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林烨已经坐在办公室里。桌上摊着几张纸,最上面是打印出来的《第一阶段规划草案》,边角有些卷,是他昨晚反复翻看留下的痕迹。
门被推开,二哥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旧水壶,衣服上还沾着土。他把水壶放在桌边,盯着那份文件看了两秒,开口就问:“这就是你说的‘比仓库大十倍’的活?”
林烨点头,拿起笔,“七点整,该说的我都写好了。”
话音刚落,大哥也到了。他背着个布包,脚步比平时快,进门就把包往桌上一放。“我把账目全理了一遍。”他说,“但你要我谈长期合作,得先告诉我到底要多少材料。”
“钢筋八千吨,水泥一万两千吨,砂石按三万方算。”林烨报出数字,眼睛没离开纸面。
大哥眉头一皱,“这量,没人敢接账期。”
“所以我们得改方案。”林烨翻开下一页,指着一张简图,“系统给了模板,我们不用从头画,但得动脑子。原来设计是五十栋楼均匀分布,现在不行。东边土质松,打地基要深,成本高。我把高层集中到西区硬土带,低层放东边,减少加固支出。”
二哥凑近看图,“那工人呢?这种分法,工序全乱了。”
“不会乱。”林烨抽出另一张纸,上面画着几条横线,“模块化施工。先把所有地基做完,再统一立框架。哪个区先完工,队伍立刻转场,不等人闲着。每栋楼用的标准件都一样,省料省工。”
大哥还是摇头,“可供应商那边……没人信咱们能一口气吃下这么大工程。”
“今天我就去谈。”林烨合上本子,“你们先做两件事。二哥带人去现场,把每个区域的土质情况标清楚,越细越好。大哥列出三家主力厂,我挨个上门,拿新方案当筹码,换三个月账期。”
二哥没动,“万一人家不认你这套呢?”
“那就让他们看看结果。”林烨站起身,把文件装进文件夹,“我们不是靠嘴说,是靠数据说话。”
三人走出办公室,天已大亮。工人们陆续到场,有人看见公告栏上贴的新表格,围过去看。林烨路过时听见一句:“这回真要干大的了。”
二哥当天下午带回勘测记录。五个人跑了六个地块,连村里老辈人都请了出来。晚上七点,他在调度台前交出一份手绘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三处风险区。
“这地方不能建高楼。”他指着一处洼地,“下面有暗流,雨季会浮土。”
林烨接过图,对照系统模型调整参数。电脑屏幕上的预算数字跳了几下,最终停在一个新数值。他记下来,没说话。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优化后的材料清单出门。第一家是县北的宏达建材,负责人姓赵,以前只接国营单位的单。林烨进去时,对方正低头看报纸。
“林老板?”赵厂长抬眼,“听说你们在搞棚改?”
“是。”林烨把文件递过去,“这是我们的初步用量和时间节点。”
赵厂长翻了几页,忽然抬头,“你这工期太紧,材料供应跟不上。”
“所以我来找您谈合作。”林烨说,“如果我们把水泥订单全部交给宏达,签三年协议,您能不能给我们三个月账期?”
“全部?”赵厂长愣住,“你确定能消化这么多?”
“能。”林烨打开手机,调出系统生成的施工节奏表,“你看,前三个月集中浇筑,每月需要三千吨以上。只要供货稳定,后续装修阶段还能继续用你们的新品防水水泥。”
赵厂长沉默片刻,“账期可以谈,但得加一条——如果中途断供,合同作废。”
“没问题。”林烨拿出笔,“我现在就签。”
第二家、第三家如法炮制。他不讲感情,只摆事实。哪家能配合节奏,他就优先锁定。三天后,三家主力厂全部达成协议,运输车队也重新排班,短途车每天往返两次,长途车提前预约进场时间。
回到工地时,大哥正在核对最后一笔砂石报价。他抬头问:“谈成了?”
“都定了。”林烨把几份协议拍在桌上,“材料链通了。”
大哥没再说话,转身进了仓库。半小时后,他拿出一份新的采购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批次到货时间和堆放位置。
二哥那边也没闲着。他组织了二十个熟手,分成五个小组,按技能分类登记。瓦工、木工、钢筋工全都编号管理,谁有证、谁需培训,一清二楚。他还拉来两个懂机械的老工人,开始调试塔吊和搅拌机的协同作业流程。
第四天清晨,林烨把所有人叫到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大图,是修改后的整体布局。他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支黑笔。
“方案定稿了。”他说,“用地划分、楼型配置、管线排布、施工周期,全部录入系统。我们现在提交给县里,等回复。”
大哥问:“要是他们不同意呢?”
“不会。”林烨说,“我们比谁都清楚老百姓要什么。房子要结实,工期不能拖,钱还得花得明白。这套东西,别的队伍拼不出来。”
二哥看着墙上的图,低声说:“真要这么干,咱们就是全县第一个敢接这种活的私人施工队。”
“不是私人。”林烨纠正,“是‘林家建设’。名字刻上去那天,我们就不再是小班子了。”
两人没再质疑。
当天中午,林烨骑车去了县政府。办公室在三楼,走廊安静。他敲门进去,把装订好的《棚户区改造初步规划书》放在桌上。
接待的是张副局长。他翻开第一页,看到标题下方写着“预计提前三个月完工,节约财政支出一百万元”时,动作顿了一下。
他继续往下看。施工周期推演表列得清楚,每一天的人力安排、材料进场、设备调度都有据可依。成本控制模型显示总支出比预算低百分之八,且预留了应急资金池。
翻到最后一页,他抬头,“这真是你们做的?”
“我们做的。”林烨说,“数据来自实地,方案来自系统,人是我们自己配的。”
张副局长没再问,拿起电话拨了个号。“通知城建科,明天开会。”他说,“林家建设的方案通过初审,准备进入合同谈判阶段。”
林烨走出办公楼,阳光照在脸上。他站在窗前看了一会儿远处的工地,然后转身下楼。
自行车停在门口,车筐里还放着一份复印件。他跨上车,踩了一脚踏板。
车轮刚转动,手机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