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号”的尾部在连环爆炸中化作一片扭曲的金属地狱,巨兽般的舰体失去了动力,开始失控地翻滚。然而,这头巨兽并未立刻死去。它庞大的身躯内,仍有大量武器系统在垂死挣扎,尤其是遍布舰体各处的近防炮阵列(cIwS) 和电子战传感器,仍在自动或由残存舰员手动操控,疯狂地喷射着火舌,释放着干扰,构成了一片致命的钢铁荆棘丛,阻挡着任何试图靠近给予最后一击的对手。
“玄鸟号”舰载机群和后续导弹的进攻,仍被这片密集的“死亡之网”所阻挡。要彻底瘫痪或俘获这艘巨舰,必须拔掉这些最后的獠牙。强攻意味着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就在这时,“玄鸟号”的AI“伏羲”与舰载无人机控制官,下达了一个冷酷而高效的指令,动用了战争中最无畏、也最令人震撼的“消耗品”—— “蜂群”自杀式无人机。
一、无情的指令
“复仇者号”防御体系分析完成。威胁等级:高。清除方案:‘蜂群’饱和突击。执行代码:‘归巢’。”
“伏羲”冰冷的声音在“玄鸟号”无人机控制中心响起。巨大的战术屏幕上,代表大量“工蜂”无人机的光点开始从母舰和周边空域的无人机母巢中蜂拥而出,迅速编组成数个庞大的攻击波次。
这些“工蜂”无人机,体型小巧,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它们没有复杂的武器系统,其核心设计理念之一,就是在必要时,将自身转化为智能自主导向的动能穿甲弹。
二、钢铁的洪流
没有激昂的动员,没有悲壮的告别。只有数据链中无声的指令流和引擎点火时冰冷的幽蓝光芒。
第一攻击波,超过两百架“工蜂”,如同被激怒的蜂群,以极高的速度分散开来,从多个方向,径直扑向“复仇者号”仍在疯狂开火的近防炮位。
“复仇者号”的防空军官发现了这片低空高速逼近的“乌云”,声嘶力竭地命令所有还能运作的防空火力全力拦截!
弹幕再次变得炽烈。电磁速射炮编织出密集的钢铁风暴,激光点防御系统射出灼热的光束。冲在最前面的“工蜂”接连不断被击中,化为一团团绚烂而短暂的火球,金属碎片四溅。
然而,“蜂群”的恐怖在于其数量、速度和无畏。它们根本不做任何规避机动,只是以最直接的航线,最高的速度,冲向预设的目标。被击毁一架,后面就有十架、二十架继续前进。它们用自身的毁灭,消耗着敌方宝贵的弹药和拦截时间。
三、悲壮的堵塞
幸存下来的“工蜂”们,如同飞蛾扑火,撞向了它们最终的目标:
炮口的终结: 数架“工蜂”精准地撞入正在高速旋转、喷射弹幕的近防炮的炮管之中。剧烈的爆炸瞬间将昂贵的炮管炸裂、扭曲,使其彻底报废。更有甚至,直接撞进炮塔的供弹口或传感器舱,引发内部连锁爆炸,将整个炮位彻底摧毁。
“眼睛”的失明: 另一些“工蜂”则扑向“复仇者号”舰体表面突出的雷达阵列、光学跟踪仪和电子战天线。猛烈的撞击和爆炸,将这些精密而脆弱的“眼睛”和“耳朵”炸得粉碎,让巨舰的感知能力迅速退化。
结构的破坏: 还有一部分“工蜂”直接撞击舰体装甲较为薄弱的区域,如传感器基座、通讯天线桅杆、甚至舰桥观察窗(被复合装甲挡住,但剧烈震动和心理冲击极大)。
这一幕极其惨烈,也极其壮观。无数的小型爆炸在“复仇者号”庞大的舰体表面此起彼伏,如同为其奏响了一曲死亡的礼花。每一次爆炸,都意味着“复仇者号”的一颗“獠牙”被拔掉,一只“眼睛”被戳瞎。
四、意志的胜利
这不是技术的对决,这是数量与意志的碾压。
“复仇者号”的舰员惊恐地看着窗外,那些仿佛无穷无尽、毫不畏死的小型无人机,以最决绝的方式,将他们的防御体系一点点地“啃食”殆尽。这种攻击方式带来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它彻底摧毁了美军官兵最后的抵抗意志。
“它们……它们根本不在乎被摧毁!”一名美军防空兵看着屏幕上不断消失又不断涌来的光点,声音充满了绝望。
短短几分钟内,“复仇者号”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近防炮位和主要传感器被“蜂群”以这种自杀式攻击瘫痪或摧毁。舰体表面变得千疮百孔,浓烟从无数破口中冒出。
五、道路的开辟
“蜂群”的牺牲,并非徒劳。它们用自身的毁灭,为后续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当“复仇者号”的防空火力网变得稀疏零落之时,“玄鸟号”真正的致命打击力量——搭载重型反舰导弹的“影龙”攻击机和从母舰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抓住了这个宝贵的窗口,穿越了不再危险的空域,将最后的弹药,精准地倾泻到了“复仇者号”的指挥中心、能源核心和武器库等关键部位。
最终的总攻,开始了。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无数“工蜂”无人机无声的牺牲之上。它们没有名字,没有编号,甚至没有智能到拥有“恐惧”或“荣誉”的概念。它们只是执行了指令,以最纯粹、最极端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就是“蜂群”的意志——一种超越了个体生命、完全服务于整体战略的、冰冷而高效的集体意志。它是AI指挥艺术的巅峰,也是未来战争中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