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四年十一月廿八 寅时
宣德城巷口
刺骨的寒风裹着雪粒,狠狠砸在陆家旧宅的窗棂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极了当年时空裂隙出现时的诡异风声。青珩从梦中惊醒,伸手摸了摸床头的暖炉,竟已凉透 —— 往年冬日虽冷,却从未有过这般彻骨的寒意,连屋内的铜盆里,水都结了一层薄冰。
“娘,外面好冷啊!” 青珩裹紧棉袄,跑到正对着烛火查看炭火的陆珩真身边。陆珩真眉头微蹙,将手伸出窗外试了试温度,指尖瞬间冻得发麻:“是寒潮,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还带着这么大的风雪,怕是要出事。”
话音刚落,福伯匆匆从门外进来,身上落满了雪,脸色凝重:“夫人,不好了!巷口王阿婆的屋顶被风雪压塌了一角,家里的柴火也不够用了;张秀才说,城西的粮囤被冻裂了,好多麦子都受潮了;还有几个老街坊,家里的暖炉坏了,孩子冻得直哭!”
陆珩真心中一紧,立刻起身:“福伯,你先去把家里的备用柴火和粮食分一些给王阿婆他们;青珩,你去叫墨姐姐,我们得赶紧联系天启,看看那边的情况, 这么大的寒潮,天启的海边怕是更危险。”
青珩点点头,裹紧帽子就往外跑。风雪中,她看到墨家子弟正举着灯笼,挨家挨户查看情况,有的帮着加固门窗,有的扶着老人往温暖的屋子转移。墨青芜早已站在守护阁前,手里握着时空共鸣镜,镜面泛着微弱的蓝光,却迟迟连不上天启的信号。
“风雪干扰了符文,暂时联系不上天启,” 墨青芜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天启的渔村靠海,一旦寒潮引发巨浪,渔船和房屋都会受损,渔民们的日子就难了。”
就在这时,镜面突然闪烁了几下,老林叔的身影艰难地出现在镜中 ,他的蓑衣上积满了冰碴,背景里能听到海浪的怒吼声:“墨姑娘!陆姑娘!快想想办法!海边的浪太大了,好几艘渔船被冲得撞在礁石上,渔网也被冻住了!家里的柴火只够烧两天,孩子们都冻得缩在被子里不敢出来!”
镜中还能看到天启的孩子们裹着厚厚的被子,挤在一间屋子里,阿珠正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用自己的体温给对方取暖。青珩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拉着墨青芜的衣角:“墨姐姐,我们快帮帮他们!把宣德的柴火和粮食送过去!”
“可是宣德这边也缺物资,” 陆珩真犹豫了一下,随即坚定地说,“先紧着天启,他们的情况更危急。我们发动街坊们,每家匀出一些柴火和粮食,墨家子弟负责用时空通道运送;同时组织人修缮受损的房屋,确保宣德的居民也能安稳过冬。”
消息传开后,宣德的街坊们没有丝毫犹豫。王阿婆把家里仅存的半袋麦子捐了出来:“我老婆子吃不了多少,先给天启的孩子们送去;” 张秀才拿出自己珍藏的木炭:“这些能烧很久,让渔民们多烤烤火;” 连巷口的糖画师傅,都把熬糖用的煤块装了满满一筐,说要让天启的孩子们能喝上热糖水。
青珩和阿明带头,组织孩子们将物资分类打包,在每个包裹上都贴上手绘的小太阳图案:“这样天启的小伙伴看到,就会觉得暖和一点。” 阿明还在包裹里放了自己写的字条:“别怕,我们一起扛过寒潮!”
墨家子弟顶着风雪,将物资一批批送到时空通道前。墨青芜用尽全力维持符文稳定,确保物资能安全抵达天启。当第一批柴火和粮食出现在天启的守护阁分点时,老林叔激动得抹了把眼泪,立刻组织渔民们分发物资,给孩子们煮热粥喝。
解决了天启的燃眉之急,宣德这边的修缮工作也在有序进行。青珩带着孩子们,给修缮房屋的工匠们递热水、送干粮;陆珩真和墨青芜则挨家挨户查看,确保每家都有足够的取暖物资。王阿婆的屋顶被修好后,她拉着陆珩真的手,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双时空隔着远,现在才知道,不管是宣德还是天启,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该互相帮衬。”
三天后,寒潮渐渐减弱。时空共鸣镜再次连通时,镜中出现了天启渔村的温暖景象 ,渔民们正用宣德送来的柴火煮着海鲜粥,孩子们围在火堆旁,手里拿着阿明写的字条,阿珠还举着一个用彩贝做的小太阳,对着镜中大喊:“青珩!阿明!谢谢你们!我们煮了海鲜粥,等风雪停了,就给你们送过去!”
宣德的街坊们也围在镜前,看到天启的情况好转,都露出了笑容。青珩看着镜中的阿珠,大声说:“等春天来了,我们还去海边捡贝壳,一起在守护阁里放新的信物!”
寒潮过后的第一个晴天,阳光洒在宣德和天启的土地上,融化了积雪,也温暖了人心。守护阁的信物室里,多了两件特殊的信物 ,一件是宣德居民捐物资时用的布袋,上面还留着风雪的痕迹;另一件是天启渔民用受损渔船的木板做的小摆件,上面刻着 “双时同心” 四个字。
青珩看着这两件信物,轻声对陆珩真说:“娘,我现在知道了,守护不仅是分享美好,更是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不管遇到多大的危险,只要双时空的人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陆珩真摸了摸青珩的头,眼中满是欣慰:“是啊,这就是双时空守护的意义。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面对,让双时空的人们,永远都能互相依靠,永远都能安稳幸福地生活下去。”
阳光透过守护阁的窗户,照在信物室里,两件特殊的信物在光线下泛着温暖的光,像在诉说着双时空共抗寒潮的故事,也像在见证着这份跨越时空的守护,永远坚定,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