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书差点给高秀平带来灭顶之灾,浅黄色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醒目的书名《龙的复苏,中国敌后抗战纪实》,下方是作者的名字,大卫哈里森。
高秀平的手指拂过封面上烫金的外国作者的名字,指甲的茧子与纸张摩擦出细微的沙沙声。
她想起白天村里那些人的指指点点和晚上红袖章们的汹汹气势,心有余悸。
但此刻,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她再次翻开它,不是为了对抗谁,只是为了兑现十几年前那个手握牛鞭的小牛倌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
《龙的复苏……》,这个书名仿佛是在启发自己,中国都复苏了,小牛倌该怎样复苏呢?
丈夫李守业给她详细解释了书名和象征意义,她知道,通过学习可以复苏,还要在复苏以后,变得强大。
小牛倌放下牛鞭十多年了,曾经,她想放下牛鞭,捧上书本,从此走上求学之路。
然而,她的求学路走得太难,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她感觉自己离书本越来越远,远到陌生的程度。
当年,表姐曲美学住在她家的时候,白天她去生产队劳动,曲美学去学校教书,晚上她们会一起交流学习,那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光,仿佛书本上的文字是一个个魔法师,为她身体里注入新的能量。
后来,曲美学离家出走去了牡丹江,她则把自己扎根在土地和山海之间,把一个女娃子活成大老爷们,挣两个甚至三个劳动力的工分,成了公社嘉奖的铁姑娘。
再后来,哥哥高吉梁从沈阳回来,接过了她肩膀上的重担,一家人的生活开始走向正轨。
最近几年,结婚生娃成了家人的主旋律,兄弟姐妹一个个忙得晕头转向。
当下一代活生生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曾感到过迷茫,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孩子?
曾经,外甥王玉胜的一句“小牛倌姨是文盲”,像三九天的的冰溜子扎在她脸上,又痛又凉,一直凉到心坎里,那感觉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丈夫李守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的及时点醒在高秀平迷茫的心里安上了定海神针。对啊,是时候该学习了,这一晃,结婚好几年过去了,差一点忘了自己的初衷。
自己当初要嫁给李守业这样有文化的人,目的就是要跟着他学习进步,于是,她在丈夫的帮助下,又捧起了书本。
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听到丈夫李守业沉稳的呼吸声和身边孩子砸嘴的梦呓,构成她深夜苦读时最熟悉的背景音。
和书本在一起,她的内心是欢愉的,她仿佛又回到了和曲美学一起交流学习的幸福时光。
她每天都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白天忙完家务和农活,晚上等孩子睡下,就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一行一行地阅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小心翼翼地标记下来,先自己查字典记住大概意思,第二天赶紧再去问丈夫,怕自己理解错了。
遇到特别难解的段落,她下意识地咬住下唇,直到口中尝到一丝铁锈般的腥味才猛然惊觉,那是专注思考时不小心咬破了干裂的嘴唇。
她的手因为长期劳作而磨出了茧子,这双沾满农活和裁剪工艺的手与书本很不协调,眼睛也因为长时间在微弱光线下看书而布满血丝,但她丝毫不在意。
每认识一个新字,每读懂一段内容,她的脸上都会露出满足的笑容。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她知道,这条曾经看似遥远的求学路,如今在自己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得清晰,她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文盲身份。
更让她欣慰的是,读书让她有了意外的收获。那天她见丈夫拿着书回来,书的作者居然是当年救了父亲生命的外国记者,她的内心由感恩到敬佩,最后升华到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丈夫的启发下,她意识到,知识无国界,那些有学识有担当的人,无论来自哪里,都在为这个世界贡献着力量。
她想到自己曾经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琐事,为家庭的生计奔波,却忽略了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通过阅读,她的思想在不断进步,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把家庭照顾好,而是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她想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新时代女性,用自己所学去帮助更多像曾经的自己一样迷茫的人。
她开始关注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思考如何能为身边的人带来改变。哪知道,她这一思考,竟然放松了警惕。
在一次与村民的聊天中,她居然忘记丈夫的忠告,透露出自己所看的书作者是外国人。这一句话惹出了事端。
村民们的脸色瞬间变了,窃窃私语起来。“看外国人写的书,这可不得了,说不定是里通卖国呢。”
一个人阴阳怪气地说道。
很快,这种言论就像野火一样在村子里蔓延开来,很多人都知道高秀平看外国人写的书。
没过几天,几个红袖章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要求她把书交出来,还让她写检讨,去生产队检讨自己看外国书的行为。
高秀平又惊又气,她大声反驳:“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这本书里都是有益的内容,描写中国人抗战时期的事迹,怎么能说是里通卖国呢?”
可村民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觉得她是被外国人的思想腐蚀了。
高秀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对知识的追求,一边是村民们的不理解和指责。
之前来家里抓叔公李文昌的几个小子也借机发挥:“高秀平,你可真是太有本事了,上一次来抓李文昌,你居然拿鞋垫来糊弄我们。”
“对呀,对啊,大个子不说,我们还不知道呢,送鞋垫是不吉利的,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高秀平百口莫辩,不是已经解释过了吗?怎么又提起来了?真是没完没了,她急忙学着丈夫的思路重新解释:“其实,送鞋垫是……并不是不吉利。”
可是,她太渺小太脆弱,尽管她嗓门高,吐字清晰,但是她的话犹如灰尘微粒,在空气中飞舞,没有人注意。
她仿佛感觉,错误不在于问题的内容,而在于本人是否强大,她迫切需要力量的加持,为她撑起有力的标杆。
她需要强大自己,此时此刻,自己的脆弱才是最大的错误。
就在她感到无助的时候,老队长张成功站了出来,他向村民们解释书的内容和意义,还讲述了当年外国记者救高秀平父亲的事情。
原来,老队长前一天傍晚去找高秀平帮忙补衣服,顺便聊了几句高秀平正在看的书,还趁高秀平补衣服的时间,读了十多页。
他非常敬佩作者:“想不到一个外国友人……”
村民们听了,态度渐渐缓和下来,有老队长替她撑腰,看来真的不能再追究下去,别赚个里外不是人。
老队长接着说:“很多事情要辩证地看,高秀平当年曾给人家放过牛,是个小牛倌,生活的艰难让她耽误了学习,她现在想通过学习改变提高自己,这不是好事儿吗?”
“高秀平当过小牛倌,真没想到啊!”
“一个女娃子,居然能当小牛倌,了不起啊!”
“哼!当小牛倌怎么成了炫耀的资本?臭放牛的居然装文化人,有啥好嘚瑟的?”
“你懂什么?那是艰苦奋斗,是劳动人民的本色,你连本色都不懂!”
村民们的议论犹如旋风,风向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最后躲到墙角,他们开始重新打量起高秀平。
有人小声嘀咕:“是啊,小牛倌当年为家里付出那么多,现在想学习也是上进。”
几个原本闹得最凶的村民也有些不好意思,挠挠头说:“是我们想简单了,高秀平想学习这是好事,要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老队长笑着点点头:“大家以后都应该向她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村民们听了老队长的话,又想起那些学习的经典语录,纷纷点头称是。
外国作者的风波被老队长挡了过去,高秀平庆幸自己的幸运,在危难关头,能有个人为自己说句公道话,真是太幸福了。
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捧起书本又开始学习。
这天,李守业从公社下班回来:“秀平,把那本书给我,你暂时别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