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二十年正月十五,元宵的灯火照亮了 “老艺共生工坊” 的量产园区。园区内,南洋双层防潮渔网按批次码放,每批次都贴着 “定制编号” 与 “特训人才质检签名”;西域可拆卸挂钩香囊的生产线上,特训学员正带领村民按标缝制,竹编挂钩的打磨声、老布裁剪的沙沙声交织;时空共鸣镜前的 “实战考核区”,外邦商户代表正现场出题,检验特训人才的需求转化与标准落地能力 —— 今天,双时空老艺要完成首批外邦定制产品的量产交付,更要通过实战考核,筛选出能独当一面的出海传承人才,为开拓多外邦市场奠定基础。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绣着 “量产总督导” 字样的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量产指挥台核对交付清单。他的礼服腰间系着 “老艺出海实战考官” 绶带,手里捧着的《定制产量产手册》详细标注着 “责任到人” 的管控体系:“南洋渔网由特训学员李伟带队生产,每 10 张抽测 1 张防潮率;西域香囊由学员陈悦负责品控,重点检查挂钩承重与加固线针脚”。“定制量产不是‘重复生产’,是‘标准与个性的平衡’,” 阿海对着双时空的量产团队说,“比如南洋渔网的内层老布,既要按定制要求保持 1.8mm 厚度,又要符合防潮率≥98% 的标准,特训人才必须全程盯控,不能有丝毫偏差。”
阿蕊这时正带着南洋商户拉玛、西域商户哈伦检查量产产品。拉玛随机抽取一张双层渔网,用湿度检测仪测试内层:“隔湿率 99%,比约定的还高!” 他又查看渔网边缘的加固绳,按标准拉扯测试:“结节强度 7.5 公斤,在南洋礁石区用完全没问题。” 哈伦则拿起一个挂钩香囊,反复拆卸挂钩 10 次,衔接处无松动,再装满 1.5 公斤砂石挂在模拟马鞍上,香囊稳固不晃:“我们部落的人看到这个设计,肯定会喜欢,这次的 2000 个订单,我要优先发给经常长途游牧的部落。”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负责 “实战考核区” 的组织工作。小辰为特训人才设计了 “需求转化题”:“东亚商户希望开发‘折叠式老布收纳盒’,需符合防潮、轻便、可印当地花纹的要求,如何在现有老艺标准基础上调整工艺?” 学员李伟立刻回答:“用 1mm 厚浸蜡老布做盒身(符合防潮标准),采用宣德竹编‘折叠扣’设计(轻便易收纳),花纹用天启海水染丝线绣制(耐洗不褪色),同时保证盒身承重≥3 公斤。” 小妍则负责 “标准落地题”,让学员现场用卡尺测量香囊挂钩尺寸,确保误差≤0.2cm,检验实操能力。
辰时三刻,“定制产品量产交付仪式” 正式开始。随着阿海与拉玛、哈伦在交付协议上签字,2000 张南洋双层渔网、3000 个西域挂钩香囊的所有权正式移交。拉玛当场追加明年的长期订单:“我要把你们的渔网推荐给南洋十国的渔民联盟,希望能按不同海域的需求,定制更多型号。” 哈伦也提出合作升级:“想引进你们的老布染艺技术,在西域建‘双时老艺工坊’,让当地工匠也能按标生产。” 现场响起热烈掌声,镜中天启的渔民们、宣德的村民们都欢呼起来,为老艺出海的新突破喝彩。
交付仪式后,“特训人才实战考核” 进入高潮。外邦商户代表现场提出 “紧急定制需求”:欧洲商户希望 1 个月内开发 “老布刺绣宫廷挂毯”,需符合欧洲审美且耐低温。学员陈悦立刻牵头组建临时研发小组,1 小时内拿出初步方案:“用宣德老布做底(耐低温处理),天启海水染丝线绣制欧洲宫廷花纹(色彩鲜艳持久),按‘刺绣密度≥12 针 \/ 厘米’的标准生产,同时预留 2 周测试耐低温性能。” 方案得到欧洲商户认可,当场签订 “意向合作协议”,陈悦等 5 名学员被评为 “优秀出海人才”,获得独立对接海外订单的资格。
午后,双时空老艺标准联盟与西域、南洋、欧洲的 6 家外邦商户签订 “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未来 3 年将共同开发 12 款定制产品,建立 “外邦需求 - 老艺研发 - 标准落地” 的快速响应机制。特训人才中的 10 人被选派为 “外邦联络官”,分别驻点对接不同地区的需求,实现 “人才跟着市场走”。
傍晚时分,交付与考核大会在元宵家宴中落下帷幕。双时空的师徒们、外邦商户代表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按标生产的收获,讨论着未来定制产品的方向。阿海看着身边能独立沟通需求的特训学员,感慨道:“老艺出海,既要好产品,更要好人才,今天我们两者都有了。”
离开量产园区时,元宵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了 “老艺出海人才榜” 与 “外邦合作协议”。阿海望向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特训学员正与南洋商户讨论下一批渔网的定制细节,宣德的学员则在整理欧洲挂毯的研发资料,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明年我们要在特训营增设‘外邦驻点实训’模块,”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让学员直接到外邦了解市场需求,同时建立‘人才成长档案’,跟踪记录每个人的实战表现;还要扩大定制量产规模,在双时空新增 10 个‘定制生产基地’,让更多村民通过老艺定制增收;最重要的是,要把‘定制量产 + 人才实战’的模式复制到其他外邦市场,让双时空老艺成为全球认可的‘中国手艺品牌’。”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新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与优秀人才名单,上面的 “长期合作”“独立对接” 字样格外醒目。“我们还要出版《老艺出海人才培养指南》,” 她说,“把实战考核的经验、人才成长的路径整理成册,供其他老艺传承团队参考;同时在联盟内设立‘定制创新基金’,支持特训人才研发更多适配外邦需求的新品,让双时空的老艺传承,在量产的稳固中、实战的检验里,从‘单产品出海’走向‘品牌与人才共出海’,开启全球化传承的全新篇章。”
晚风拂过量产园区,带来老布的气息与海水的咸味。阿海知道,这场 “定制产品量产交付” 与 “特训人才实战考核”,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空传承” 全球化的市场新突破 —— 当定制量产巩固海外市场,当实战人才扛起传承大旗,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 “以产品赢信任,以人才拓未来” 的征程中,成为一条连接中国老艺与世界多元市场的繁荣之路,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元宵的灯火里、实战的成长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