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道的晨雾尚未散尽,司马懿已率魏军主力踏入谷中。他勒住战马,目光扫过两侧寂静的山崖,心中警铃大作——庞统素来善用伏兵,此刻谷中太过安静,反倒透着诡异。
“将军,为何停步?”曹肇催马上前,语气中带着不耐,“再不前军,恐被姜维察觉,错失战机。”
司马懿却抬手示意全军止步,沉声道:“传令下去,前军改为后军,即刻撤军!”
“撤军?”曹肇瞪大了眼睛,“我们刚进入谷中,尚未与蜀军交战,为何要撤?”
“谷中必有埋伏。”司马懿语气笃定,“庞统故意让魏延烧我粮草、散布流言,又让姜维示弱,目的就是诱我军深入。若再前进,必中圈套!”
话音刚落,谷口两侧突然响起震天的鼓声,蜀军伏兵如雨般杀出。司马懿早有准备,当即下令弓弩手还击,同时率军向后撤退。虽有损失,但主力并未受损,最终顺利撤出了陈仓道。
回到营中,曹肇看着司马懿,眼中的质疑少了几分:“没想到你竟能识破庞统的计谋。”
“庞统虽智,却也有弱点。”司马懿坐在案前,铺开舆图,“他太过依赖奇谋,且蜀军粮草运输困难,难以支撑长期作战。如今吴蜀联手,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心思——东吴想要荆襄,蜀汉想要关中,只要我们先破其一,另一方便会不战自乱。”
他指尖点在东线荆襄之地:“陆逊大军虽在樊城外围牵制曹爽,但吴军粮草多靠长江水运,若我们截断其粮道,再派人游说孙权,许以重利,东吴必撤军。”
曹肇皱眉:“可我们西线兵力有限,如何分兵支援东线?”
“无需分兵。”司马懿轻笑一声,“我已让人送信给曹爽,让他假意与陆逊议和,拖延时间。同时派使者从海路赶赴建业,告知孙权,若东吴撤军,曹魏愿将江夏、庐江二郡归还吴国,且承诺永不进攻荆州。”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孙权素来务实,当年能背盟偷袭关羽,如今见曹魏许以重利,又得知我已识破庞统计谋,必然会权衡利弊,选择撤军。只要东吴退军,我军便可集中兵力,对付蜀汉。”
不出司马懿所料,东吴使者在建业见到孙权后,将曹魏的条件一一告知。孙权看着舆图上的江夏、庐江二郡,又想起陆逊在樊城受阻、粮草日渐短缺的消息,心中开始动摇。
“陛下,曹魏的条件虽诱人,但与蜀汉的盟约……”陆逊的弟弟陆抗上前劝阻。
孙权却摇了摇头:“盟约不过是权宜之计。当年蜀汉能夺我荆州,如今也能在北伐成功后反戈相向。若能收回江夏、庐江,又能避免与曹魏死战,何乐而不为?”
三日后,孙权下令陆逊撤军,同时派使者赴蜀,谎称吴军因粮草耗尽,不得不暂时退回荆州,待休整后再与蜀军联手。
消息传到祁山蜀军大营,庞统手中的竹杖重重落在地上:“孙权果然是个投机取巧之辈!关键时刻竟临阵退缩,真是可气!”
姜维面色凝重:“军师,东吴撤军后,司马懿必然会集中兵力对付我们,西线压力骤增,我们该如何应对?”
庞统沉默片刻,走到舆图前:“东吴撤军已成定局,眼下只能收缩防线,坚守天水。司马懿若率军来攻,我们便凭险据守,再派魏延率军袭扰其粮道,拖延时间,等待时机。”
可司马懿并未给蜀军喘息的机会。解决东线危机后,他立即调集西线所有兵力,对天水发起猛攻。同时,他派人散布消息,称蜀汉后主刘禅已暗中与曹魏议和,承诺只要蜀军撤军,曹魏便将汉中归还蜀汉。
蜀军将士本就因东吴撤军而士气低落,听闻这一消息后,更是军心浮动。曹肇趁机率军从侧翼突袭,与司马懿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天水城下,蜀军与魏军展开殊死搏斗。姜维率军奋力抵抗,却因兵力不足、军心涣散而节节败退。魏延率部袭扰魏军粮道,也被司马懿早已布置好的伏兵击退。
庞统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下节节败退的蜀军,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他知道,司马懿这招“各个击破”太过毒辣——先以重利诱退东吴,再以流言动摇蜀军军心,最后集中兵力猛攻,每一步都精准地打在了蜀军的弱点上。
“军师,魏军攻势太猛,天水城恐难坚守,不如我们率军退回祁山,再做打算?”姜维浑身是血,走到庞统身边。
庞统望着远处司马懿的帅旗,缓缓点头:“只能如此了。传令下去,全军弃守天水,退回祁山,坚守各隘口,待明年粮草充足,再图北伐。”
随着蜀军撤回祁山,司马懿率军收复了天水等地,西线战事暂时告一段落。洛阳城内,曹叡收到捷报后,终于松了一口气,对司马懿的猜忌也减轻了几分。
而祁山蜀军大营内,庞统站在帐外,望着远处的关中方向,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他知道,这场北伐之战,因东吴的临阵退缩和司马懿的精准反击而暂告失利,但他并未放弃——只要蜀汉国力尚存,只要他还在,北伐大业就不会终止。
夜色渐深,庞统回到帐中,重新铺开舆图,开始筹划下一次北伐的计策。他清楚,下一次面对司马懿,他必须拿出更周密的计划,才能真正打开通往长安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