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京城,年味渐浓,张衍之在府邸的书房里,铺开一卷《京城礼仪辑要》,许明和许亮正襟危坐,手里握着笔,认真记录着重点。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意融融——自从兄弟俩来到京城,每天除了备考科举,还要花两个时辰学习京城礼仪,为日后融入京城的书院生活与社交场合做准备。
“你们初来京城,需知这里的礼仪比县城繁琐得多,尤其是与官员、士绅交往时,一丝一毫都不能出错。”张衍之指着书中“相见礼”的章节,耐心讲解,“与人见面时,拱手礼要‘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腰需微弯,幅度以对方身份调整——对长辈或官员,弯腰需达三十度;对同辈,则十五度即可。”
许明和许亮立刻起身,按照父亲的要求练习。一开始,许亮总记不住手的位置,要么右手在外,要么弯腰幅度不够,张衍之没有责备,而是亲自示范,手把手纠正他的姿势:“记住,拱手礼是表尊重,细节见态度,以后与人交往,别人会从这些细节判断你的修养。”
除了相见礼,张衍之还教他们“宴饮礼”——入座时需按辈分、身份排序,不可随意落座;敬酒时需双手持杯,杯沿低于对方杯沿;进食时不可狼吞虎咽,需细嚼慢咽,且不可发出声响。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张衍之还特意在府中设了一场小型家宴,让余晚星配合,模拟京城士绅家庭的宴饮场景。
席间,许明按照礼仪,先向张衍之和余晚星敬酒,再给许月、许阳夹菜,动作从容,举止得体;许亮一开始有些紧张,夹菜时不小心掉了一块肉,他立刻起身致歉,随后更加谨慎,再也没有出错。余晚星看着孩子们的进步,笑着说:“你们学得真快,以后去书院或参加宴席,肯定不会失礼。”
除了日常礼仪,张衍之还教他们应对“官场礼仪”——若遇到官员巡查或参加科举相关的活动,需提前备好名帖,递名帖时需双手奉上,不可单手;回答官员问话时,需声音洪亮、条理清晰,不可含糊其辞。“你们日后若考上科举,难免要与官员打交道,这些礼仪不仅是规矩,更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张衍之严肃地说,“当年我蒙冤,虽因党羽陷害,但也有初入官场不懂礼仪、被人抓住把柄的原因,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许明和许亮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每天除了练习礼仪,还会背诵《京城礼仪辑要》中的重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向张衍之请教。有一次,许明问:“爹爹,若遇到故意刁难我们的官员,该如何应对?”张衍之沉吟片刻,回答:“先守礼,再据理力争。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怕别人刁难;但若对方恶意找茬,也不可忍气吞声,需巧妙周旋,必要时可找可靠的官员帮忙。”
为了让兄弟俩更好地适应京城环境,张衍之还带他们去拜访了几位正直的官员和书院先生。在拜访吏部侍郎李大人时,许明按照礼仪递上名帖,回答李大人关于“县域农桑”的提问时,结合在县城的观察,条理清晰地提出了“改良农具、推广天然染料”的建议,得到李大人的称赞:“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日后必成大器。”
许亮则在拜访京城着名的“崇文书院”先生时,展现出扎实的学识——先生提问《论语》中的“仁政”观点,他结合张衍之平反的经历,阐述“仁政需先明辨是非”,让先生连连点头:“你不仅读书认真,还懂结合实际,是个可塑之才。”
可兄弟俩没注意到,在他们拜访官员和书院的路上,那个穿着灰布衫的男人一直远远跟着,记录他们的行踪和接触的人物。回到住处后,男人立刻写了一封信送往京城某个隐秘的院落:“张衍之之子许明、许亮已开始学习京城礼仪,且与吏部侍郎、崇文书院先生建立联系,恐为日后科举与仕途铺路,需尽快阻挠其社交,破坏其声誉……”
此时的许明和许亮,还在书房里复习礼仪要点,为即将到来的书院入学考试做准备。他们不知道,石渊党羽已经把目标对准了他们的社交与学业,正计划着用诬陷、造谣等手段,破坏他们在官员和先生心中的印象。要是这些阴谋得逞,他们的科举之路会不会再次受阻?张衍之和余晚星又该如何保护他们,让他们在陌生的京城顺利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