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敲钟台前,指尖触碰到那面冰凉的铜钟时,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那个雨夜。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揣着一份被二十三家公司拒绝过的简历,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数着硬币。窗外的雨砸在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桌上的泡面已经坨成一团,电脑屏幕上还亮着他熬夜写的商业计划书——关于一个能让农产品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者的平台,在当时看来,像个不切实际的笑话。
“林总,准备好了。”秘书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聚光灯打在他身上,台下是密密麻麻的镜头和股东,身后的大屏幕上跳动着公司上市首日的股价,开盘即暴涨百分之七十三。他深吸一口气,抬起手,在倒计时结束的瞬间用力敲响了铜钟。清脆的钟声回荡在交易大厅,也像一道惊雷,劈开了他记忆里那些昏暗的片段。
一、泥泞中的种子
2004年的夏天,林舟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他和两个同学凑了三万块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个车库,想做校园外卖平台。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普及,他们每天手抄订单,骑着二手电动车穿梭在宿舍楼之间。最忙的时候,三个人三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却在第一个月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被迫关停。
“我们根本不懂成本控制。”合伙人之一的张野后来在酒桌上笑着说,“林舟那时天天跟餐馆老板吵架,非要坚持用一次性竹筷,说要环保,结果每单成本比别人高五毛,不倒闭才怪。”
但林舟没笑。他记得自己把最后一台电动车卖掉时,攥着那两千块钱站在天桥上,看着桥下川流不息的车灯,第一次觉得未来像团被雨打湿的棉絮,沉重得喘不过气。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失败不是结束,是让你知道哪条路走不通。”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他去乡下看望生病的外婆,发现村里的苹果熟了没人收,果农们蹲在路边哭。而与此同时,城里的超市里,同样的苹果能卖出五倍的价钱。“中间的环节太多了。”外婆叹着气说,“贩子压价,运输损耗,到了城里就贵得离谱。”
那天晚上,林舟躺在外婆家的土炕上,听着窗外虫鸣,突然想起了大学时那个被否定的计划书。他连夜用手机记下想法:跳过中间商,让果农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产品卖给消费者。他给这个想法起了个名字——“直供”。
二、破茧前的挣扎
“直供”的起步比想象中更难。林舟拿着新写的计划书跑了五十多家投资机构,得到的回应几乎一致:“农民不会用互联网,城市人信不过没经过筛选的农产品,你这模式走不通。”
为了证明“农民会用互联网”,他带着团队跑到陕西的一个苹果村,挨家挨户教果农用智能手机。有个叫王老汉的果农,一开始把智能手机摔在地上,骂道:“这玩意儿能当饭吃?”林舟没生气,每天帮他摘苹果、装箱,晚上就在他家炕头上教他用微信发照片。半个月后,王老汉不仅自己学会了,还成了村里的“技术员”,带着其他果农开起了线上店铺。
而城市端的突破口,来自一次意外。2008年冬天,一场暴雪困住了运菜的货车,城里的蔬菜价格飞涨。林舟紧急联系山东的菜农,用冷链车直接把新鲜蔬菜送到社区,价格比超市低一半。那天,在小区门口排队领菜的居民里,有个做餐饮的老板主动找到他,说要长期合作。
“那时候我们连办公室都没有,开会就在路边的早点摊。”林舟的另一位合伙人李梅回忆道,“有次签合同,对方看着我们冻得通红的手,突然说‘你们这股劲儿,成不了事才怪’。”
可挫折从来没断过。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坏了河南基地的草莓,已经预售出去的订单面临违约。林舟带着团队蹲在田里,一个个给客户打电话道歉,提出十倍赔偿。有个客户在电话里说:“我不要赔偿,就想知道你们还能不能站起来。”这句话,让他在田埂上哭了很久。
那天晚上,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被冰雹砸烂的草莓地里,有颗没被砸坏的草莓,沾着泥土,却红得发亮。配文是:“只要根还在,就有希望。”
三、向上生长的力量
2015年,“直供”用户突破千万。林舟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全国建了二十个农产品检测中心。“我们卖的不只是菜,是信任。”他在公司年会上说,“农民不能因为我们赚了钱,就把不合格的东西送出去;我们也不能因为想多赚钱,就压低农民的价格。”
他真的这么做了。有次云南的香蕉因为台风耽误了运输,到货时有些已经熟过了头。采购部提议降价处理,林舟却让团队把好的挑出来正常卖,剩下的全部销毁。“砸了招牌,多少钱都买不回来。”他说这话时,眼里的坚定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也是在这一年,他回了趟母校。当年拒绝过他的系主任握着他的手说:“我当年看走眼了。”林舟笑着摇摇头:“您没看走眼,那时候的我确实不行。”他在学校设了个创业基金,专门资助那些像他当年一样,揣着梦想却没资源的学生。
2020年,疫情来袭,很多地方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城市里的人却买不到菜。林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组织了一百多辆冷链车,打通了从农村到社区的“绿色通道”。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眼睛里布满血丝,却总能在晨会时笑着说:“再难,也不能让农民的汗水白流,不能让城里的人饿肚子。”
有个武汉的用户在平台留言:“看着你们送菜的师傅穿着防护服,爬二十楼给我送菜,突然明白‘直供’这两个字,不只是买卖,是连着人心。”
四、登顶之后
敲完钟的那天晚上,林舟没去庆功宴,而是回了趟城中村。当年的出租屋早就拆了,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社区公园。他坐在长椅上,看着孩子们在草坪上跑,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在这里,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地改计划书,改到天亮。
手机响了,是王老汉打来的。“林总,俺们村的苹果今年又丰收了,线上都卖空了!”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浓浓的乡音,却透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俺孙子考上大学了,学的电子商务,说以后要像你一样,帮更多农民卖东西。”
林舟握着手机,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这些年见过的人:蹲在田里哭的果农,在早点摊签合同的客户,雪夜里送菜的司机,还有那些陪他熬了无数个通宵的伙伴。他突然明白,所谓的成功,从来不是站在顶峰的那一刻,而是向上攀爬的路上,你拉了多少人一把,又有多少人,因为你而看到了光。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把城市的夜空照得像块缀满宝石的幕布。林舟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朝着光亮的地方走去。他知道,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
因为成功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孤独的登顶,而是带着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把泥泞走成坦途,把荒芜种成花海。而他,只是那个先出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