守护者’的幸存者?
机甲的应急系统能在失联后自动启动信号发射器,但他们的能量储备最多维持 72 小时,现在已经超时 12 小时了……
而且,就算有机甲存活,为什么信号会出现在挑战者深渊?方舟的任务航线根本不经过这里。”
话音未落,另一位负责时空理论研究的工程师突然倒吸一口凉气,声音里带着恐惧:
“你们还记得‘时空壁垒理论’吗?
去年我们在模拟实验中发现,当时空探测器的速度超过光速 1.5 倍时,会在空间中留下短暂的‘裂缝’。
如果方舟失事时撕裂了时空,会不会有别的东西 ——
比如异时空的物质,甚至未知生命体,跟着信号渗透回来了?”
这句话让主控室的温度仿佛瞬间下降了好几度,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多了一丝恐惧 ——
他们不怕面对灾难,却怕面对超出认知的 “未知”。
此时,副官 ——
自从原项目总负责人陆衍之随方舟出发后,便以 “磐石” 为代号临时代理总负责的中年男人 —— 猛地攥紧了拳头,指关节发出 “咯吱” 的声响。
他曾在极地科考站工作过 8 年,经历过暴风雪围困、设备故障等无数危机,此刻低沉却有力的声音响彻主控室:
“所有人保持冷静!
现在不是猜测的时候,信号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它,弄清楚它是什么!”
他快步走到操作台前,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速敲击,屏幕上瞬间弹出一连串指令窗口:
“立刻启动‘海影’号无人深潜器编队,共 3 台,分别编号‘海影 - 01’‘海影 - 02’‘海影 - 03’。
每台深潜器搭载高清微光摄像机 ——
分辨率达到1200 万像素,能在黑暗中捕捉 100 米外的物体细节;
量子探测仪 —— 可检测半径 500 米内的时空波动与未知能量场;
还有应急救援舱 —— 能容纳 2 名人员的密封舱体,配备 72 小时的氧气与食物储备。
所有深潜器以最高速度前往信号源坐标,预计抵达时间 4 小时 20 分钟!”
停顿了一秒,他眼神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更加严肃:
“深潜器全程开启电磁护盾,护盾强度调至最高等级,能抵御 120 兆帕的水压与中等强度的能量冲击。
一旦发现异常 ——
无论是未知生物、时空裂缝,还是异常能量场,立即撤离,优先保障自身安全!
数据记录仪会自动保存探测到的所有信息,就算深潜器损毁,我们也能回收数据。”
紧接着,他转向负责脑波分析的团队,指着屏幕上路屿的 “意识回声” 影像:
“所有分析力量,包括备用服务器 ——
就是放置在 b 区机房的那两台‘银河 -7’超级计算机,全部集中到路屿的脑波信号解读上!
重点寻找‘坐标错误’的参数记录、‘目标时代’的环境特征,哪怕是 0.1 秒的异常脑波波动,都不能放过!路屿是方舟的技术官,他的意识里很可能藏着失事的关键线索。”
指令下达后,“龙宫” 基地瞬间从压抑的寂静切换到高速运转的状态,仿佛一台沉睡的巨兽突然苏醒。
走廊里,穿着蓝色制服的科研人员抱着设备快步奔跑,脚步声与设备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有人甚至因为跑得太急,差点撞在走廊的防护栏上,只是扶了一把便继续前进。
维修舱内,工程师们正在紧急检查 “海影” 号的推进系统,焊接火花在黑暗中不断闪烁,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 ——
一位工程师拿着扳手,反复检查推进器的连接螺栓,确保每一颗螺栓都拧紧到规定扭矩,因为他知道,深潜器在深海中哪怕出现一丝故障,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脑波分析室里,十几块屏幕同时亮起,复杂的波形图与数据代码滚动不停,分析师们双眼紧盯着屏幕,连眨眼都不敢放慢速度。
其中一位年轻的分析师,为了保持清醒,每隔 10 分钟就喝一口冰镇咖啡,咖啡的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却丝毫缓解不了他紧绷的神经 ——
路屿的脑波信号极其混乱,有大量的 “噪声” 干扰,他们需要用算法一点点过滤掉这些干扰,才能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每个人的心中都压着两座大山:
一方面,是对失踪同胞的担忧。
陆衍之总负责人,那位 40岁却仍坚持亲自带队的科学家,曾说过 “火种计划不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而是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
52 名 “火种” 成员,他们中有人刚结婚不久,出发前还带着妻子的照片;还有 12 台 “守护者” 机甲,每一台都有自己的编号与 “性格”——
比如 “守护者 - 07”,曾在模拟训练中救下过 3 名科研人员,如今却可能在未知的时空中挣扎。
另一方面,一种更现实的恐惧正在悄然蔓延。
陈砚在给 “海影” 号设定探测参数时,忍不住对身边的助手说:
“如果时空结构真的出现裂缝,麻烦就大了。
你想过吗?
裂缝不会只连接过去,它可能通向未来,甚至平行宇宙。
万一有对人类不利的物质或能量渗透进来 ——
比如能分解有机物的‘反物质粒子’,
或者能改变基因序列的‘未知辐射’,整个地球都可能面临危险。
去年我们在实验室里做过模拟,哪怕只有 1 微克的反物质粒子进入大气层,都能引发相当于 10 吨 tNt 当量的爆炸。”
助手默默点头,手中的操作动作却更加谨慎 ——
他清楚地记得,“火种计划” 的安全协议里写着:
“时空探测的首要原则是‘不干扰、不破坏’,一旦发现时空结构异常,必须立即终止任务并封锁相关区域。”
他们知道,这次的探测任务,不仅关乎失踪者的命运,更关乎人类文明的安全。
深海中,“海影 - 01” 号的探照灯划破黑暗,灯光在深蓝色的海水中扩散开来,照亮了周围悬浮的深海沉积物。
深潜器的外壳上,压力传感器实时显示着当前的水压:
98 兆帕、99 兆帕、100 兆帕…… 每下降一米,水压就增加一点,推进器的轰鸣声在寂静的深海中显得格外清晰,朝着信号源的方向缓缓前进。
基地里,每一个屏幕、每一台设备、每一个人,都在为揭开这场时空灾难的真相而努力。
主控室的时钟滴答作响,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有人盯着深潜器的实时画面,有人盯着脑波分析数据,有人则在反复检查应急方案 ——
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究竟是希望,是能找到失踪者的线索,还是更深的绝望,是面对未知时空灾难的无力。
但此刻,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