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食客批量打卡的热度还未消退,“晚星小吃铺”的名气又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向了周边乡镇。短短几天,不仅镇上居民把这里当成了每日必来的早餐点,相邻乡镇的村民也纷纷赶早集、绕远路,专程来尝这份“网红小吃”,小吃铺的客流彻底形成规模,成了当地独一份的热闹景象。
这天一早,余晚星刚把蒸屉架上锅,就听见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喧闹声——是隔壁镇的王大娘,带着七八个同乡,拎着菜篮子就进了店。“晚星妹子,可算找到你这儿了!”王大娘笑着喊道,“我上周来镇上赶集,听人说你家小吃好吃,今天特意带街坊们来尝尝!”
牛婶连忙迎上去,熟稔地招呼着:“大娘快坐,还是老规矩,猪肉包配小米粥?”正说着,门口又涌进来一群人,是邻镇的几个小商贩,他们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着说:“老板娘,给我们来十个猪肉包,五碗南瓜粥,都打包!赶早集卖完货,就等着来你这儿解馋呢!”
不大一会儿,前堂的四张桌子就坐满了人,门口的队伍也排到了巷尾,甚至有几个乡镇上的小摊贩,见这里人气旺,干脆推着小车在小吃铺门口摆起了摊,卖些针头线脑、瓜果零食,借着小吃铺的热度做生意。一时间,小吃铺门口熙熙攘攘,竟成了镇上最热闹的地段之一。
为了应对暴涨的客流,余晚星不得不做出调整:每天提前一个时辰起床准备食材,把包子生胚的制作量增加了一倍,粥锅也从一口变成了两口;原本辰时开门、未时闭店,现在改成卯时开门、申时闭店,延长了两个时辰的营业时间。即便如此,高峰时段的顾客还是要等上一盏茶的功夫才能拿到餐品。
许明和许亮也承担起了更多的工作。许明除了负责记账和打包,还主动帮着牛婶引导顾客排队,维持秩序;许亮则每天凌晨更早地起来运送食材,确保当天的食材供应充足。一家人齐心协力,虽然累得浑身酸痛,但看着源源不断的顾客和日益增长的营收,心里都充满了干劲。
看着小吃铺如今的盛况,余晚星心里既欣慰又感慨。她没想到,自己一个普通的寡妇,仅凭一技之长和对品质的坚守,竟能把一家小小的小吃铺经营得如此红火。她更加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这份生意做好,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她不知道的是,隔壁的石老三看着这一切,心里的嫉妒和怨恨已经达到了极点。他坐在自己冷清的包子铺里,看着对面人头攒动的场景,气得浑身发抖,连手里的茶杯都差点摔在地上。“余晚星,你别得意得太早!”石老三咬牙切齿地说,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
他再次叫来伙计,低声吩咐了几句。这次,他打算铤而走险,用更恶毒的手段来破坏余晚星的生意。伙计听完,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色,但在石老三的威逼利诱下,还是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包子铺。一场针对小吃铺的恶意破坏,正在悄然酝酿。而余晚星对此一无所知,依旧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吃铺,期待着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