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袁太仆,他们倒是理解。
毕竟为了让北征鲜卑这一大事尘埃落定,半句不提第一封诏令是合理的。
但杨司徒,你怎么回事啊?
一群今文经官员的心里都有些不明所以。
但,见到一下朝就同袁基走在一起,看起来“哥俩好”的杨赐,众人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可能杨司徒是为了帮袁太仆吧?
但朝堂上忍下了诏令,不代表众人真的就会忍气吞声了。
他们需要好好召开一次大会,以讨论日后的决策,并对古文经学派士人的仕途发起针对性打击。
进身之阶的大饼就这么大,多一个人分,可就不够吃了。
当然,他们的各种举动,与马上要征伐鲜卑的袁基可毫无干系。
袁基下了朝会,立马开始调动起各个部门。
从粮草,到兵将,现在就要全部开始准备好。
袁基知道历史上,檀石槐就死于今年,所以他现在要与死神抢时间。
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继位,可就没有人,能调动得了东、西、中三部大人了。
因此,趁着檀石槐死前,袁基定要将鲜卑打得再也不能复起!
袁基先回了太仆寺。
并开始集中处理事务,下发调任、调集指令。
不时就有各处公文发来,袁基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
“嗒嗒……”
熟悉的步调声响起,袁基不必抬头,就知道是谁来了。
还有谁能走得如此沉稳又慢慢悠悠呢?
“文和,可有何事?”
袁基继续处理手中公文,也没抬头,毕竟贾诩有事就会直接说,贾诩虽然有时候性子不紧不慢,但做事却是十分干脆之人。
不过这次,贾诩竟半天未出声,袁基好奇地抬头——
发现贾诩居然伏地大拜!
这可将袁基惊到了。
“文和?!你怎突然如此?”
袁基立马撇开公文,绕过桌案,上前扶住贾诩。
“有什么不能同基直说?基还会不帮你,或责怪你不成?”
袁基强硬将贾诩扶起,并将他按坐在桌案旁的软垫处,“快说,文和到底有何事?”
贾诩微微低头,并不直视袁基,只盯着面前的桌角看,仿佛要将此处盯出个花纹来。
袁基见贾诩这烦人的样子,忍无可忍,直接一拳砸在贾诩肩膀处,将贾诩砸得身子一歪。
这一下直接将贾诩给砸得笑了出来。
贾诩直起身,整理一下衣袖,终于对着袁基挤出几句话:
“诩,想随主公北伐鲜卑。不知主公可否同意?”
“可若如此,吏曹尚书,诩也许就无法继续担任了……”
贾诩发自内心表示——他是真的很想追随主公征战沙场!天知道主公南下益州的五个月,他有多么厌烦尚书台的工作?
贾诩一度想将工作全部甩给陈琳,并翘班回家研究阵术兵法。
然而,尚书台的工作十分繁忙,贾诩是一定不可能跟袁基一样——即使袁基这个太仆不在洛阳五个月,太仆名下的三个官署依旧是全洛阳效率最高的官署。
若是贾诩要随着袁基征战,那他吏曹尚书的职位就必然要辞去。
他不确定这样会不会打乱主公的布局,所以他犹豫再犹豫。
但最终还是来袁基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袁基听到贾诩吞吞吐吐半天,竟然说得就是这个事,忍不住大笑起来:
“哈哈哈!文和,我说你什么好呢?聪明如你,居然也会陷入这种当局者迷的误区?”
“吏曹尚书,谁当都可以,基只要这一官位所提供的便利。但文和你,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
“若是文和不来,某也要下令让你辞官。征鲜卑这样重大又充满挑战的时刻,文和不随某上战场,某可是会遗憾终生的啊。”
袁基隔着贾诩衣袖攥紧他的手,目光真诚。
他看到贾诩瞬间睁开、睁大的双眼,更是忍不住笑起来。
贾诩是他第一个臣子,第一个友人,有智慧,有谋略。
此次对阵檀石槐,虽说是对阵一匹快死的狼,可头狼一日不死,凶性便一日不除。
一着不慎,袁基便会满盘皆输,他可不会因此小看檀石槐。
此情况下,手中有着顶级谋士而不用,那袁基才是自大、愚蠢透顶。
贾诩此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回握袁基的双手。
他的内心是油然而生的激动。
“主公!既如此,吏曹尚书可让陈孔璋升任。”
是的,贾诩连接他班的人都想好了,陈琳赶快上任吧,这尚书台的官,他是一天都干不下去了。
袁基看着贾诩迫不及待的样子,忍不住又笑了起来:“哈哈哈……此事怪某,此前一直委屈文和了,某本该给文和找个轻松的官位。”
贾诩摇头,笑着回答:“诩倒是一点也不委屈,尚书台的官位,虽然累,但是也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
袁基想起了贾诩在尚书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传言,他忍不住挑挑眉,看向表情正经的贾诩。
不过换个角度想,如此武德充沛、头脑灵活的贾诩,让他待在处理公务文书的岗位上,确实是浪费了。
袁基沉思片刻,转而开始认真对贾诩说:
“这件事是某的错误,能者多劳的思想可应急,但不该一直存在,某会好好反思的。”
“摊子渐渐铺开,免不了有疏忽遗漏之处。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日后文和可要时常提醒某。”
听闻此言,贾诩怔住半晌,神色动容,对着袁基大拜许久,才肯起身。
——有一个会对他认错,还肯托付如此信任的主公,他贾文和此生,何其幸哉?
二人看着对方,忍不住相视一笑。
“某一会儿便下发指令,让孔璋接替你的位置。文和便帮某下发文书,调动边军吧。”
说着,袁基将刚刚看了一半的文书递给贾诩。
他现在就要让贾诩和荀攸开始深入了解此次的兵器、粮草、马匹的数量,以及军队构成,并迅速熟悉征战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不久后,对接粮草的荀攸也回来了,三个人开始充实地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