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开的军营,设在居庸塞外一处背风的山谷里,名曰“砺锋谷”。这名字是肖雯雯取的,取“磨砺锋芒”之意。李烨将其安排在此,既有让其专心练兵不受塞内琐事干扰之意,也未尝没有一丝将其置于外围、便于监控的考量。
三百兵卒,与其说是士兵,不如说是一群穿着破烂号衣的农夫。他们大多面黄肌瘦,眼神中带着长期被压制和贫困磨蚀出的麻木。分配给他们的军械,多是塞内淘汰下来的残次品:弓臂弹性不足,矛头锈迹斑斑,皮甲陈旧不堪。战马更是稀缺,仅有五十余匹老弱驽马。
面对如此烂摊子,秦开并未气馁。他深知,这些士卒缺的并非勇气,而是希望、饱饭和科学的锤炼。
肖雯雯成为了他无形的“副总教头”。她虽不直接出现在校场上发号施令,却在幕后提供了超越时代的支持。
首先便是饮食。她利用环境扫描仪分析了附近植被和土壤,找到几种未被充分利用但营养价值尚可的野菜和块茎,建议混入军粮。又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流水线,将有限的豆类加工成更容易吸收的豆糊,并严格规定了每日最低的盐分和油脂摄入。秦开则以军令形式下达,甚至动用李烨特批的、本就不多的经费,设法购入了一些猪羊油脂。
“吃饱了,才有力气挥刀,有力气拉弓。”秦开站在队列前,看着手下士卒碗里难得浓稠的粥羹,沉声说道。这是他练兵的第一条铁律。
其次是训练方法。秦开结合自己在东胡的观察和燕军传统,制定了严苛的操典。而肖雯雯则提供了更科学的辅助。
她让秦开引入了“分段强化”和“循环练习”的概念。不再让士兵无休止地挥舞沉重兵器导致肌肉劳损,而是将力量、耐力、柔韧性和技巧训练分开,交替进行。她甚至设计了一些看似古怪的团体协作游戏,比如扛着原木竞速、编组穿越障碍等,旨在无形中培养士兵的信任与默契。
(肖雯雯通过记录仪分析士兵动作,优化发力技巧,减少无效损耗,并建议秦开引入竞争机制,设立训练标兵,给予少量肉食或布匹奖励,激发积极性。)
对于那五十匹驽马,肖雯雯更是倾注了心血。她查阅了数据库中关于古代马匹驯养和马鞍、马镫演变的资料。在她的指导下,秦开挑选军中略有木工和皮革经验的士兵,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匠作组”。
他们改进了马鞍的结构,使其更符合人体工学,增加了稳定性。最重要的是,肖雯雯“发明”了——或者说,提前引进了——双边金属马镫的雏形。虽然限于工艺,最初只能用坚韧的藤条和皮革制作,但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立竿见影的。
有了稳定的借力点,骑兵可以在马上更自如地施展动作,无论是开弓射箭还是劈砍格斗,稳定性和力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小小的“发明”,让那些原本只能在马上勉强不掉下来的燕国士兵,看到了成为真正骑射手的可能。
秦开看着士卒们在双边马镫的辅助下,逐渐在马背上挺直腰杆,拉弓的姿态也越来越稳,心中对肖雯雯的惊叹与日俱增。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建议”和“小玩意儿”,组合起来,竟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当然,阻力无处不在。旧有习气的惯性是巨大的。有老兵油子对新的训练方法阳奉阴违,抱怨连连;有低级军官怀疑那些“奇技淫巧”的作用,认为真正的勇力在于面对面搏杀。
对此,秦开的应对简单而直接——以身作则,军法如山。
他每日与士兵一同操练,同样负重奔跑,同样挥汗如雨。他的武艺本就高强,骑射更是远超常人,每每亲自演示,总能赢得一片敬畏的目光。对于违抗军令、懈怠训练者,无论亲疏,一律按军法处置,绝不姑息。同时,他也大力提拔那些训练刻苦、表现出众的士兵,哪怕他们出身低微。
恩威并施,赏罚分明。砺锋谷的气氛,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士卒们的脸上开始有了血色,眼神中的麻木逐渐被一种称为“精气神”的东西所取代,队列行进间也有了那么一丝令行禁止的雏形。
然而,战争的阴影,从不因人的准备与否而延迟它的降临。
这一日,深秋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砺锋谷。一名斥候浑身浴血,踉跄着冲入营地,带来了紧急军情:
“报!东胡游骑约两百人,绕过北面烽燧,突袭了三十里外的李家坳!正在烧杀抢掠!”
李家坳是一个依附于居庸塞的大型村落,人口众多,储存着不少过冬的粮草。东胡人选择这里,既是惯例的秋掠,也未尝不是对燕军,尤其是对刚刚开始练兵的秦开部的一次试探性打击。
军情如火!
秦开立刻召集所有军官,包括肖雯雯。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东胡人来了!这是我们砺锋谷新军的第一战!诸位,怕不怕?”
“不怕!”众军官虽然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压抑太久终于得以宣泄的战意。
“好!”秦开猛地一拍案几,“传令!全军集合,轻装简从,只带三日干粮和武器!目标,李家坳!”
“秦将军,”肖雯雯忽然开口,她手中拿着一个临时用木片和炭笔制作的简易沙盘,上面标注着李家坳周边的大致地形,“东胡人惯于劫掠后沿原路返回,或分散逃窜。我们兵力不占优,不宜正面硬撼。建议分兵两路。”
她纤细的手指在沙盘上划动:“一路,由将军亲率主力,一百五十人,急行军至李家坳东侧这个隘口,扼守其最可能撤退的路线。另一路,五十人,全部配马,由一名果敢军官率领,绕至西侧这片丘陵,多带旗帜锣鼓,待主力接战后,从侧后佯动,制造大军伏击的假象,扰乱其军心!”
围魏救赵,虚张声势!这是充分利用地形和心理战的经典战术。
秦开眼睛一亮,肖雯雯的策略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细致。“就依此计!王队率,你领五十骑,执行佯动任务!记住,声势要大,接触要快,脱离要迅速!”
“末将领命!”
砺锋谷新军,这把磨砺了月余的刀锋,终于要第一次见血了。
急行军途中,新军的训练成果初步显现。队伍保持着紧凑的队形,士兵们虽然气喘吁吁,但无人掉队,眼神中除了紧张,更有一股跃跃欲试的锐气。
当秦开率领主力抵达预定隘口时,远远已能看见李家坳方向升起的浓烟和隐约传来的哭喊声。不久,烟尘扬起,满载着抢掠物资、驱赶着牲畜人口的东胡骑兵,果然乱糟糟地朝着这个方向涌来。他们显然认为燕军不敢出塞追击,毫无戒备。
“弓弩手,前列!长矛手,居后!稳住!”秦开的声音冷静如山。
东胡骑兵发现了堵在隘口的燕军,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轻蔑的哄笑。在他们看来,这支衣着依旧不算光鲜的燕军,不过是螳臂当车。
“杀光他们!”带队的东胡百夫长挥舞着弯刀,率先冲来。
“放箭!”
秦开一声令下,经过改良训练、使用了更合理发力技巧的弓弩手们,射出的箭矢虽然准头依旧有待提高,但力度和密度却远超东胡人预料!冲在前面的几名胡骑顿时人仰马翻!
“结阵!刺!”
长矛手们按照平日反复演练的阵型,紧密靠拢,如林的矛尖斜指前方,形成一道死亡的篱笆。东胡骑兵撞上来,顿时被撞在了矛尖上!新兵们第一次杀人,手在抖,心在颤,但平日严苛的纪律训练此刻发挥了作用,他们咬着牙,死死顶住了冲击!
就在东胡人攻势受挫,阵型开始混乱之际,西侧丘陵后,突然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声和呐喊声!无数旗帜(大多是临时砍伐树枝绑制)在丘陵上晃动,尘土飞扬,仿佛有千军万马正从侧翼杀来!
“中埋伏了!”
“燕狗有埋伏!”
东胡人本就军纪涣散,骤遇打击,又见侧翼“大军”压境,顿时慌了神。那百夫长试图约束部队,却被秦开盯上,张弓搭箭——咻!箭如流星,精准地贯穿了其咽喉!
主将毙命,伏兵四起,东胡骑兵彻底崩溃,再也顾不上抢来的财物和人口,发一声喊,四散逃窜。
“追击!驱散即可,勿要穷追!”秦开下令。
新军士兵们爆发出胜利的欢呼,依令追杀溃敌,救下了大部分被掳掠的百姓和物资。
当秦开率部押解着俘虏、带着解救的百姓返回砺锋谷时,整个军营沸腾了。以三百新练之卒,击溃两百东胡游骑,斩首数十,自身伤亡极小,这几乎是近年来对东胡罕有的胜利!
士卒们看着秦开的目光,充满了狂热的崇拜。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绵羊,而是可以战胜强敌的猛虎!
肖雯雯站在谷口,看着得胜归来的队伍,看着秦开在夕阳下被士兵们簇拥着的、如同战神般的身影,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历史节点干预度:提升至5.1%。新军事理念初步验证有效。】
【目标人物秦开威望显着提升。】
【注:技术介入(马镫雏形)已产生可观测历史偏移,需持续监测后续影响。】
她知道,这只是一场小胜。东胡的主力尚未出动,燕国内部的风波也远未平息。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端。砺锋谷的这把尖刀,已经露出了它锋利的刃芒。
而远在蓟城的燕国朝堂,以及东胡王庭深处,也必将因为这边陲之地的一声惊雷,而泛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