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伏羲”AI全力稳定月球轨道战局,中美主力舰队在电磁干扰的余波中艰难重组阵型时,战火以一种更为阴险和出人意料的方式,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空域骤然降下。美国太空军动用了其最具争议、也最令人防不胜防的“撒手锏”——军事化“星链”卫星网络。
一、和平的假面
数千公里下方的近地轨道上,数以万计的“星链”通信卫星,如同金属的鱼群,仍在按照预设的轨道静谧地运行,为全球提供着互联网服务。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它们仍是民用科技的象征。然而,在这庞大的星座中,早已混入了数量不详、经过特殊改装的“星链”block II 攻击型平台。它们外观与普通卫星无异,却隐藏着致命的獠牙。
二、獠牙毕露
在美军太空司令部的一声令下,这些隐匿的“杀手卫星”收到了激活指令。
位于不同轨道面上的数百颗“星链”攻击卫星,几乎同时启动了隐蔽的姿态调整推进器,开始了诡异的变轨机动。它们迅速脱离原有编队,利用其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特点,从多个方向、不同高度,悄然逼近正在地月空间作战的中国舰艇的后方补给线、地球轨道基地以及刚从地球起飞的增援舰队。
“警报!检测到大量低轨道目标异常变轨!轨道参数指向我后方空域!”
“天宫”空间站、“鹊桥”中继卫星群以及地面深空监测网几乎同时发出了最高级别的警告。
三、饱和的天罚
变轨完成后,这些攻击卫星的简易发射舱盖打开,露出了内置的动能发射装置。它们的武器并非昂贵的导弹,而是成本低廉、但威力巨大的钨合金动能杆(“上帝之杖”的简化、分布式版本)。
没有预警,没有电磁信号特征,只有冰冷的物理定律。
刹那间,成千上万根长约一米、直径十厘米的钨杆,被电磁力以极高的加速度弹射而出,如同泼洒出的致命暴雨,射向预定的拦截轨道。这些钨杆本身没有任何动力,依靠初始动能和地球引力加速,在真空中以难以拦截的高速(远超常规导弹)飞行,弹道平直而隐蔽。
四、死亡的钢雨
这场“钢雨”覆盖的范围极广,旨在实施无差别区域饱和攻击:
攻击“天宫”空间站及地球轨道船坞: 虽然“天宫”拥有一定的点防御能力,但面对从数百个不同方向同时袭来的密集动能杆,防御系统被瞬间过载。数根钨杆穿透了防御,击中空间站的太阳能帆板和部分非核心舱段,造成结构损伤和舱室失压,虽未致命,但严重削弱了其后勤支援能力。
攻击地月转移轨道上的中国增援舰队: 一艘刚从地球出发的“鲲鹏”级重型运输舰,由于防御薄弱,被多根钨杆击中。钨杆携带着巨大的动能,轻易撕裂了其非装甲船体,引发内部爆炸,这艘满载补给和陆战队员的巨舰在轨道上断成两截,伤亡惨重。
攻击“鹊桥”中继卫星: 数颗关键的中继卫星被击毁或失能,导致地月之间的通讯一度出现严重延迟和中断,加剧了前线指挥的困难。
五、战术的阴险
“星链”攻击的恶毒之处在于:
低成本高杀伤: 钨杆成本极低,却能对高价值目标造成巨大破坏。
饱和性难以拦截: 同时从多方向发起的攻击,极大增加了拦截难度。
源头模糊难以反击: 数万颗卫星中,难以瞬间甄别并反击所有攻击平台,且攻击后攻击卫星可迅速隐匿于星座中。
打击后勤与心理: 主要攻击后勤和支援系统,意在动摇前线军心,并展示其具备直接威胁中国本土太空资产的能力。
六、中国的反击与困境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攻击方式,中国太空军迅速应对:
紧急规避与拦截: 所有在轨航天器执行紧急规避机动。地球轨道上的“红旗”系列反导卫星和“巡天”级护卫舰全力开火拦截,击毁了大部分钨杆,但仍有漏网之鱼造成损失。
溯源反击: “伏羲”AI联合“筑城者”情报系统,通过弹道反推和信号溯源,快速锁定了数百个最具威胁的攻击卫星平台。部署在同步轨道的“东风”系列反卫导弹和“翼龙”太空战机奉命出击,对已识别的攻击卫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清除,数十颗“星链”攻击卫星化为碎片。
战略困境: 然而,面对数万颗卫星的庞大星座,彻底清除既不现实,也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凯斯勒效应(轨道碎片连锁碰撞),危及全人类的太空活动。这给中国的反击带来了巨大的道德和战略困境。
七、战争的升级
“星链”露出獠牙,标志着战争已从局部的舰队对决,升级为全面的、无差别的太空体系对抗。它打破了“太空非军事化”的最后幻想,也展示了美国在太空领域拥有的、基于其庞大基础设施的不对称打击能力。
虽然中国的反击迅速而有力,但这次攻击成功地迟滞了中国的增援,打击了后勤线,并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它表明,美国为了赢得胜利,不惜将全人类的近地空间变成战场。
月球轨道的决战仍在继续,但战火已然烧回了地球的家门口。太空,这片曾经的疆域,已彻底沦为修罗杀场。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更加艰难,也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