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0章:省委书记的视察,对陆远赞不绝口!
省委书记要来东林区开现场会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池塘的深水炸弹。
只不过,这个池塘不是东林区,而是整个星海市的官场。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原本破败的老城区。羡慕、嫉妒、猜测、审视……各种复杂的情绪在暗流中涌动。
而对于东林区本身,这消息更像是一道军令状。
建设局长李刚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这么紧张过。自从接到通知,他已经连续三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整个人像一根绷到极限的橡皮筋。他带着安全帽,整天泡在工地上,检查的不是工程进度,而是地上的每一块砖是不是摆放整齐,工地的围挡上有没有一点灰尘,甚至连厕所的卫生标准,他都亲自去闻了三遍。
他手下的工程队长快被他逼疯了,私下里跟人抱怨:“咱们这是在搞建设,还是在准备迎接奥运会开幕式?李局现在看工地上的一粒沙子,都像是看他未来的女婿,挑剔得不行。”
李刚听说了,只是苦笑。
你们懂什么?这次来的不是别人,是省委书记!是整个江东省的“一号首长”!
这已经不是东林区一个区的事情了,这是代表了整个星海市的脸面。万一在自己这摊子上出了半点纰漏,别说陆书记,就是市委周书记的脸都得被自己丢尽。
他紧张,全区上下都紧张。
只有一个人例外。
陆远依旧像往常一样,按时上下班,该开的会一个不落,该批的文件一份不少。他甚至还有闲心,在某个下午,召集了几个街道的负责人,讨论明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选址问题。
他越是镇定,李刚心里就越是发毛。
他终于忍不住,在一天深夜,敲开了陆远办公室的门。
“陆书记,您……您就一点不担心?”李刚看着正在灯下看文件的陆远,声音都有些发虚。
陆远抬起头,看了看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笑了。“担心什么?担心省委书记发现我们的工地不够干净,还是担心我们的规划图不好看?”
“我……”李刚一时语塞。
“老李,把心放回肚子里。”陆远站起身,给他倒了杯水。“我们不是在准备一场表演,我们是在展示一份已经开始动笔的作品。作品好不好,不是靠临时抱佛脚能改变的。省委书记的眼睛,比我们所有人都毒,任何弄虚作假,在他面前都是班门弄斧。”
他拍了拍李刚的肩膀。“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把工地打扮成花园,而是要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规范,每一个安全措施都落实到位。这,才是对省委书记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负责。”
这番话,像一股清泉,浇熄了李刚心里的燥火。他愣愣地看着陆远,忽然明白了,自己和这位年轻领导的差距,不仅仅是在魄力和思路,更是在这份从容不迫的格局。
……
一周后,全省经济工作现场会如期在东林区召开。
十几辆考斯特中巴车组成的车队,在警车的引导下,缓缓驶入东林区。车上坐着的,是来自全省十三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以及省直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
车窗外,原本坑洼不平的道路已经变得平整宽阔,两旁是新栽种的绿植。远处,巨大的塔吊林立,工地上机器轰鸣,却不见尘土飞扬,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车里的领导们,表情各异。不少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导,脸上还带着几分审视和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一个老城区的改造项目,又能玩出什么花来?
车队在“东林上河图”项目指挥部的临时展厅前停下。
省委书记周鸿宇在市委书记周怀安的陪同下,第一个走下车。
他五十多岁,身材高大,面容儒雅,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仿佛能洞穿人心。他没有看那些前来迎接的各级官员,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站在最前面的陆远身上。
太年轻了。
这是周鸿宇对陆远的第一印象。年轻得不像一个执掌着如此庞大复杂项目的“总指挥”。
“你就是陆远同志吧?”周鸿宇主动伸出手。
“周书记好,我是陆远。”陆远不卑不亢地握了上去,手掌沉稳有力。
简单的开场后,众人走进展厅。
展厅中Y,是那座令人震撼的巨大沙盘。负责讲解的,不是陆远,也不是李刚,而是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女孩。
“各位领导,我叫小雅,我家祖孙三代,都住在那边的西关老街。”女孩的声音清脆,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张,反而显得格外真诚。
这是陆远的安排。让项目最直接的受益者,来讲述项目本身的故事,比任何官员的汇报都更有说服力。
小雅的讲解很生动,她没有念稿子,而是结合着自己家的变迁,讲述着“城市织补”理念如何保留了老街的风貌,又如何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领导们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讲解结束,到了提问环节。
一个来自经济强市的市长,颇有些自傲地发问:“小同志,规划听起来很美好。但我就问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你们这么大拆大建,哦不,是‘织补’,那些不愿意搬迁的‘钉子户’,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据我所知,这可是全国性的难题。”
这个问题很尖锐,带着明显的“考教”意味。
小雅的脸一下就白了,这个问题超出了她的准备范围。
就在全场气氛有些微妙的时候,陆远微笑着走上前。
“这位领导问得好。”他先是肯定了对方,然后才不疾不徐地开口,“其实我们东林区,没有‘钉子户’。”
“哦?”那位市长挑了挑眉,显然不信。
“我们只有还没理解我们政策的‘家人’。”陆远说,“对待家人,我们不能用强拆的推土机,只能用讲道理的嘴皮子,和算清楚的明白账。我们成立了由社区干部、律师、评估师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百家议事团’,把所有补偿方案、安置细则,全部摊在阳光下,让大家自己选,自己算。”
他话锋一转,看向那位市长。“当然,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人心。当老百姓亲眼看到,改造不是为了某个开发商的利益,而是为了让他们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学校,老人有更方便的医院,年轻人有更漂亮的公园时,他们比我们更希望项目能快点推进。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
一番话说得坦荡磊落,又充满了温度。那位市长愣了一下,随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省委书记周鸿宇一直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离开展厅,一行人戴上安全帽,走进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工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巨大的电子屏。上面实时滚动着各个施工班组的进度排名、质量评分和安全记录。排名第一的班组,名字后面是鲜红的五颗星和一笔醒目的奖金数额。
“这是我们的‘赛马机制’。”陆远介绍道,“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更不一样。我们把一部分工程利润,直接拿出来作为超额奖励,奖金每日一结,绝不拖欠。工友们心里有盼头,干活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周鸿宇停下脚步,走到一个正在休息区喝水的工人面前。
“老师傅,辛苦了。在这里干活,累不累?”
那工人师傅回头一看是省委书记,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搓着手,有些局促。“不……不累!给的钱多,心里敞亮,浑身都是劲儿!”
旁边另一个年轻工人胆子大些,抢着说:“领导,我们现在不叫农民工了,陆书记给我们起了个新名字,叫‘城市建设工程师’,还给我们统一办了社保。我媳妇说,等我干完这个项目,攒够了钱,就在这新小区里买套房,也当一回城里人!”
工人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质朴的笑容,比任何汇报材料都更有感染力。
在场的领导们,许多人都沉默了。他们看到了东林区变化的“面子”,更看到了这里人心变化的“里子”。
视察的最后一站,是工地旁临时搭建的观景平台。
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东林上河图”项目的全貌。一边是正在被精心“织补”的老城肌理,另一边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雏形,新与旧,在此刻完美交融,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微风拂过,吹动着领导们的衣角。
许久,省委书记周鸿宇缓缓转过身,他没有看身边的市委书记周怀安,目光却越过众人,牢牢地锁在了陆远的身上。
在全省几十位主要领导的注视下,他朗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老周啊,”他对周怀安说,“你们星海市,出了个宝贝啊。”
周怀安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
周鸿宇的目光依旧看着陆远,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
“这个小陆同志,我看,是懂经济、有魄力、敢担当的年轻干部典范嘛!他搞的不是简单的工程,是经营城市!他抓的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温暖的人心!这种模式,值得在全省好好研究,大力推广!”
这番评价,极高。
“典范”两个字,从省委书记口中说出,其分量重如泰山。
全场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些原本还带着审视目光的市长书记们,此刻看向陆远的眼神,已经只剩下纯粹的钦佩和一丝难以掩饰的艳羡。
李刚站在人群的最后面,激动得眼眶都红了。他拼命地鼓掌,手心拍得通红,却浑然不觉。他觉得,这几个月的辛苦,值了。
……
现场会结束,车队准备返程。
就在陆远松了一口气,以为今天的工作圆满结束时,省委书记周鸿宇的秘书快步走了过来。
“陆远同志,周书记请您过去一下。”
陆远心中一凛,连忙跟了过去。
在考斯特中巴车的车门旁,周鸿宇屏退了左右,只留下他和陆远两人。
“小陆,”周鸿宇的语气变得亲切了许多,“今天看下来,很好,超出了我的预期。”
“谢谢书记肯定,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周鸿宇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客套话。他看着远处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
“你今年,多大了?”
“报告书记,二十九。”
“二十九岁……”周鸿宇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小陆啊,东林区这个池子,对你来说,是不是有点小了?”
陆远的心,猛地一跳。
他抬起头,迎上省委书记那饱含深意的目光,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