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晚星杂货铺的门前就围了不少农户。大家踮着脚,盯着货架上那排造型特别的锄头,议论纷纷:“这锄头看着和平时的不一样啊,真能省力?”“余姑娘家的东西向来靠谱,要不咱们试试?”
人群中,余晚星正拿着一把改良锄头,给大家演示用法。她单手握住弧形手柄,轻轻一锄,地里的土块就轻松翻了起来,动作比用传统锄头轻盈不少。“大家看,这锄头的手柄改成了弧形,符合咱们握力的角度,不用弯腰使劲就能发力;锄头底部加了配重,入土更稳,翻地效率能提高一半。”余晚星放下锄头,让身边的老农张大叔试试。
张大叔半信半疑地拿起锄头,在铺面前的空地上试了几下,眼睛瞬间亮了:“真省力!我这老腰不好,用老锄头翻半亩地就直不起身,这新锄头用着一点不费劲!”说着,他又连续锄了几下,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余姑娘,这锄头我要了!再给我来一把镰刀,听说也是改良的?”
余晚星笑着点头,递过一把镰刀:“这镰刀的刀刃角度调过了,更锋利,收割庄稼时不用反复割;刀柄还缠了防滑绳,下雨也不怕滑手。”张大叔接过镰刀,在手里掂了掂,毫不犹豫地说:“镰刀也要了!以后干活再也不用遭罪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县城周边的乡镇。当天下午,就有几十位农户赶来杂货铺,争相购买改良农具。住在十里外李家庄的李婶,特意拉着牛车来,一下买了两把锄头、三把镰刀:“我家种了五亩地,以前收庄稼要忙半个月,有了这些好工具,说不定十天就能干完!”还有些农户没带够钱,就先交了定金,让余晚星帮忙预留,生怕来晚了就没货了。
看着农户们热情的样子,余晚星心里满是欣慰。其实改良农具的想法,早在几个月前就有了。当时她去乡镇考察蔬菜供应,看到农户们用着笨重的传统农具,弯腰驼背地在地里劳作,不少人还因为用力不当伤了腰。她想起现代农具的省力设计,就琢磨着能不能结合古代的制作工艺,改良出适合农户使用的农具。
为了做好改良,余晚星特意请了县城里最好的铁匠,一起研究设计。光是锄头的手柄弧度,就改了五六次——一开始弧度太大,握着不舒服;弧度太小,又达不到省力效果。最后,他们让十几位不同身高的农户试握,才确定了最适合大多数人的弧形角度。镰刀的刀刃角度也是反复试验,直到能轻松割断玉米杆,又不容易卷刃,才最终定型。
更贴心的是,余晚星还在改良农具上印了“晚星”的小标识,旁边刻了简单的使用说明,比如“锄头请勿用于砸硬物”“镰刀用完后需擦干防锈”。她还特意叮嘱伙计,要是农户在使用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来杂货铺咨询,甚至能免费帮忙调整。
有位老农因为握力小,觉得锄头手柄太粗,余晚星就让铁匠帮他把手柄磨细了一圈;还有位农户觉得镰刀柄太短,她也安排人加长了几寸。这些贴心的服务,让农户们更认可“晚星”的改良农具,不少人还成了“回头客”,介绍亲戚朋友来买。
改良农具的热销,还带动了杂货铺其他商品的销售。农户们买完农具,常会顺便带些灵泉果汁、草本皂,有的还会预订蔬菜订阅服务。阿力笑着说:“余姑娘,您这改良农具真是‘引流神器’,咱们这几天的营收比平时涨了三成!”
可余晚星没注意到,人群中,一个穿着灰布衫的男人正盯着改良农具,眼神复杂。他不是农户,而是之前在杂货铺开业时出现过的、给京城石渊送信的人。他看了一会儿,就悄悄离开了,回到住处后,立刻写了一封信:“晚星杂货铺推出改良农具,深受农户欢迎,已初步建立乡镇影响力,恐对大人计划不利……”
此时的余晚星,还在和铁匠商量,准备推出更多改良农具,比如省力的耙子、轻便的浇水桶。她以为改良农具只是为了帮农户省力,顺便增加杂货铺的营收,却丝毫没察觉到,这一举动已经引起了京城势力的注意。要是石渊党羽因为这件事,提前对“晚星”动手,她和家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事业,会不会再次陷入危机?这个灰布衫男人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