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测量结果显示体温正常,姐妹俩才安心睡去。
第二天课间休息,玉秀找到班主任王老师说:“王老师,我想从下个星期一开始请一周的假。”
王老师正伏在办公桌上批改作业,听见声音抬起头来。
王老师叫王桂英,二十五、六岁的样子,梳着齐耳的短发,皮肤略显粗糙,眼睛却很明亮。她家也是这个公社的,定向委培师范毕业后,回来本地任教。因为现在带着毕业班,平常就住在学校里,遇到周末休息时间,她就会赶回家里帮父母干农活。
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也要求严格。她自己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当然知道农村学生的不易,所以对不珍惜学习机会的学生更加严厉。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玉秀的话,她马上皱起了眉,清了清嗓子她问:“这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我才说要给你们申请住校,你就跟我说你要请那么久的假!来,你给我说说为什么?”
王老师对玉秀的印象其实挺好的,虽然成绩不是数一数二,但在初三两个班里也是中游偏上。
平时课堂表现不错,课后作业也都认真完成。这次王老师所以向校长申请住校,就是想给像她这样,处于中游以上的学生,一个最后冲刺的机会。
王老师可以肯定不是玉秀自己不想学习,那么是为什么?
王老师遇到过那些自己愚昧无知的家长,没事儿就喜欢拖自家孩子的后腿。就像她当年一样,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对她的学业并不重视。
她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她想要读书时,父母总是会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嫁人。”在他们眼中,女孩的未来就是嫁人生孩子,读书浪费钱不说,还耽误给家里干活。
若不是自己成绩突出,老师们几次三番上门家访施压,恐怕就算她选择定向委培,他们都不会让她去的。每次老师来家访,父母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会对老师恶语相向。他们觉得老师是多管闲事,不应该干涉他们的家庭事务。
王老师深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女孩要想追求自己的梦想是多么困难。她也明白,自己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女孩知道,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不要被家庭的束缚所限制。
玉秀低着头,两只手垂在身侧,捏住衣角无意识的揉搓,语气却很坚定的说:“我爸爸受伤住院了,我妈妈去照顾我爸爸了。我们家里我是老大,我想下个星期跟您请假一周,在家把麦子给收了!”
王老师没想到是这个原因,她不由愣了一下才开口问:“是你爸妈的意思,还是你自己的想法?”
玉秀也想找人倾诉自己的迷茫,恰好王老师是她信任的人,她轻轻的说:“是我自己的意思。我爸爸妈妈还不知道呢,他们若是知道了,肯定是要生气的。”
玉秀抬起头,看着老师的眼睛说:“王老师,我爸爸是被牛剜伤的,腰椎骨折,我想一定要花好多钱,以后家里肯定没有能力,同时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了。我想…我想退学了!”
王老师听完,陷入深深的沉思,这种情况是真的很棘手。把自己放在玉秀的位置,自己又能有什么其他选择呢?
想了想王老师问:“你爸妈什么时候回来?你知道吗?”
玉秀说:“半个月才能回来!”
半个月回来,小麦早就收过了。王老师又问:“你们家没有其他长辈吗?比如叔伯,姑舅姨妈的?”
玉秀摇头。
“和你们家亲近的邻居呢?”
玉秀说:“有的。我爸爸妈妈跟几家邻居都交好!可我不能耽搁他们收自己的麦子呀!”
王老师点点头说:“这样吧,我同意你不住校,但请假不行,退学更不行。关于你家的麦子,我们再想办法,现在还没黄吧?”
“有的地方黄了点,大部分还没黄!”
王老师正要说话,上课铃响了。
王老师说:“去好好上课!先不要想你家的麦子!”
玉秀努力安抚自己的情绪:以后退学了,就再没有机会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课了,现在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听。
中午,玉凤正跟林昊家和他玩泥巴呢,听见动静抬头就看见春晓一路跑进了院子。玉凤问:“春晓姐姐,我姐姐她们回来了吗?”
春晓冲进屋,端起桌上的凉开水,‘咕噜咕噜’灌了几口下肚,抬手抹了一下嘴角,呼出一口气得意的说:“回来了,她们在我后面,我可是一路跑回来的!”
玉凤大声对在厨房忙活的鲁明华喊:“婶婶,我回家去了!”
鲁明华跑出来挽留:“小五,婶婶做了你的饭。叫你姐姐她们一起来吃!昊昊你和小五一起,去喊玉秀和玉芳姐姐来家吃饭!”
林昊从地上爬起来,对玉凤说:“小五,哥哥我跟你一起去喊她们!姐姐你要不要一块去啊!”
春晓说:“我饿得不行了,你们快去快回吧,我想快点吃饭!”
玉凤和林昊跑出院门,正碰上回来的林国喜。
林国喜一把抓住儿子的肩膀说:“你小子,都吃饭了你带小五去哪儿?”
林昊扭着小身体,着急的说:“妈妈让我们去喊玉秀姐姐她们吃饭,爸爸你别拽着我!”
林国喜笑看着两个孩子跑了,他提高声音警告:“小五,慢着点儿,不要跑!”
直到看见他们放慢了脚步,他才转身进了院子。
玉秀和玉芳都不好意思去林家吃饭,说自己在家煮就行。林昊说:“玉秀姐姐、玉芳姐姐,我妈妈煮了好多,你们不去吃,我们吃不完的!快走吧,快走吧,我姐姐说她饿得都不行了!”
玉秀姐妹俩最后只得去了。两人红着脸进屋,看见桌上已经摆好了饭菜,林国喜和春晓父女俩一人坐着一条长凳,都还没吃饭只笑着在说话,这是在等着她们呢!鲁明华解下围裙笑着招呼:“快坐下吃啊!”顺手抱起玉凤跟自己坐一条凳子上。
玉秀玉芳拘谨的在一条凳子上坐下。
林昊跑到爸爸身边,林国喜一把抱起儿子放在身边说:“小子,下次可不许再让小五跑那么快了!说了多少次了,记不住当心我揍你!”
林昊不服气:“小五说她没事儿,可以跑的!”转头认真跟玉凤求证:“小五你说!”
林国喜无视两个小人儿的眼神交流,严肃的叮嘱:“不许就是不许,小五身体受了亏,现在天气也热起来了,不小心着点儿要中暑感冒了都不好,必须得注意!”
玉秀和玉芳看着桌上摆着的排骨炖土豆及肉沫炒青豌豆蒸干饭,偷偷的吞着口水,却不好意思拿筷子。
鲁明华又笑着招呼:“拿筷子赶紧吃啊!你们别不好意思,我们昨天回来时,答应你们爸妈照看你们的!”说着抬起筷子,给玉秀和玉芳的碗里一人夹了一块排骨,又夹了一块剔掉骨头放玉凤碗里。玉凤笑盈盈的举着小勺子,往嘴里挖了一勺说:“谢谢婶婶!”
玉秀玉芳看妹妹大大方方的小模样,也拿起筷子说:“谢谢明华婶婶!我们以后都自己在家吃,不能老麻烦你们!”
林国喜说:“有什么麻烦的,反正都是要做的。”
春晓说:“对呀!吃好饭我们还可以一道去学校!”小孩子们在一起,说起自己有哥哥有姐姐,都是很得意的。春晓在这种时候就觉得特别没面子,在家里她自己就是老大,找谁给自己撑场子去?虽然从没人欺负过她,但她就是觉得不高兴:为什么就我哥哥姐姐一个都没有?
这下好了,她有了两个姐姐,下午上学就可以去宣扬一下了!
吃完饭,玉秀还是坚持说:“林表叔,明华婶婶,我们真的可以自己煮饭吃!今天晚上和以后,都别给我们做饭了!”
玉芳也点头表示跟姐姐是一样的想法。
玉凤?玉凤没有什么想法。她就觉得大家一起吃饭挺热闹的。
最后林国喜拍板说:“那早饭、晚饭你们自己在家里吃。中午时间太短,你们回来做饭根本来不及,午饭就来这里吃!就这么定了!再这么说下去就是跟我们见外了!”
晚上放学,玉秀和玉芳绕到自己家麦地看了一圈儿,靠地边的麦子有好些都黄得差不多了。
匆匆煮了一锅稀饭,玉秀还烙了几个糖饼,她说:“这个顶饿,我们吃饱些,才能把割好的麦子背回家来!”
玉芳问:“那把小五单独放在家里睡觉行吗?要不送去明华婶婶那儿?”
玉凤听说姐姐们要去割麦子,表示自己也要去。
玉秀做主同意了。她想:反正黄的也不多,姐妹俩抓紧时间,两三小时肯定能回来。总不能真丢小五一人在家睡觉,送去给明华婶婶,也是给人家添麻烦不是。还不如姐妹几个一起,说说话还不觉得累!
那时本地农村流行背背架子。背架子是用两根长度一致的,(一米到一米三左右,长度取决于使用人的身高。)小腿粗细的木头,中间弯曲三十度左右的弧度,整体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上、下从十公分处用短木连接固定,绑上两条用布巾编织的宽三到四公分的背带,和单独一根用于绑扎的绳索。弧形上、下也有短木固定。弧形中间用光滑的竹篾紧密的编织起来,背在背上跟后背完美贴合。背着累的时候可以架在有坎的地方歇息,没有坎的平地,会准备一个同样梯形的木杵子,放置身后把背架子架起来也能歇息。
背架子能用于搬运所有的植物藤蔓或枝干。
这是丘陵地区的劳动人民从丰富的劳动经验中,提炼发明出的一种节省体力的搬运工具。
苏建国自己木工活做得好,所以苏家的背架子更加精巧。玉秀带了背架子,玉芳拿了扁担和两根粗绳子。她说:“我捆成两捆挑,总比直接扛背上扎得人发痒好吧?”
有人可能会问:她们拿不动,只收割麦穗带回家不就行了!还真不行,那时候做饭要用烧柴火的,这里有的林木根本不够烧,只能烧庄稼秸秆。
看见两个姐姐都准备好了搬运的工具,拿了镰刀就要出门了,玉凤急得打转。
玉芳看见她这样笑着问:“小五,怎么了!”
玉凤沮丧的说:“你们一个背一个担,我呢?”
这话把玉秀和玉芳都给逗笑了。
玉芳说:“你还想抱麦子?待会儿,你不要我们抱你回来就不错了!”
玉凤说:“那我就不能干什么了吗?”
玉秀突然想起一件事她说:“哎呀!我们怎么能忘了带捆谷草去,一会儿拿什么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