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庄峡谷的枪声,在天亮前终于彻底停歇了,晋中军区司令部里,电话铃声依旧此起彼伏,但氛围已与之前的凝重截然不同。张百川、罗政委、萧参谋长三人眼里都布满了血丝,脸上却难掩激动。
“司令员,初步战果统计出来了,”萧参谋长手里拿着一份刚汇总的电报:“经各旅清点确认,此役共毙、伤、俘鬼子第110师团主力及配属部队约一万一千余人,缴获完好的山炮66门,步兵炮28门,轻重机枪二百余挺,步枪、掷弹筒、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无数,最重要的是,缴获第110师团一面联队旗,”
“联队旗?,”罗政委猛地站起身,接过电报仔细看去,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狂喜:“好,太好了,这可是鬼子视若性命的东西,自抗战以来,咱们还是头一回成建制歼灭鬼子一个甲种师团,还缴获了联队旗,这是天大的胜利,”
张百川虽然也激动,但还保持着冷静,他深吸一口气,问道:“咱们的伤亡呢?”
萧参谋长的语气低沉了一些:“伤亡也不小,初步统计,阵亡两千三百余人,重伤一千一百余人,轻伤不下四千,特别是担任主攻的359旅和教二旅,几个主力团伤亡过半,干部损失很大。”
听到这个数字,司令部的气氛稍稍凝重,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
“烈士的遗体要妥善安葬,重伤员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张百川沉声道:“立刻将战报,特别是联队旗的消息,发往延安和总部,”
“是,”
捷报传向后方,可以想象,当延安和总部的首长们看到这份战报时,会是何等的欣慰和振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强心剂,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特务营长老耿带着一身疲惫,就急匆匆闯进了司令部,他脸上带着浓浓的忧虑。
“司令员,政委,参谋长,情况有点不对头,”老耿哑着嗓子说。
张百川心里一紧:“怎么回事?慢慢说。”
“我们审问了几个被俘的鬼子参谋,”老耿喘了口气:“据他们透露,梅津美治郎这次发动扫荡,背后有华北方面军甚至更大层面的战略意图,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我们晋中军区,更像是在为一次更大规模的战略行动清扫侧翼或者进行某种‘测试’,”
“测试?什么测试?”罗政委追问。
“具体说不清,”老耿摇摇头:“那几个参谋级别不够。但他们提到,华北方面军近期从东北和华中调集了不少技术兵种和特殊物资,似乎像是在准备一场超出常规的战役。而且,有俘虏提到一个地名‘石门’。”
“石门?”萧参谋长立刻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河北方向的石家庄,“那里是平汉铁路的重要枢纽,鬼子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难道……”
张百川的目光也变得锐利:“难道梅津在山西的连连失利,促使冈村宁次下了更大的决心,想集中力量,先解决华北的‘心腹之患’?而我们晋中军区,只是他大规模行动前,需要拔掉的一颗比较硬的钉子?”
这个推测让司令部刚刚轻松的气氛瞬间再次紧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大辛庄的胜利,可能只是拉开了更大规模、更残酷战争的序幕。
“还有,”老耿补充道:“榆次、太谷出城的那个鬼子主力,在我们解决大辛庄战斗后,果然迅速缩回去了,但我们的侦察员发现,这两座城市的鬼子戒备等级明显提升,在加固工事,囤积物资,不像单纯防御,倒像是在准备接应什么。”
张百川走到地图前,凝视着代表鬼子控制区的广大区域和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大辛庄的胜利,消灭了鬼子一个精锐师团,极大鼓舞了士气,也缴获了大量装备,但并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整体战略态势。梅津美治郎,或者说他背后的冈村宁次,绝不会甘心失败。
“老罗,老萧,”张百川转过身,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和果断:“胜利要庆祝,烈士要缅怀,伤员要救治,部队要休整补充,这些都是当务之急。但是,我们的头脑不能发热,”
他指着地图:“告诉各部,抓紧时间打扫战场,转运物资和伤员,主力部队撤出大辛庄区域,进行短期休整,但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鬼子空袭或小股部队报复,”
“命令情报系统,全部动起来,重点盯紧石家庄方向、正太铁路、以及山西境内其他鬼子重兵的动向,我要知道,冈村宁次下一步到底想干什么,”
“兵工厂要加快复产,特别是抢修缴获的火炮,复装弹药,我们缴获多,消耗也大,下一场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
张百川的目光扫过两位战友:“大辛庄这一仗,我们打赢了,打出了威风,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特别是步炮协同、攻坚战术方面。接下来,我们可能面对更狡猾、更强大的敌人。”
司令部里灯火通明。一份份新的命令起草、发出。胜利的捷报已经传开,根据地的军民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但司令部的核心决策层却深知,新的挑战已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