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苗仪式的喧嚣和喜庆,渐渐散去。但对于田苗和她的六人团队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这几十万个鲜活的小生命,能否健康成长,最终变成合作社账上的真金白银,关键就在于接下来几个月的科学管理。
放苗的第二天一大早,田苗就把六名新员工召集到了养殖场的临时办公室里,开始了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培训课”。
主讲人,毫无疑问还是林冒烟。田苗和省研究所的李教授,则在一旁担任“助教”和“翻译”。
“叔叔阿姨们,早上好。”林冒烟像个小大人一样,背着手,站在一块小黑板前。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这些小鱼、小虾、小鸭子的爸爸妈妈了。你们的工作,就是把它们都养得白白胖胖的。”
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
“养殖,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吃好,住好,心情好。”
她这童趣盎然的开场白,让原本有些拘谨的六名新员工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我们先说,怎么吃好。投喂是你们每天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喂食不能瞎喂。”
“要做到四定。”她用粉笔写下了四个大字:定时、定点、定量、定质。
“定时,就是每天喂食的时间要固定。我们这个季节,天气热,鱼的胃口好。我建议,每天喂四次。分别是早上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四点,和晚上八点。”
“定点,就是喂食的地点要固定。我们每个鱼塘都建了专门的投料台。以后,你们就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投喂。这样,时间一长,鱼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饭点,自己就游过来了。”
“定量,就是每次喂多少,要有数。喂多了,吃不完,会污染水质。喂少了,鱼吃不饱,长得慢。具体喂多少,要根据鱼的大小、数量和天气情况来定。这个,我会给你们一张详细的投喂量参考表。”
“最后,是定质。就是我们喂的饲料,质量一定要有保证。不能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我们合作社有自己的饲料加工厂,我会让顾城天叔叔,专门为我们的鱼配制最有营养的福娃牌鱼饲料!”
林冒烟的一番讲解,深入浅出,条理分明。六名新员工听得聚精会神,一边听,一边在刚发下来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连小学都没毕业。
但此刻,他们学习的热情,比任何时候都要高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学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能让自己把工作做好,拿到更多奖金的实实在在的本事。
讲完了“吃”,林冒烟又开始讲如何“住好”。
“小鱼小虾的家,就是我们这几个池塘。家的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健康。”
“所以,你们每天的第二项重要工作,就是——巡塘。”
“每天早、中、晚,至少要巡三次。巡塘的时候,要看,要闻,要测。”
“看,就是看水色。健康的水,应该是黄绿色或者茶褐色的,我们叫它肥、活、嫩、爽。如果水的颜色,变成了黑褐色,或者蓝绿色,那就说明水质出问题了。”
“闻,就是闻水的味道。好的水,闻起来应该有一股淡淡的新鲜土腥味。如果闻到了臭鸡蛋味,或者其他刺鼻的味道,那也说明水出问题了。”
“最重要的,是测。”林冒烟指着桌上一排五颜六色的,装着各种液体的瓶瓶罐罐。
“这些,是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盒。可以检测水里的ph值,也就是酸碱度还有溶氧量。”
“具体怎么用,一会儿,会让省里的专家叔叔手把手地教你们。”
“你们每天都要对每个池塘的水进行检测,并且把数据都记录在这张《水产养殖日志》上。”
她给每人发了一本厚厚的印着表格的本子。
“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必须第一时间向田经理汇报。我们会立刻采取措施,比如开增氧泵,或者泼洒生石灰。”
最后,她讲到了如何让鱼“心情好”。
“鱼的心情好不好,就看它会不会生病。预防鱼病,比治疗更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除了保证水质,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之外。你们在巡塘的时候,还要仔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
“如果发现有鱼离群独游,或者在水面上焦躁不安地打转,或者身上有白点、红斑,那它很可能就是生病了。”
“一旦发现病鱼,要立刻把它捞出来,进行隔离。然后,马上通知我们。”
一堂课,足足讲了两个小时。
林冒烟讲得口干舌燥,六名新员工也听得收获满满,感觉自己的脑子里被塞进了无数全新的知识。
培训课结束后,李教授和他团队里的技术员,又带着他们去到池塘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如何使用试剂盒,如何观察水色,如何操作增氧泵……专家们手把手地教,新员工们认认真真地学。
一直忙到中午,大家才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要领。
看着这些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学习态度极其认真的新员工,田苗的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
她相信,只要严格按照这套科学的管理流程来执行,福娃合作社的水产养殖项目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接下来的日子里,六名新员工分成了三个班组,开始了他们三班倒的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工作。
他们就像是守护着自家孩子一样,守护着这几十万个小生命。每天按时投喂,准点巡塘,认真记录。
虽然辛苦,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干劲和希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鱼和虾,更是他们自己和整个下溪村那沉甸甸的关于丰收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