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深秋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卷着枯黄的落叶,拍打在厂外平房的院门上。苏岚踩着凳子,用铁丝将一块厚实的木板钉在门框上,木板上用红漆刷着“革命家庭,闲人免进”八个字,字体算不上工整,却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决绝。
“妈,我来帮你!”林卫国踮着脚,举着一把羊角锤递上去,小脸上沾着几点红漆,像只刚偷吃完桑葚的小猫。他今年十岁,个头蹿了不少,已经能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只是眼神里的警惕,比同龄孩子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苏岚接过锤子,在木板边缘又钉了颗钉子,确保它足够牢固。“小心点,别碰着漆。”她的声音温柔,手上的动作却稳准狠,每一颗钉子都砸得恰到好处。这扇院门原本只是普通的木栅栏,这半个月来被她一点点加固:加装了三道插销,门后顶了根碗口粗的木棍,现在又钉上这块警示木牌,活脱脱一座小型堡垒。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轻响,带着一丝赞许:
【检测到“家庭物理防线”加固行为,完成度80%。触发“苏岚的守护”支线奖励:获得“隐蔽式地板暗格设计图”,可用于藏匿重要物品,防搜查效果提升60%。】
苏岚的心跳漏了一拍,借着低头擦汗的动作,快速扫过意识里的图纸。暗格设计在炕梢的地板下,刚好能容纳一个半立方米的空间,边缘用榫卯结构咬合,表面铺上层薄木板,再盖上地毯,不仔细敲打根本发现不了。这正是她需要的——林建军藏在床板下的技术资料虽然隐蔽,但终究怕搜得仔细。
“卫国,去把你爸那箱工具拿来。”苏岚跳下凳子,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咱们把炕梢的地板撬起来,换块新的。”
林卫国应声跑进屋,很快拖着一个铁皮工具箱出来。箱子是林建军用工厂的边角料做的,边角被磨得光滑,锁扣上挂着一把黄铜小锁。苏岚接过箱子,从里面翻出一把扁平的撬棍,蹲在炕边,小心翼翼地撬动地板。
木板与地面咬合得很紧,发出“吱呀”的呻吟,像是在抗议这突如其来的打扰。苏岚屏住呼吸,一点点将它撬开,露出下面夯实的黄土。她早就算计好了,这处位置靠近墙角,平时堆着被褥,很少有人留意,正是藏东西的绝佳去处。
“妈,我们要藏什么呀?”林卫国趴在炕边,好奇地盯着那个方方正正的土坑。
“藏些重要的东西。”苏岚从衣柜深处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包袱,里面是林建军手抄的技术资料,还有几本加密的笔记——这些是她昨天夜里趁着林建军去维修组加班,偷偷从床板下转移出来的。她解开油布,将资料整齐地码进土坑,又在上面铺了层防潮的油纸,“记住,不管谁来咱家,都不能提这个坑,包括你爸也不行,这是咱们俩的秘密。”
林卫国重重点头,小大人似的捂住嘴:“我知道,就像地道战里的秘密仓库!”
苏岚被儿子的比喻逗得嘴角微扬,眼眶却有些发热。她何尝不想让儿子像普通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可这世道容不得天真。她从兜里掏出一枚大号的毛主席像章,别在覆盖暗格的薄木板上,刚好遮住撬过的痕迹:“这样就没人能发现了。”
加固完暗格,她又开始清点家里的“安全物资”。炕洞里藏着一小袋粮食,是她用省下的粮票一点点攒的;衣柜最底层的木箱里,放着几卷绷带和一瓶碘酒,还有系统前几天奖励的“应急草药包”;窗台上的煤油灯被改成了两用的,既能照明,又能在紧急时用来加热食物。
“妈,秦阿姨在门口呢。”林卫国突然凑到窗边,小声说。
苏岚心里一紧,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秦淮茹站在院门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手里攥着个空篮子,正不安地搓着手。她身后的巷口,隐约能看见几个红袖章的身影在游荡。
“就说你爸不在,我不舒服,不方便开门。”苏岚低声嘱咐儿子,自己则走到灶台边,故意咳嗽了几声,装作生病的样子。
林卫国跑到院门边,隔着木板喊:“秦阿姨,我妈生病了,我爸在厂里加班,您有啥事吗?”
秦淮茹的声音带着哭腔,透着股 desperation:“卫国,能不能……能不能借我点粮票?贾大妈她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梗子也饿得直哭……”
苏岚的心揪了一下。她不是不同情,只是这时候开门,无异于引火烧身。秦淮茹的娘家成分复杂,最近正被造反派盯着,这时候跟她家扯上关系,保不齐就被安个“包庇黑五类”的罪名。
“秦阿姨,我们家粮票也不多了,我妈病着还得吃药呢。”林卫国按着苏岚教的话说,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为难,“您去街道问问吧,听说最近有救济粮下来了。”
秦淮茹在门外沉默了片刻,传来几声压抑的啜泣,然后是渐渐远去的脚步声。苏岚站在灶台边,听着那声音消失在巷口,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却终究没敢开门。她知道,在这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守住自己的家,就是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叮!】
系统的提示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理解的温和:
【检测到“合理边界保持”行为,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家庭堡垒”稳固度提升10%。】
【奖励“简易警报装置”图纸:可利用铃铛和细线制作,触发时发出声响,提升预警能力。】
苏岚看着意识里的图纸,心里安定了些。她找出家里的旧铃铛——那是林卫国小时候玩的拨浪鼓上拆下来的,又找了段结实的棉线,按照图纸的样子,将铃铛系在院门内侧的插销上,只要有人从外面撬动,铃铛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做完这一切,天已经擦黑。苏岚点上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她开始教林卫国“家庭安全守则”:“记住,陌生人敲门坚决不开;有人问你爸的事,就说‘我爸在车间劳动,我不知道’;看到红袖章,就躲进屋里,别跟他们搭话……”
林卫国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认真地画着什么。苏岚凑过去一看,竟是一幅简易的“家庭防御图”,上面用歪歪扭扭的线条标着院门、窗户、地窖入口,还有几个小圆圈,标注着“铃铛”“木棍”“暗格”。
“妈,这样是不是就安全了?”儿子仰起脸,眼睛在煤油灯下亮得像两颗星星。
苏岚摸了摸他的头,喉咙有些发紧:“是,有卫国帮忙,咱们家肯定安全。”
傍晚时分,林建军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刚走到院门口,就被门上的木板吓了一跳。“这是……”他伸手摸了摸那块写着“革命家庭”的木板,指腹能感受到粗糙的木纹和未干的漆料。
“回来啦?”苏岚拉开门闩,铃铛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最近外面不太平,加道保险。”她侧身让他进来,又迅速把门闩插上,动作一气呵成,像演练过千百遍。
林建军走进屋,看见炕梢新换的地板和窗台上的煤油灯,心里瞬间明白了。“都安排好了?”他脱下沾满油污的工装,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秋衣。
“嗯,资料藏在地板下了,用像章盖住了缝。”苏岚递过一盆热水,“今天秦淮茹来过,想借粮票,我没开门。”
“做得对。”林建军擦着脸,水顺着下巴滴下来,“她男人以前是厂里的会计,最近被查出有经济问题,这时候沾上边,就是给自己找事。”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布包,“维修组老周给的,他老家寄来的红薯干,给卫国当零食。”
林卫国接过布包,欢呼着跑到一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放进嘴里,眼睛却不忘盯着门口的动静,像只警惕的小兽。
晚饭很简单,玉米糊糊就着咸菜,还有几块红薯干。煤油灯的光晕里,一家三口围坐在小桌旁,谁都没多说话,却有一种无声的默契在流淌。林建军说起维修组的事,老周如何帮他挡回了造反派的盘问;苏岚讲着厂里的传闻,医务室的李大夫因为给“走资派”看过病,被拉去批斗了;林卫国则插话说学校里的红小兵又在查“家庭成分”,他按妈妈教的,说“我爸是军工功臣”,没人敢再追问。
夜深了,林建军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还有苏岚轻微的呼吸声。他知道,这场风波还会持续很久,许大茂那样的人不会善罢甘休,明天或许还会有新的麻烦找上门。但只要回到这个被苏岚精心打造成“堡垒”的家,他就觉得心里踏实。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家庭堡垒”构建完成度90%,触发“风雨同舟”效果:家庭成员间信任度提升,危机应对效率提高30%。】
【奖励“防冲击应急包”:包含压缩饼干、净水片、止血带等物资,可应对突发隔离或疏散。】
林建军摸了摸枕头下的应急包,心里一片安宁。苏岚的“家庭堡垒”或许没有铜墙铁壁那么坚固,却用最朴素的方式——一扇加固的门,一个隐蔽的暗格,几句教给孩子的守则,织就了一张抵御风雨的网。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份安稳,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
窗外的风还在吼,像是在为那些不安分的灵魂伴奏。但在这小小的平房里,煤油灯的光晕温暖而坚定,映着一家三口相依的身影。苏岚的“家庭堡垒”,不仅守住了物资和资料,更守住了一家人在风暴中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天快亮时,苏岚悄悄起身,检查了一遍门窗的插销,又摸了摸地板下的暗格,确认一切完好。她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心里默念着:只要这堡垒还在,家就还在,日子就总能熬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