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海雾未散。
槟城以东一座僻静的海湾内,依山傍水处,坐落着一处不显山露水的庄园。
白墙青瓦,风格古朴,与周围热带景致迥异,却奇异地融为一体。这里便是徐文武在南洋的一处落脚点。
临水的轩榭内,杨烈与徐文武相对而坐。
中间一张紫檀茶案,红泥小炉上泉水初沸,茶香袅袅,与窗外带着咸味的海风交织。
杨兄昨夜出手,那道精纯的实属罕见。徐文武执壶斟茶,动作行云流水,自有一股千年沉淀的雍容气度,不知师承何方?
机缘巧合,得传全真一脉道统。杨烈并未细说主神空间与穿越之事,只提了全真教的根脚。后又历经些奇遇,杂学旁收,让徐兄见笑了。
全真...徐文武眼中闪过一丝追忆,王重阳真人当年,确是人杰。其倡导的三教合一,与我所行之路,亦有几分相通之处。他顿了顿,看向杨烈:
杨兄可知,你这身虽源于道家,但其精纯深厚之境,已远超寻常道传。更难得的是,其中似乎还融入了某种...源自生命本源的野性与磅礴,却又被中正平和的道理牢牢束缚,着实奇妙。
杨烈心中微动,对方眼力果然毒辣,竟能看出自愈因子带来的生命本源特质。徐兄慧眼。确有些许际遇,改变了体质。
徐文武点点头,不再深究个人隐秘,转而道:杨兄既欲融汇百家,我便抛砖引玉。他手腕轻抬,一枚十环脱离,悬浮于茶案之上,幽蓝光芒柔和流转。
此环,非金非铁,乃天外之物。千年以来,我凭借它们,征战、守护、亦...学习。
学习?杨烈捕捉到这个词。
正是。徐文武目光深邃,它们不仅是武器,更是载体,是钥匙。能助我更快地理解、解析、乃至模仿的运行,武学的精义。
他话音未落,悬浮的十环光芒微变,其能量波动竟在刹那间模拟出数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少林的刚猛、武当的绵长、西域的诡奇、甚至有一丝类似杨烈昨夜那道纯阳之气的意味,虽只得其形一二分,却已足够惊人。
杨烈真正感到震惊了。这十环竟有如此辅助悟道之能!难怪徐文武能积累下千年武学见识。
千年光阴,沧海桑田。
徐文武收回十环,语气平淡却蕴含着历史的重量,
我见证过太多流派的兴起与衰亡。少林七十二绝技,我曾得其大半真意。”
“武当太极剑圈,亦曾与创派祖师论道推演。”
“天山缥缈的传承、西域金刚门的秘法、天竺古瑜伽的肉身成圣之道...它们有的湮灭于战火,有的失传于时光,但其精华,却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于此。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颅,又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手腕上的十环。
接下来的时日,杨烈便暂住于这海湾庄园。徐文武并未藏私,开始系统性地为他梳理自身千年武学积累。
他并非简单地传授招式,而是从入手。
阐述少林外家功夫如何由外而内锤炼气血,最终触及金刚不坏的门槛;解析武当太极如何以柔克刚,于方寸间演绎阴阳变化;描绘天竺古僧如何观想三脉七轮,开启肉身秘藏...
每一种理论,徐文武都用这个世界的之理念来阐释,并辅以相应的能量演示。
有时是十环模拟出该流派特有的劲力,有时是他亲自施展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招式片段。
他甚至带来了大量古老的皮卷、竹简,上面以各种文字记录着早已失传的秘要。
杨烈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他仿佛看到一幅浩瀚的武学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波澜壮阔。
他将徐文武的传授,与自身的全真根基、欧洲所学的能量理论相互印证。
他发现,这个世界的与他的先天真气虽有差异,但在部分底层原理上相通。
全真内力中正平和,善于温养与统御;而徐文武展示的诸多外家硬功、爆发技巧,则在的层面更为直接高效。
他开始尝试,不再仅仅依赖骨爪与单纯的真气外放凝聚作为的出口。而是将气贯利爪那种高度凝聚、变化由心的理念,融入到一些刚猛的外家拳法招式之中。
比如,一式简单的黑虎掏心,在他手中使出,拳头表面并非覆盖骨爪。
而是凝聚出一层薄而坚韧的气劲锋刃,穿透力倍增,且收放更为自如。
又比如,演练一套大开大合的掌法时,掌缘亦可模拟出锋锐气劲,如同无形利刃。
同时先天真气更具灵性,可以用真气凝聚兵刃,但是威力很一般,还不如普通刀剑。
这仅仅是初步的与的结合,却已让他感觉对自身力量的掌控更进了一步。
体内的先天真气在这种细微的形态变化中,似乎变得更加。
这一日,两人在沙滩上演武。杨烈将一套融合了气劲的伏虎拳打完,气定神闲。
徐文武在一旁负手而立,微微颔首:
形意相合,气随念动。杨兄,你已初步掌握了以气驭形的关窍。这已非单纯学习,而是在开创了。”
“你独特的与这些武学理念结合,正在走出一条新路,我建议你去见识更多人的武学,他们虽然没有我强,但是对于各自的武学也都有独到的见解。
杨烈收势,感受着体内似乎又凝练了一丝的力量,望向浩瀚的南洋,心中对那更为广阔的东方武林,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这千年武学宝库,他才刚刚打开大门。
(本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