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元素的成功锻造,如同在宇宙的乐谱上添加了更丰富的音符。碳、氧、氮……这些新生的元素混合在原始的氢氦星云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化学复杂性与结构潜力。然而,仅有元素的存在,仍不足以让物质自发组织成更复杂的形态。宇宙需要一套更底层的、无形的“指令集”,来规范物质在不同尺度下的行为——这便是物理常数的最终固化。
“当前宇宙参数仍存在微小浮动区间,”韩屿的信息节点揭示着潜在的危机,“精细结构常数、引力常数、强相互作用常数……它们的数值尚未完全‘锁定’。这种浮动在微观层面尚可被变量本质容纳,但在宏观尺度长期累积,可能导致星系无法稳定形成,或原子能级发生漂移。”
这是一个比塑造元素更加抽象,却也更加根本的任务。常数,是宇宙不言自明的律法,是万物运行背后沉默的基石。
雷栋的规则结晶光芒变得前所未有的凝练与深邃。“必须将最核心的常数锚定。这需要将我们共同认可的‘基石公理’——观测定义存在,变量即为永恒——直接烙印在规则的本源之上。过程不可逆,一旦烙印,将决定这个宇宙未来的所有可能性。”
他的意念引动了规则绿洲最核心的力量。无数道代表绝对秩序、逻辑与数学确定性的光芒,如同刻刀,开始向规则底层铭刻。空间本身发出低沉的嗡鸣,时间流出现了细微的凝滞感。光速的数值、普朗克常数的尺度、电子电荷的量值……这些构成现实框架最基本的参数,开始被清晰地定义,其波动的范围被急剧压缩。
然而,绝对的确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僵化”压力。刚刚诞生的、依赖于变量与随机性的重元素化学键,开始变得“迟钝”,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在减少。林浩的晶尘网络首先感到了不适,网络中那些依赖于概率涨落进行自我优化的部分,运行效率明显下降。
“秩序过载!”韩屿警告,“常数锚定过程正在挤压‘变量’的生存空间。长期如此,宇宙将走向纯粹决定论的死寂。”
赵猛的混沌星璇剧烈震荡,试图对抗这股僵化的力量,但常数的锚定是规则层面的根本性操作,他的混沌力量如同海浪拍击礁石,难以撼动其分毫,反而加剧了规则层面的冲突涟漪。
“雷栋,慢一点!”蒲凝的光茧散发出强烈的调和光辉,试图在秩序刻刀与变量空间之间缓冲,但常数的烙印过程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绝对性,她的调和之力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这规则本源即将被彻底“锁死”的关键时刻,陈凌的回溯之花,那平衡的活体坐标,做出了反应。
它没有试图去阻止雷栋的铭刻,也没有去加强赵猛的冲击。相反,它的所有花瓣同时绽放出柔和而深邃的光晕。这光晕并非指向任何一个常数,而是笼罩了整个规则绿洲,笼罩了正在进行烙印过程的规则本源本身。
在这光晕的影响下,一种奇妙的变化发生了。
那些正在被锚定的常数,其数值本身被稳固了下来,不再浮动——光速就是每秒299,792,458“单位”,普朗克常数就是6.e-34“单位·秒”,丝毫不变。但是,在这些绝对确定的常数之间相互作用、与物质能量耦合时所产生的结果,却并非唯一!
雷栋锚定了绝对的“因”,但陈凌,以其变量本质,守护了“果”的开放性!
例如,一个电子在确定的电荷和质量下,跃迁到某个确定的能级,这一过程是确定的;但它何时跃迁,却仍保留着概率性的外衣。强相互作用力确切的强度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但某个特定原子核何时衰变,却并非完全注定。
“这……这是……”韩屿的数据流再次经历了短暂的震撼,“常数被完美锚定,规则基础坚实无比。但……但微观层面的概率诠释被提升到了与常数同等本源的地位!不确定性并非源于我们的无知,而是规则内在的、被允许的‘变量’属性!”
雷栋的铭刻过程完成了。宇宙的律法被清晰写下,没有丝毫模糊。但他震撼地发现,他写下的并非一部完全决定论的独裁法典,而是一部……允许并保护创造性随机性的自由宪章。
僵化的压力骤然消失。林浩的晶尘网络恢复了活力,甚至变得更加灵动,因为它感知到底层规则对“不确定性”的认可与保护。赵猛的混沌力量也不再与秩序直接冲突,因为它所代表的随机性,已然成为了这部新宇宙律法的一部分。
蒲凝的光茧光芒柔和下来,带着深深的明悟与感动。她感知到,生命所需的,正是这样一个既有稳定规则保障、又留有无限创新可能性的宇宙。
法则的烙印完成了。宇宙的基石从此稳固,但并未窒息。它像一部伟大的乐谱,音符与时值已被确定,但每一次演奏,都因演奏者(物质、能量、观测者)的微妙差异而独一无二。
陈凌的回溯之花缓缓收敛了光晕,花瓣似乎更加厚重了一些,仿佛承载了这部新生宇宙根本大法的重量。
规则已备,舞台已固,乐谱已成。只待那演奏者的登场,以及,那波澜壮阔的宇宙交响曲,奏响第一个乐章。