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议策定交州,三国鼎峙起新澜
时维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初夏,洛阳城内司马懿阴结心腹,遣使星夜奔赴成都、建业,欲联蜀吴共击曹爽,搅动天下风云。
炎汉成都承乾殿中,琉璃瓦映着日光,汉怀帝刘禅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百官,沉声道:
“魏国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与曹爽各立朝廷,形同水火,刀兵相向。今我大汉当如何应对,诸卿且畅所欲言。”
彼时大汉元勋如赵云、马良、陈到等,虽已卸去中枢要职,却仍蒙刘禅召来共商国是。
殿中气氛凝重,雍州牧魏延按剑而出,声如洪钟:
“曹魏分裂,乃天赐我大汉北伐之机!王平可率一军攻潼关,扼其东出之路;某愿亲统一军渡汾河,直捣魏国并州腹地;
丞相再领一军下新野、取南阳,三路大军会师洛阳,则天下大势已定七分!”
其言慷慨激昂,满朝文武皆颔首称是,皆以为此计合乎时宜,可乘势收复中原。
唯诸葛亮执羽扇轻摇,缓步出列,对刘禅躬身道:
“陛下,今魏国虽裂为两部,然其根基未损。我等若大举攻伐,司马懿与曹爽或为自保而冰释前嫌,合力抗汉。
且洛阳、许都尚未爆发大规模火并,双方仍有制衡之态,此时北伐时机未熟啊!”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百官皆陷入沉思,方才的激昂之气渐缓。
片刻后,平北将军姜维挺身上前,朗声道:
“陛下,可趁魏国内乱之际,先灭东吴!昔日我大汉苦于魏吴相援,无隙可乘;今曹魏自顾不暇,无力顾及江东,正是破吴之良机,何虑之有!”
众将闻言,亦纷纷附和,皆认为姜维此议切中要害,可先除东南之患,再图中原。
诸葛亮却轻轻摇头,羽扇停于胸前:
“季汉先伐吴国,并非不可。然若大举兴兵灭吴,曹魏必趁此时机整合内部,待其稳固后,我大汉更难攻取。
且东吴坐拥三江五湖之险,水师精锐,凭险固守,胜负实难预料。”
姜维不甘,又道:
“我军从荆州水陆并进,顺江而下,兵锋直指建业,孙权必束手就擒!”
“伯约此言差矣。”
诸葛亮目光沉沉,“水师顺江而下,易攻而难撤。若东吴陆逊(时陆逊虽逝,其部署仍在)之子陆抗扼守水道,我军进攻受挫,则难以回撤。
届时陆抗若趁机反攻,我料此战我军胜机不过五六成;若败,则大汉二十年苦心营建的水军将毁于一旦,再无东进之力。”
姜维仍执己见:
“兵家之事,岂有每战必胜?即便失利,我等养精蓄锐,他日再图便是!”
“待从头再来时,曹魏或早已整合完毕,魏吴恐再结同盟,相互支援。”
诸葛亮轻叹一声,“届时大汉腹背受敌,如何破此僵局?”
一句话问得满殿鸦雀无声,刘禅亦面露忧色,急声道:
“相父既有此虑,必有机策,速速道来!”
诸葛亮缓缓吸气,羽扇指向殿侧舆图,沉声道:
“亮有一计,十拿九稳。可令一偏师先取东吴交州,魏延与某则统兵驻守潼关、新野,待司马懿与曹爽于洛水畔火并之时,再大举北伐,则天下可定!”
“不可!”姜维当即反驳,“交州乃蛮荒之地,烟瘴弥漫,占之无益,徒耗士卒钱粮。当集中大军攻伐魏吴腹地,方为上策!”
“伯约,你忘了。”诸葛亮眼神一亮,“交州产一物,乃三国急需之品——红糖也!东吴之交州,本是其飞地,今我大汉已全据荆南各郡,自东吴背盟后,交州陆路与江东几近隔绝,唯靠水路补给。
我大汉若取交州,如探囊取物。届时大汉红糖产量倍增,东吴红糖告罄,曹魏亦无糖可用。此乃强者愈强,弱者恒弱之理,可为北伐奠定根基!”
满朝文武闻言,皆抚掌赞叹:
“妙哉!丞相此计,真乃釜底抽薪之策!”众人簇拥至殿内巨幅舆图前,目光皆聚于交州之地。
诸葛亮指着舆图,细细拆解:
“可令霍弋率领乌当飞军数千,焚山开路,从南中侧翼进逼交州;另遣一上将领兵五万,自桂阳出发,先取东吴南海郡、合浦郡,彻底切断其陆路联系,而后再挥师南下,尽取交州!”
群臣围着舆图,各抒己见,殿内气氛又趋热烈。
刘禅沉吟片刻,终是拍板:
“便依相父之计!令姜维待今年秋风起时(以避交州酷暑瘴气),率军五万自桂阳出征,先取南海、合浦二郡,再图交州;
另遣霍弋、孟获统领一万乌当飞军与蛮兵,从南中侧翼夹击交州。
孔明、魏延则返回前线,整训荆州、雍州大军,待司马懿与曹爽大规模火并之日,便挥师北伐,直取中原,会师洛阳!”
旨意方定,殿外侍从匆匆来报:
“陛下,许昌、洛阳两处魏使已至成都驿站,恳请觐见!”
刘禅眉头微蹙,沉吟道:
“将两使分别安置在都城南头与北边的驿站,勿使他们相见,免得再生事端。”
又转向百官,问道:“今魏国裂为两部,我大汉该认可洛阳朝廷,还是许昌朝廷?”
诸葛亮上前一步,从容答道:
“司马懿若胜曹爽,必能稳固曹魏政权,届时我大汉北伐之路将更艰难。
且魏帝曹芳现居许昌,古往今来,皆以奉有帝王之国为正朔。故大汉宜承认许昌朝廷,以安曹爽之心,暂缓其与司马懿和解之念。”
百官皆以为然,刘禅亦点头:
“便依相父之言,择日召见两使。”
与此同时,魏国使者李胜自荆北南阳郡辗转至东吴建业。
吴大帝孙权于建业宫召见,问及魏国分裂缘由,李胜遂将司马懿趁曹爽拜谒高平陵时发动兵变、掌控洛阳城的经过,娓娓道来,言辞间多有偏袒司马懿之意。
孙权听罢,抚须笑道:“今魏国裂为两部,孤若承认许昌朝廷,有何益处?”
李胜早有准备,躬身答道:
“若吴侯承认许昌朝廷,我朝愿每年贡骏马百匹、钱十万贯、丝绸百匹,以为交好之礼。”
孙权闻言不答,只令李胜回驿馆歇息,转而召集群臣议事。
老将丁奉率先开口:“今魏国分裂,我国可左右逢源,两边讨好,坐收渔利!”
全综亦道:
“可令李胜再添筹码,我军可助曹爽反攻洛阳,而后趁机夺取沿途膏腴之地,拓展疆土!”
众臣议论纷纷,唯有诸葛恪上前一步,厉声反驳:
“诸公所言,皆迂腐之见!今魏国分裂,蜀国必有所动——或攻伐魏国任一一部,或顺江东下,进攻我国。若我等只图眼前小利,届时在座诸公,恐皆为刘禅所擒!”
孙权闻言,恍然大悟,拍案道:
“卿之所料,甚是有理!孤当修书一封,令夏口陆抗加紧操练士卒、扩建水军,整军备战;同时亦可从中斡旋,促许昌、洛阳重归一体,免得被蜀国有机可乘。”
诸葛恪躬身道:
“陛下英明!现可先接受李胜所赠,承认许昌朝廷——毕竟魏帝在许昌,而非洛阳,且合肥、寿春等地魏军皆归许昌朝廷节制,承认许昌,于我国更为有利。”
孙权颔首:“善!便依诸葛卿之计。”
遂命人草拟国书,准备承认许昌朝廷,同时令陆抗加强防务,一场新的风云,正于江东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