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权限后,坦普尔顿博士引领杨烈穿过大厅,步入圣盾会伦敦分部真正的核心——“不朽图书馆”。
那是一个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宏大空间,仿佛将整座山的内部掏空后加以改造。
穹顶之高,足以让目光在追逐那些缓慢移动、散发着柔和白光的悬浮光球时感到晕眩。
空气恒温恒湿,弥漫着陈旧纸张、特殊墨水、以及某种净化后能量的混合气息,寂静中只有书页翻动和精密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
无数书架并非木制,而是某种自带微光的乳白色石材,沿着环形墙壁螺旋上升,直至没入穹顶的微光中,如同一个巨型的知识漩涡。
书架上并非全是书籍,还有古老的莎草纸卷轴、铭刻在金属板上的文献、封存在水晶中的记忆碎片,甚至一些形态奇异、散发着不同能量波动的古老器物被小心地放置在特制的展柜里。
“欢迎来到圣盾会伦敦分部的‘不朽图书馆’,”坦普尔顿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自豪。
“这里收藏着跨越数千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与遗珍。”
“当然,以您目前的权限,可以访问的是外围区域和非核心机密资料,但这足以让绝大多数所谓‘秘法大师’疯狂。”
杨烈站立在这知识的汪洋前,内心受到的冲击,不亚于初次面对摩根·勒菲的魔法。
在北美,他依靠的是自身磨砺的力量与野兽般的本能,对超自然世界的认知零散而被动。
而这里,呈现的是一个体系化的、被无数代人整理研究过的宏大世界。
他没有浪费时间感慨,直接提出了最迫切的需求。很快,一批经过筛选的资料被调取到他指定的静室。
他首先沉浸在与诅咒相关的记载中。除了马尔科姆提及的那份中世纪苦修士笔记,他还找到了更多关于寒冷属性诅咒的研究:《北境巫妖的冰结契约》、《深渊低语与灵魂冻结现象关联考》、《能量层面“概念性冻结”的初步解析》……
这些典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此类诅咒的运作原理、能量结构以及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对抗案例,虽然未必直接对应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认知,为他内视、分析体内那冰种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照。
结合这些知识,他再次内视那盘踞在经脉中的阴寒能量。
不再仅仅是感知其寒冷与阻碍,他开始尝试理解其能量纹路、它与自身生命本源连接的方式、它汲取能量维持自身稳定的节点。
以苦修士笔记中提到的“心火煅烧法”为灵感,他尝试将阳气真气不再简单地去冲击或包裹,
而是运用阳气与气血模仿“心火煅烧法”,借鉴魔法的理论,想要生成了一个熔炉,煅烧体内的诅咒。
第一次,阳气散逸。第二次,气血被蚀骨之寒吞噬。第三次……
他调整思路,不再追求形态,不断调整,将阳气与气血调和,仿其意象,以内力为引导,精神感应为核心。
终于模拟成一座微型的“熔炉”,以更持久、更精微的方式,缓慢地煅烧、剥离那冰种最外围的能量结构。
过程依旧缓慢而痛苦,但第一次,他看到了主动消除这诅咒的一线可能。
他开始系统性地阅读魔法基础理论的着作。
《基础魔法原理与能量结构解析》为他揭开了西方魔法力量体系的面纱——
如何通过意志、咒文、手势和材料引动、塑造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能量;《常见魔法学派概述》则展示了不同流派的特点与差异;甚至还有一些卡玛泰姬法师关于维度能量和防护法术的入门论述。
这些知识与他所修的内力体系截然不同。
内力源于自身,炼精化气,强调的是对内在生命能量的开发、积累与控制,由内而外,重在“修己”。
而魔法(尤其是西方魔法)更多是学习和利用外在规则,引动环境或异次元能量,由外而内,重在“御物”。
这种对比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他不再将魔法仅仅视为需要抵抗的诡异攻击,而是开始思考其内在的逻辑与规律。
是否能用内力的精细操控,去模拟某些简单的魔法效果?
比如,将水系魔法凝聚水汽的原理,融入对空气中水属性能量的感知与引导?
或者,借鉴防护魔法的能量结构,优化自身护体罡气的防御机制,使其更能应对多种属性的能量冲击?
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汲取着这里的知识养分。
白天在静室中研读、思考、验证;夜晚则回到事务所,结合新的理解,继续以内力煅烧诅咒,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自身力量的微调与实验中。
伤势在圣斧会药膏和自身调控下逐渐稳定,诅咒虽然依旧存在,但那种如芒在背的失控感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知其所以然”后的、充满挑战性的掌控欲。
短短时日,他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
北美荒野的历练让他拥有了力量和坚韧的意志,而圣盾会的知识库,则为他提供了将这份力量打磨得更锋利、更灵巧的磨刀石,以及看清前路的“地图”。
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伦敦、只能依靠本能和有限信息在迷雾中摸索的隐匿者。他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前进道路——
利用这里的资源,研究寻找彻底解决诅咒隐患,并系统性地补全自身力量的短板。
当他合上又一本关于古代符文与能量导流的典籍时,目光沉静而坚定。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行下一次内力实验时,坦普尔顿博士传来了一条简短的信息,打断了他的静修:
“杨先生,档案馆深处一份关于‘血脉源流’的禁忌卷宗,昨夜发现有异常能量读取痕迹。权限记录显示……是您名下的临时密钥。我们需要谈谈。”
杨烈眉头微蹙,他从未申请调阅过什么“血脉源流”卷宗。
新的风波,似乎正伴随着知识的深入,悄然袭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