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耐心等待就意味着有收获的希望,人都是依靠希望活着。可不管怎么说,长久的等待,总会令人产生焦虑和压力。
尘清眠即使成竹在胸,时间长了也难免患得患失,不知不觉他又和以前一样,缩在书房的日子多了起来。这时候,他有点明白穿越前的这具身体,为啥三十岁以后几乎缩在书房不出门。
他那是生活没有了希望。
同一时间,李四把西都的消息,像雪花一样飞传过来。
西都混乱到已经开始有皇子殒命了。
李四传的消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七天前,军方支持的九皇子汉王秦世明死了,死因不明。他原本是最有希望夺嫡的三位皇子之一。
这更印证了尘清眠心中的判断,在西都时,他也不看好九皇子汉王秦世明。
最近一段时间,东都的局势也烈剧动荡起来,拜访威远侯府的人明显增多了,弄得尘清眠一头雾水。按道理他无职无权没钱没势,拉他站队,就一个侯爵的身份没多大作用才对。
其中肯定有他不明白的原因。
反而让尘清眠镇定了下来。
原因不明,但至少在朝廷众多皇子夺嫡之战中,他还有用,有利用价值,这就很好。最怕的是,发生国家大事,却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人就完了。
说明当初在西都,审时度势,尘清眠改弦易辙把A计划变为b计划是对的。
他没站队,反而有了待价而沽的价值。
九皇子汉王秦世明的支持者是军方,这一下军方阵脚大乱,各大手握军权的将军呈逐渐分裂的趋势,待价而沽成了香饽饽,成了各方笼络的重点对象。
现在,夺嫡最热门的是左宰执上官修联合开国公右尹伊支持的三皇子秦王秦世基。
尘清眠绝不认为他是开国公尹伊的便宜女婿而受到关注,静待其变吧,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他给李四下的指示是只渗透不参与。
对朝堂,尘清眠有自己的判断。他熟读经史典籍,知道最后胜出一定是皇后一派支持的十一皇子唐王秦世业。原因无他,因为皇后最接近中枢。
知道归知道,尘清眠却不敢下注。
世事无绝对,万一输了呢?政治是残酷的,他输不起,更不能给政治当牺牲品。
“侯爷,夫人生了,给侯爷添了一位世子。”
最近想的事多,思想一开小差,差点忘了,今天夫人临产。来禀报的的是夫人房中的丫鬟秀秀。
这个时代,男人不能在产妇身边待产,产后一个月也不能进产房。孩子被接生婆抱出来让他看了一眼,报了平安,就又抱回去了。
风闻威远侯尘清眠老来得子,还没到孩子抓周的日子,过去没来往东都权贵,忽然一家不漏的给威远侯府送起礼来。
当然,礼尚往来,威远侯尘清眠不得不回礼给他们。这是礼仪,不然显得傲慢,在东都,他谁都得罪不起。
一来二往,可一回礼,关系就自然而然就又有了。
没几日,谜底揭穿。
一日,尘清眠正在逗摇篮里的儿子嬉闹,门卫的阿智领着一人来到他的跟前。
“侯爷,这人自称西都翰林院属官,来送文书公函的。”
“西都翰林院属官?西都翰林院怎么会给我送文书公函?”
“是威远侯尘清眠吗?这是吏部公文,请验堪签收。”
来人青衣皂靴,双手递上一份大隋朝廷专门制式封印完好的皮质文件袋。
尘清眠当着来人的面启开文件袋封印,夺目耀眼的明黄色,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里边装的竟是一份圣旨。
尘清眠赶忙跪下观看。
旁边所有人全都跟着五体投地的跪下,头都不敢抬。
发现是一份封诏圣旨,升任他为东都郎中令中郎,官位品秩晋升从四品,即日上任。
这是超规格升迁,原本郎中令中郎是正五品,宿卫大隋皇宫禁中,实际是掌管皇宫内殿大门的。外人一般称呼为中郎将。
当然,这里宿卫的是大隋东都皇宫,自然卫不到大隋西都皇宫去。
圣旨却一下把尘清眠弄糊涂了。
这可是炙手可热的实权武职,若在西都,绝对的皇帝近臣,多由皇亲贵胄中的武艺高强的青壮担任,而他原本挂靠在宗正府混吃等死只领取俸禄,等同于官位从五品,实际没有品秩。
俸禄倒是一样,都是三百贯。
又一想,他家武将封勋,授武职倒也顺理成章。
可就是这么一张大饼,怎么就砸到他的头上,让他想不通。
“阿仁,赏银十两。”
“恭喜威远侯尘侯爷高升,多谢尘侯爷赏赐,小人告退。”
接了赏银,来人便那告退了。
想来翰林院的人也不知道皮质文件袋里边是什么,没人在意他这个无职无权没有官位品秩的威远侯,随便派了个跑腿的就送来了。
“爹,你升官了。快给我看看公函。”
好消息传得快,送文书的人刚走,他儿子尘衡就风也似的到了身边。
这是好事,尘清眠把升迁圣旨递给儿子尘衡,让他看个够。估计他还没看见过大隋吏部的升迁调令,兴奋着呢,见识一下也好。不然,等他走马上任,就看不到了。
上任报到时,圣旨要交回吏部的。
这年月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升官,全家人的地位都升高。
他升中郎将的事,很快就会传遍东都。
这也就怪不得,像司徒永安侯王廖,都卫司使北安侯陆冰,还有一些大臣,恐怕早就知道了这一任免,所以才借着他生儿子过来送礼。
可看着儿子尘衡欣喜若狂的捧着圣旨,状若癫狂,再看看襁褓中刚刚出生不足百天的婴儿圆溜溜无辜的眼神,尘清眠高兴不起来。
这俩傻小子还不知道。
这道圣旨和催命符差不多,是有人要拉他下水站队。
站什么队,当然是站支持哪位当皇帝的队。就是不知道,拉他下水的人是善意还是恶意。
政治斗争比真刀真枪上战场打仗还危险,若是站对队了是福,以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一旦站队站错了就是祸,注定会被秋后算账,遗祸几代人。
唉!
没想到回到东都,到头来还是免不了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