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的朔风卷着砂砾,抽打在姜维冰冷的铁甲上。他勒马高岗,望着远处地平线上扬起的烟尘——那是鲜卑慕容部三千铁骑踏出的死亡波纹。身旁的并州守将王昶递来斥候刚截获的羊皮信,上面用契丹文写着:“瀚军主力困于江淮,并州空虚,可一击而破。”
“慕容圭倒是会挑时候。”姜维轻笑,指尖在剑鞘上敲出密语节奏。他带来的只有八百轻骑,但身后营地里飘起的炊烟却如万人规模。“王将军,今晚每灶再加三口锅,让士卒轮番添柴。”
当夜,鲜卑哨探潜伏到瀚军营外,惊见连绵灯火中人影幢幢,还隐约传来打造攻城车的锤击声——实则是姜维令士兵敲击空木桶。慕容圭接到回报时,抚着狼牙项链沉吟:“汉人惯用诡计,再探!”
第二日,姜维的疑兵计层层展开。他让骑兵马尾拖拽树枝往返驰骋,砂尘蔽日如大军移动;又派小队持旌旗沿山脊循环行进,在鲜卑眼中化作无穷无尽的队伍。最精妙的是用牛皮扎了数百草人,趁夜布置在废弃烽燧台,破晓时鲜卑人竟看见“伏兵”在晨光中闪烁。
“大单于,瀚军援兵恐已至!”部落长老指着山脊新出现的旌旗。慕容圭冷笑:“若是真援军,何须藏头露尾?”他亲率百骑突前侦察,却在河谷遭遇“溃逃”的瀚军运粮队——麻袋里洒落的竟是沙土。
真正的杀招在第三日黎明发动。姜维选出百名善射者,用缴获的魏军弩机向鲜卑营地发射绑着密信的响箭。信件以契丹文写着:“司马懿许诺的粮草已在途中,望贵部按约牵制瀚军十日。”当慕容圭发现每封信的印鉴都不同时,顿时脊背发凉:“汉人连我军与司马懿的密约都知晓?”
此时王昶的并州军悄然完成合围。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鲜卑退路埋下铁蒺藜,又用战鼓在峡谷制造回声,仿佛四面楚歌。当慕容圭发现水源地被投毒时,终于下令撤军。鲜卑骑兵仓皇北逃时,竟在途中“偶遇”一队举着司马字旗的假粮车——这是姜维最后的心理战。
战后清点,瀚军未损一兵一卒。王昶在给刘封的捷报中感叹:“姜伯约以八百疑兵退三千铁骑,堪比诸葛武侯空城计。”而姜维却在私信里写道:“鲜卑虽退,然司马懿能策动此次袭击,说明西线防御仍有疏漏。”
这场无声的博弈中,技术细节决定成败。姜维特意让士兵用不同尺寸的旗帜布置疑兵,使鲜卑无法从旗影判断实际兵力;王昶则开放并州武库,将库存多年的魏军铠甲装备草人,造成“降卒充军”的假象。当慕容圭的探马看见营中既有瀚军赤甲又有魏军黑铠时,彻底陷入混乱。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政治层面。姜维将缴获的伪造成司马懿手书的密信抄送洛阳,直接引发曹魏朝廷对司马懿的质疑。而慕容部败退后,草原各部开始流传“汉人巫师能召唤沙尘为兵”的传说,此后半年再无部落敢犯边。
当姜维班师回汉中时,王昶赠他一柄并州特产的镔铁短刀:“此刀淬火时用马血,最耐朔风。”姜维回赠蜀锦十匹:“给将士们做护额,冬日巡防少受风寒。”这些看似寻常的礼物,实则是两条战线凝聚的缩影。
而此刻的江淮前线,刘封收到西线军报后,将一枚黑子落在沙盘的并州位置:“伯约以棋局为战场,司马懿却把战场当下棋。”他转身对陆逊笑道:“该让魏人尝尝两面受敌的滋味了。”窗外飘落的初雪,悄然覆盖了地图上纵横交错的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