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NSA深空探测指挥中心。
巨大的弧形主屏幕上,显示着一颗不规则形状、表面布满沟壑和撞击坑的小行星的实时影像。旁边不断滚动着它的轨道参数、自转速度、光谱分析数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行加粗闪烁的数据:“铂族金属(铂、钯、铑等)富集度异常,预估经济价值:极高”。
“确认,‘揽星九号’无人采样器已完成第三次附着采样,样本舱密封完好。”一名年轻的技术员报告道,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光谱扫描结果再次复核,无误。我们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太空金矿’。”项目首席科学家,满头银发的徐院士,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立刻向国际小行星中心(mpc)提交详细探测报告,并依据《外层空间条约》和相关国际惯例,进行发现权和优先勘探权的登记备案。”
指挥中心里响起一阵轻松的掌声。这颗编号2024 xL1的小行星,因其独特的反光特性被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率先发现并持续追踪,代号“龙眸”。如今,“揽星九号”的确认,意味着中国在深空资源勘探上取得了又一里程碑式的成就。
然而,掌声未落,一个紧急通讯接了进来。
“北京,这里是日内瓦国际小行星中心秘书处。”通讯官的声音变得凝重,“我们刚刚收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及国务院的紧急照会。他们就编号2024 xL1的小行星提出了完全相左的所有权主张。”
主屏幕一侧立刻弹出美方提交的文件概要。美方声称,他们的“哨兵”预警系统早在数月前就已监测到该小行星,并进行了初步的光谱分析(虽然未公之于众),并将其命名为“普罗马修斯”(prometheus,盗火者)。他们援引的是“先发现、先分析”的模糊原则,以及其国内颇具争议的《太空资源探索与利用法案》,宣称拥有对该天体的独家开采权。
“荒谬!”徐院士忍不住拍案而起,“他们的‘先发现’只是内部数据,从未向mpc提交过任何正式报告!我们的发现和勘探过程完全公开、透明、符合程序!”
几乎是同时,主屏幕上的“龙眸”实时画面边缘,突然闯入了一个新的物体。一个具有明显美国设计特征的无人探测器——“开拓者x号”(pathfinder x),正调整着姿态,试图向“龙眸”靠近。
“警告!美方探测器正在接近!距离不足五十公里!”轨道工程师大喊。
“他想干什么?碰撞吗?”有人惊呼。
“立刻向‘揽星九号’发送指令,启动避障机动!同时使用公共频道和外交紧急频道,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和警告!”指挥中心主任迅速下令,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休斯顿,NASA任务控制室。
气氛同样紧张。大屏幕上显示着“开拓者x”传回的影像,中国“揽星九号”探测器清晰可见。
“中国人动作太快了。”任务主管皱着眉头,“他们居然已经完成了多次采样。”
“根据我们的分析,‘普罗马修斯’的价值远超预期,足以支撑未来数十年的关键金属需求,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和国防领域。”一位来自商业合作伙伴(背后有军工复合体背景)的顾问低声道,“绝不能轻易放弃。”
“但是主任,中方已经完成了国际登记,程序上他们占优。”一位法律顾问提醒。
“程序不代表一切。”另一位穿着空军制服的联系人冷声道,“在深空,实际控制能力和决心更重要。‘开拓者x’必须展示我们的存在和决心。命令它,继续靠近,进行伴飞和详细扫描,必要时…可以实施‘非接触式评估’。”他用了了一个模糊的术语。
于是,在寂静的深空,两个分别代表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无人探测器,开始围绕着一颗直径不过数公里、却蕴含着惊人财富的岩石,展开了一场危险的“芭蕾”。
“揽星九号”在控制下谨慎地移动,保护着其珍贵的样本舱。
“开拓者x”则如影随形,不断尝试更近距离的扫描和观测,其机动姿态带有明显的挑衅和压迫意味。
双方的地面控制中心,指令和警告信息以光速来回传递,语气越来越强硬。
在北京和休斯顿的指挥大厅里,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眼睁睁看着屏幕上的两个光点,它们每一次微小的轨道调整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这不再是单纯的科研竞赛,而是国家意志、战略资源和未来霸权的直接碰撞。
一颗冰冷、沉默的小行星,还远在数千万公里之外,却已然在地球上点燃了新的、更剧烈的争端之火。月球上的紧张尚未缓解,深空的博弈已骤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